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机械搅拌成层的悬浮介质层过滤系统,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其包括搅拌装置、回流泵、进水加药系统、搅拌系统和主体支架;所述搅拌装置固定于主体支架上,主体支架设置于地面上,搅拌装置内安装搅拌系统;所述进水加药系统、回流泵和搅拌装置构成循环回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形成具有过滤功能的悬浮介质层,对城镇污水厂二级出水或黑臭水体进行过滤和去除磷酸盐组分,保证出水水质稳定,具有效果稳定,低能耗、低药耗,造价低廉运行维护方便等特点。
Filtration system of suspended medium layer based on mechanical agit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机械搅拌成层的悬浮介质层过滤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基于机械搅拌成层的悬浮介质层过滤系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处理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或城市黑臭水体的过滤系统,属于污水处理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外设计和使用的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处理装置主要通过混凝沉淀或直接过滤等方式,用于进一步去除悬浮物、磷酸盐等物质,保障出水水质的稳定达标;对黑臭水体的处理主要通过原位的混凝沉淀或直接过滤以去除水体中藻类、悬浮物和磷酸盐等物质,以改善水体黑臭的现象。随着我国污水处理行业标准和城市黑臭水体整治要求的提高,污水中悬浮物、磷酸盐和藻类等去除要求也随之提高,现有的混凝沉淀或直接过滤的处理方法均有其各自的局限性,目前市场上尚未见到过通过悬浮介质层去除污水中悬浮物、磷酸盐和藻类的过滤方法及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上述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基于机械搅拌成层的悬浮介质层过滤系统,用于处理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或城市黑臭水体,其能够通过机械搅拌成层而形成的悬浮介质层过滤,去除污水中悬浮物、磷酸盐和藻类等物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基于机械搅拌成层的悬浮介质层过滤系统,包括搅拌装置、回流泵、进水加药系统、搅拌系统和主体支架;所述搅拌装置固定于主体支架上,主体支架设置于地面上,搅拌装置内安装搅拌系统;所述进水加药系统、回流泵和搅拌装置构成循环回路。进一步地,所述搅拌装置包括出水堰、出水口、溢流口、回流口、排空口和进水口;所述搅拌装置内部设有出水堰,出水堰连接出水口,搅拌装置的一侧设置溢流口;所述进水口位于搅拌装置底部两侧;所述搅拌装置的底部设有回流口和排空口;所述回流口通过回流泵与进水加药系统连接;所述排空口通过排空管连接至排水系统。进一步地,所述溢流口的高度高于出水堰。进一步地,所述出水堰设置于搅拌装置上部顶端内侧,并与搅拌装置上半部内壁相连,与搅拌装置内壁围成一上部开口的箱型空间;所述出水堰为锯齿堰或水平堰。进一步地,所述出水堰呈环形,内部底面对称设置出水口,出水口通过管路延伸至搅拌装置外壁出水。进一步地,所述进水口位于搅拌装置底端两侧;进水方向与搅拌装置呈切向设置,两侧进水口呈对称布置,均通过管路与进水加药系统相连。进一步地,所述搅拌系统包括搅拌电机、传动轴和搅拌桨;所述搅拌电机与传动轴连接,传动轴上设有搅拌桨;所述传动轴和搅拌桨设置于搅拌装置内部。进一步地,所述进水加药系统包括加药桶、进水泵、管道混合器、混合电机和进水管;所述进水管与进水泵连接,进水泵与管道混合器连接,管道混合器与搅拌装置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加药桶分别与管道混合器和回流泵连接;所述加药桶顶部设有混合电机,混合电机与搅拌装置连接,搅拌装置设置于加药桶内部。进一步地,所述搅拌桨在传动轴上的位置能根据需要在传动轴下部的20%~50%位置处调节。进一步地,所述进水加药系统包括管道混合器;所述两侧的进水口均与管道混合器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采用介质层进行过滤,通过机械搅拌形式形成悬浮介质层,利用介质层的网捕和絮凝效果有效去除污水中悬浮态杂质,降低出水中悬浮物含量,提高出水水质,具有低能耗、低药耗、运行维护方便的特点。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搅拌装置主视图。图3是本技术搅拌装置俯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搅拌装置;2、出水堰;3、出水口;4、溢流口;5、回流口;6、排空口;7、搅拌电机;8、传动轴;9、搅拌桨;10、进水口;11、加药桶;12、进水泵;13、管道混合器;14、混合电机;15、回流泵;16、进水管;17、进水加药系统;18、搅拌系统;19、主体支架。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3所示,基于机械搅拌成层的悬浮介质层过滤系统,包括搅拌装置1、回流泵15、进水加药系统17、搅拌系统18和主体支架19;所述搅拌装置1固定于主体支架19上,主体支架19设置于地面上,搅拌装置1内安装搅拌系统18;所述进水加药系统17、回流泵15和搅拌装置1构成循环回路。所述搅拌装置1包括出水堰2、出水口3、溢流口4、回流口5、排空口6和进水口10;所述搅拌装置1内部设有出水堰2,出水堰2连接出水口3,搅拌装置1的一侧设置溢流口4;所述进水口10位于搅拌装置1底部两侧;所述搅拌装置1的底部设有回流口5和排空口6;所述回流口5通过回流泵15与进水加药系统17连接;所述排空口6通过排空管连接至排水系统。所述溢流口4的高度高于出水堰2。所述出水堰2设置于搅拌装置1上部顶端内侧,并与搅拌装置1上半部内壁相连,与搅拌装置1内壁围成一上部开口的箱型空间;所述出水堰2为锯齿堰或水平堰。所述出水堰2呈环形,内部底面对称设置出水口3,出水口3通过管路延伸至搅拌装置1外壁出水。所述出水堰2剖面呈“L”形,“L”形一侧固定在装置主体1上部内壁上,与装置主体1形成“U”形槽,出水堰2底部设有出水口3,出水口3数量为2个,呈对称分布,出水口3通过弯头从装置主体1上部侧壁上伸出至装置主体1外。所述进水口10位于搅拌装置1底端两侧;进水方向与搅拌装置1呈切向设置,两侧进水口10呈对称布置,均通过管路与进水加药系统17相连。所述搅拌系统18包括搅拌电机7、传动轴8和搅拌桨9;所述搅拌电机7与传动轴8连接,传动轴8上设有搅拌桨9;所述传动轴8和搅拌桨9设置于搅拌装置1内部。所述进水加药系统17包括加药桶11、进水泵12、管道混合器13、混合电机14和进水管16;所述进水管16与进水泵12连接,进水泵12与管道混合器13连接,管道混合器13与搅拌装置1连接;所述加药桶11分别与管道混合器13和回流泵15连接;所述加药桶11顶部设有混合电机14,混合电机14与搅拌装置连接,搅拌装置设置于加药桶11内部。所述搅拌桨9在传动轴8上的位置能根据需要在传动轴8下部的20%~50%位置处调节。所述进水加药系统17包括管道混合器13;所述两侧的进水口10均与管道混合器13连接。本技术工作时,加药桶11顶部设有混合电机14,混合电机14主要作用是将形成悬浮介质层的药剂或介质进行混合均匀,混匀后的药剂通过重力或泵压的方式流出加药桶11,进入管道混合器13。进水泵12从进水管16抽取待处理污水进入管道混合器13,在管道混合器13中污水与混匀后的药剂进行混合,通过进水口10进入搅拌装置1内。将进水与药剂充分混合,是形成悬浮介质层的前提条件。由于进水口10有2个,分别位于搅拌装置1两侧,进入进水口10的水流会切向形成涡流,有利于搅拌装置1内形成絮凝颗粒,从而形成稳定的悬浮介质层。随后,进水加药系统17对搅拌装置1供料,通过搅拌系统18对搅拌装置1中的混合物料进行搅拌,物料在搅拌过程中发生絮凝反应,并发生上下分层,得到悬浮介质层和过滤层。所述进水加药系统17中的药剂与进水中物质发生絮凝反应,通过进水和药剂混合反应形成的悬浮介质层,能够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基于机械搅拌成层的悬浮介质层过滤系统,其特征是:包括搅拌装置(1)、回流泵(15)、进水加药系统(17)、搅拌系统(18)和主体支架(19);所述搅拌装置(1)固定于主体支架(19)上,主体支架(19)设置于地面上,搅拌装置(1)内安装搅拌系统(18);所述进水加药系统(17)、回流泵(15)和搅拌装置(1)构成循环回路。/n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机械搅拌成层的悬浮介质层过滤系统,其特征是:包括搅拌装置(1)、回流泵(15)、进水加药系统(17)、搅拌系统(18)和主体支架(19);所述搅拌装置(1)固定于主体支架(19)上,主体支架(19)设置于地面上,搅拌装置(1)内安装搅拌系统(18);所述进水加药系统(17)、回流泵(15)和搅拌装置(1)构成循环回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机械搅拌成层的悬浮介质层过滤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搅拌装置(1)包括出水堰(2)、出水口(3)、溢流口(4)、回流口(5)、排空口(6)和进水口(10);所述搅拌装置(1)内设有出水堰(2),出水堰(2)连接出水口(3),搅拌装置(1)的一侧设置溢流口(4);所述进水口(10)位于搅拌装置(1)底部两侧;
所述搅拌装置(1)的底部设有回流口(5)和排空口(6);所述回流口(5)通过回流泵(15)与进水加药系统(17)连接;所述排空口(6)通过排空管连接至排水系统。
3.如权利要求2所述基于机械搅拌成层的悬浮介质层过滤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溢流口(4)的高度高于出水堰(2)。
4.如权利要求2所述基于机械搅拌成层的悬浮介质层过滤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出水堰(2)设置于搅拌装置(1)上部顶端内侧,并与搅拌装置(1)上半部内壁相连,与搅拌装置(1)内壁围成一上部开口的箱型空间;所述出水堰(2)为锯齿堰或水平堰。
5.如权利要求4所述基于机械搅拌成层的悬浮介质层过滤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出水堰(2)呈环形,内部底面对称设置出水口(3),出水口(3)通过管路延伸至搅拌装置(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隋克俭,李鹏峰,郭兴芳,郑兴灿,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