一种污水处理用厌氧沉淀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28712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1 01: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污水处理用厌氧沉淀池,其具有处理时间快、处理效果好的特点,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厌氧池和沉淀池,所述厌氧池内设有隔墙,隔墙将厌氧池分隔成第一厌氧区和第二厌氧区,隔墙的两端与厌氧池之间分别形成第一导流区和第二导流区,第一厌氧区的两端和第二厌氧区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导流区和第二导流区连通,第一导流区和第二导流区内均设有导流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

An anaerobic sedimentation tank for sewage treat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污水处理用厌氧沉淀池
本技术属于污水处理
,特指一种污水处理用厌氧沉淀池。
技术介绍
厌氧池是利用厌氧菌的作用,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但现有厌氧池在使用时,污水在厌氧池内通常为静止的,或者流速极慢,造成污泥杂质极易堆积,处理时间缓慢,且处理效果不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污水处理用厌氧沉淀池,其具有处理时间快、处理效果好的特点。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污水处理用厌氧沉淀池,包括厌氧池和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池内设有隔墙,隔墙将厌氧池分隔成第一厌氧区和第二厌氧区,隔墙的两端与厌氧池之间分别形成第一导流区和第二导流区,第一厌氧区的两端和第二厌氧区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导流区和第二导流区连通,第一导流区和第二导流区内均设有导流装置,第一导流区内还设有置于导流装置前方的第一进水管和置于导流装置后方的第一出水管,沉淀池内设有平行设置的第一过滤挡板和第二过滤挡板,第一过滤挡板和第二过滤挡板将沉淀池依次分隔成第一沉淀区、第二沉淀区和第三沉淀区,第一沉淀区内设有第二进水管,第三沉淀区内设有第二出水管,第一出水管和第二进水管之间通过输送泵连通。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厌氧池为封闭结构,导流装置可以使得水体在厌氧池内呈环向连续流动,避免了水体中污泥的的快速沉积,且污水在池内的停留时间较长,可以与池内的循环液充分混合稀释,提高对不易降解的有机物的处理能力;经过沉淀池处理后的污水进入第一沉淀区,并依次通过第一过滤挡板和第二过滤挡板进入第二沉淀区和第三沉淀区,第二过滤板的过滤精度可以高于第一过滤板,通过逐级过滤方式提高最终处理后水体的清洁度。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流装置包括导流壳、主轴、导流叶片和电机,导流叶片安装于主轴上,主轴安装于导流壳内,电机安装于厌氧池外侧并用于驱动主轴转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流壳内为腔室结构,其中两侧分别设置进口和出口,导流叶片在导流壳内转动时,形成压力差,使得水流从一侧流向另一侧,从而使得,水体在厌氧池内能够循环流动,且电机转速可调节,即可以调节水体流动速度。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过滤挡板和第二过滤挡板均包括两层固定网板和置于两层固定网板之间的网布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网板可以为金属材质,两层固定网板对网布层起到固定作用,通过网布层的设置,提高过滤性能。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厌氧池和沉淀池内均还设有排泥管。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排泥管用于连接吸泥机,便于将上述池底的污泥排出。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中厌氧池中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中第一过滤挡板的结构示意图;图中附图标记为:1、厌氧池;2、沉淀池;3、隔墙;4、第一厌氧区;5、第二厌氧区;6、第一导流区;7、第二导流区;8、第一进水管;9、第一出水管;10、第一过滤挡板;11、第二过滤挡板;12、第一沉淀区;13、第二沉淀区;14、第三沉淀区;15、第二进水管;16、第二出水管;17、输送泵;18、导流壳;19、主轴;20、导流叶片;21、电机;22、固定网板;23、网布层;24、排泥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以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参见图1-3:一种污水处理用厌氧沉淀池,包括厌氧池1和沉淀池2,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池1内设有隔墙3,隔墙3将厌氧池1分隔成第一厌氧区4和第二厌氧区5,隔墙3的两端与厌氧池1之间分别形成第一导流区6和第二导流区7,第一厌氧区4的两端和第二厌氧区5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导流区6和第二导流区7连通,第一导流区6和第二导流区7内均设有导流装置,第一导流区6内还设有置于导流装置前方的第一进水管8和置于导流装置后方的第一出水管9,沉淀池2内设有平行设置的第一过滤挡板10和第二过滤挡板11,第一过滤挡板10和第二过滤挡板11将沉淀池2依次分隔成第一沉淀区12、第二沉淀区13和第三沉淀区14,第一沉淀区12内设有第二进水管15,第三沉淀区14内设有第二出水管16,第一出水管9和第二进水管15之间通过输送泵17连通。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厌氧池1为封闭结构,导流装置可以使得水体在厌氧池1内呈环向连续流动,避免了水体中污泥的的快速沉积,且污水在池内的停留时间较长,可以与池内的循环液充分混合稀释,提高对不易降解的有机物的处理能力;经过沉淀池2处理后的污水进入第一沉淀区12,并依次通过第一过滤挡板10和第二过滤挡板11进入第二沉淀区13和第三沉淀区14,第二过滤板的过滤精度可以高于第一过滤板,通过逐级过滤方式提高最终处理后水体的清洁度。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流装置包括导流壳18、主轴19、导流叶片20和电机21,导流叶片20安装于主轴19上,主轴19安装于导流壳18内,电机21安装于厌氧池1外侧并用于驱动主轴19转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流壳18内为腔室结构,其中两侧分别设置进口和出口,导流叶片20在导流壳18内转动时,形成压力差,使得水流从一侧流向另一侧,从而使得,水体在厌氧池1内能够循环流动,且电机21转速可调节,即可以调节水体流动速度。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过滤挡板10和第二过滤挡板11均包括两层固定网板22和置于两层固定网板22之间的网布层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网板22可以为金属材质,两层固定网板22对网布层23起到固定作用,通过网布层23的设置,提高过滤性能。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厌氧池1和沉淀池2内均还设有排泥管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排泥管24用于连接吸泥机,便于将上述池底的污泥排出。上述实施例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污水处理用厌氧沉淀池,包括厌氧池(1)和沉淀池(2),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池(1)内设有隔墙(3),隔墙(3)将厌氧池(1)分隔成第一厌氧区(4)和第二厌氧区(5),隔墙(3)的两端与厌氧池(1)之间分别形成第一导流区(6)和第二导流区(7),第一厌氧区(4)的两端和第二厌氧区(5)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导流区(6)和第二导流区(7)连通,第一导流区(6)和第二导流区(7)内均设有导流装置,第一导流区(6)内还设有置于导流装置前方的第一进水管(8)和置于导流装置后方的第一出水管(9),沉淀池(2)内设有平行设置的第一过滤挡板(10)和第二过滤挡板(11),第一过滤挡板(10)和第二过滤挡板(11)将沉淀池(2)依次分隔成第一沉淀区(12)、第二沉淀区(13)和第三沉淀区(14),第一沉淀区(12)内设有第二进水管(15),第三沉淀区(14)内设有第二出水管(16),第一出水管(9)和第二进水管(15)之间通过输送泵(17)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污水处理用厌氧沉淀池,包括厌氧池(1)和沉淀池(2),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池(1)内设有隔墙(3),隔墙(3)将厌氧池(1)分隔成第一厌氧区(4)和第二厌氧区(5),隔墙(3)的两端与厌氧池(1)之间分别形成第一导流区(6)和第二导流区(7),第一厌氧区(4)的两端和第二厌氧区(5)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导流区(6)和第二导流区(7)连通,第一导流区(6)和第二导流区(7)内均设有导流装置,第一导流区(6)内还设有置于导流装置前方的第一进水管(8)和置于导流装置后方的第一出水管(9),沉淀池(2)内设有平行设置的第一过滤挡板(10)和第二过滤挡板(11),第一过滤挡板(10)和第二过滤挡板(11)将沉淀池(2)依次分隔成第一沉淀区(12)、第二沉淀区(13)和第三沉淀区(14),第一沉淀区(12)内设有第二进水管(15),第三沉淀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彦滨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迈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