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视场红外望远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226169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1 00: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视场红外望远镜,包括:镜筒,和镜筒相连接的物镜以及补偿透镜,设置于物镜和补偿透镜之间的变倍透镜,用于接收从物镜入射后依次经过变倍透镜和补偿透镜的光束的红外探测器;其中,物镜、补偿透镜以及变倍透镜的光轴和镜筒的中心轴共轴;且镜筒侧壁上设置有和物镜、变倍透镜以及补偿透镜的光轴平行的变焦滑道,变焦滑道内设有和变倍透镜相连接,且可在变焦滑道内手动驱动滑动的凸轮。本申请中在镜筒上设置变焦滑道,且在变焦滑道内设置和变焦透镜相连接的凸轮,那么只需要手动推动该凸轮即可实现变焦透镜沿镜镜筒的中心轴的方向移动,进而实现镜头视场角的变化;结构简单,无需使用电机驱动,便于携带。

A dual field infrared telescop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视场红外望远镜
本技术涉及光学器件
,特别是涉及一种双视场红外望远镜。
技术介绍
红外望远镜利用了物体辐射的红外线成像。热成像系统就是通过能够透过红外辐射的红外光学系统将景物的红外辐射聚焦到红外探测器上,红外探测器再将强弱不等的辐射信号转换成相应的电信号,然后经过放大和视频处理,形成可供人眼观察的视频图像。红外望远镜在使用过程中,一般存在两个过程,第一是目标搜索的过程,这一过程大视场角而缩小的画面更有利于大面积的进行目标搜索;第二过程是搜索到观察目标后,进行观察确认,这一过程中小视场的放大画面更有利于用户观察目标识别。基于用户在使用红外望远镜时,存在多中视场角的需求,目前存在多种具有双视场角的红外望远镜,但是均存在结构复杂,使用成本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视场红外望远镜,解决了多视场的红外望远镜结构复杂且成本高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双视场红外望远镜,包括:镜筒,和所述镜筒相连接的物镜以及补偿透镜,设置于所述物镜和所述补偿透镜之间的变倍透镜,用于接收从所述物镜入射后依次经过所述变倍透镜和所述补偿透镜的光束的红外探测器;其中,所述物镜、所述补偿透镜以及所述变倍透镜的光轴和所述镜筒的中心轴共轴;且所述镜筒侧壁上设置有和所述物镜、所述变倍透镜以及所述补偿透镜的光轴平行的变焦滑道,所述变焦滑道内设有和所述变倍透镜相连接,且可在所述变焦滑道内手动驱动滑动的凸轮。其中,所述物镜可拆卸的和所述镜筒相连接。其中,所述镜筒外周部贴合设置有和所述镜筒同轴的调节环;所述调节环的侧壁上设有和所述变焦滑道呈预设夹角的凸轮槽,所述凸轮贯穿所述凸轮槽和所述变焦滑道;当所述调节环以所述物镜的光轴为中心旋转时,所述凸轮槽驱动所述凸轮沿所述变焦滑道沿和所述光轴平行的方向滑动。其中,所述凸轮槽和所述变焦滑道之间的预设夹角大于30度小于60度。其中,所述变焦滑道以及所述凸轮在所述镜筒上以所述镜筒的中心轴为中心对称设置有多组,且每个所述凸轮均和所述变倍透镜边缘固定连接;相应地,所述调节环上也配合设置有多个轴对称设置的凸轮槽。其中,所述调节环的外周部还设有外壳层,所述外壳层环绕所述调节环设置,且端部和所述调节环固定连接,可和所述调节环共同以所述镜筒的中心轴旋转;所述凸轮背离所述变倍透镜的一端位于所述外壳层和所述调节环之间的空腔内。其中,所述镜筒上还设置有限制所述调节环沿所述镜筒中心轴方向滑动的限位卡环。其中,所述限位卡环和所述调节环的端部之间设有橡胶垫。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双视场红外望远镜,包括:镜筒,和镜筒相连接的物镜以及补偿透镜,设置于物镜和补偿透镜之间的变倍透镜,用于接收从物镜入射后依次经过变倍透镜和补偿透镜的光束的红外探测器;其中,物镜、补偿透镜以及变倍透镜的光轴和镜筒的中心轴共轴;且镜筒侧壁上设置有和物镜、变倍透镜以及补偿透镜的光轴平行的变焦滑道,变焦滑道内设有和变倍透镜相连接,且可在变焦滑道内手动驱动滑动的凸轮。本申请中在镜筒上设置变焦滑道,且在变焦滑道内设置和变焦透镜相连接的凸轮,那么只需要手动推动该凸轮即可实现变焦透镜沿镜镜筒的中心轴的方向移动,随之改变变焦透镜在补偿透镜和物镜之间的位置,进而实现镜头视场角的变化。本申请中所提供的双视场红外望远镜结构简单,无需使用电机驱动,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红外望远镜的使用成本以及红外望远镜的重量,便于携带。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双视场红外望远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红外望远镜的镜筒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调节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所示,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双视场红外望远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该红外望远镜具体可以包括:镜筒1,和镜筒1相连接的物镜2以及补偿透镜3,设置于物镜2和补偿透镜3之间的变倍透镜4,用于接收从物镜1入射后依次经过变倍透镜4和补偿透镜3的光束的红外探测器5;其中,物镜2、补偿透镜3以及变倍透镜4的光轴和镜筒1的中心轴共轴;且镜筒1侧壁上设置有和物镜2、变倍透镜4以及补偿透镜3的光轴平行的变焦滑道6,变焦滑道6内设有和变倍透镜4相连接,且可在变焦滑道6内手动驱动滑动的凸轮7。如图1所示,在红外望远镜中,红外光线通过物镜2入射进入镜筒1内,再依次经过变倍透镜4和补偿透镜5,最后入射至红外探测器5,根据红外探测器5接收到的红外光线即可生成相应的红外图像。图1中物镜2、变倍透镜4、补偿透镜3的光轴共轴,且光轴和镜筒1的中心轴重合。当变倍透镜4在光轴上沿着光轴移动时,可以改变该红外望眼镜的视场角的大小,例如在图1中当变倍透镜4向左移动时,即可缩小红外望远镜的视场角,当变倍透镜向右移动时,则可以增大红外望远镜的视场角。那么,在红外望远镜的实际应用中,可以将手动调节凸轮使得变倍透镜可分别位于大视场对应的位置和小视场对应的位置,进而实现红外望远镜的双视场的功能。本申请中在镜筒1上设置和变倍透镜4相连接的凸轮7,那么用户手动驱动凸轮7即可实现变倍透镜4在光轴上的位置的调节,进而实现红外望远镜的双视场的功能,且结构简单易于实现。目前在各种光学器件中,涉及到镜片驱动的器件,基本都是通过驱动马达或电机受控制器控制实现自动驱动。但是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光学器件内部结构的复杂性,且设置电机后会大大增大光学器件的重量,例如需要将红外望远镜携带外出,较重的质量显然会对红外望远镜的携带带来不便;另外通过电机自动驱动镜片,相应地对处理器的运算也就更为复杂,需要处理器完成较为复杂的自动对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光学器件的使用成本。为此,本申请中提供的具有双视场的红外望远镜,在最大程度上简化了可实现双视场的红外望远镜的结构,使得红外望远镜具有低重量低成本的优点。基于上述实施例,在本申请的另一具体实施例中,还可以进一步地包括:物镜2可拆卸的和镜筒1相连接。具体地,固定安装物镜2的壳体部分,可以和镜筒1端部可拆卸的连接,例如通过螺纹连接。那么,在实际应用中,用户即可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不同规格的物镜2。可选地,在本申请的另一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图2为本申请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视场红外望远镜,其特征在于,包括:镜筒,和所述镜筒相连接的物镜以及补偿透镜,设置于所述物镜和所述补偿透镜之间的变倍透镜,用于接收从所述物镜入射后依次经过所述变倍透镜和所述补偿透镜的光束的红外探测器;/n其中,所述物镜、所述补偿透镜以及所述变倍透镜的光轴和所述镜筒的中心轴共轴;且所述镜筒侧壁上设置有和所述物镜、所述变倍透镜以及所述补偿透镜的光轴平行的变焦滑道,所述变焦滑道内设有和所述变倍透镜相连接,且可在所述变焦滑道内手动驱动滑动的凸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视场红外望远镜,其特征在于,包括:镜筒,和所述镜筒相连接的物镜以及补偿透镜,设置于所述物镜和所述补偿透镜之间的变倍透镜,用于接收从所述物镜入射后依次经过所述变倍透镜和所述补偿透镜的光束的红外探测器;
其中,所述物镜、所述补偿透镜以及所述变倍透镜的光轴和所述镜筒的中心轴共轴;且所述镜筒侧壁上设置有和所述物镜、所述变倍透镜以及所述补偿透镜的光轴平行的变焦滑道,所述变焦滑道内设有和所述变倍透镜相连接,且可在所述变焦滑道内手动驱动滑动的凸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视场红外望远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物镜可拆卸的和所述镜筒相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视场红外望远镜,其特征在于,所述镜筒外周部贴合设置有和所述镜筒同轴的调节环;
所述调节环的侧壁上设有和所述变焦滑道呈预设夹角的凸轮槽,所述凸轮贯穿所述凸轮槽和所述变焦滑道;
当所述调节环以所述物镜的光轴为中心旋转时,所述凸轮槽驱动所述凸轮沿所述变焦滑道沿和所述光轴平行的方向滑动。


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牛晓雨孙同波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英睿系统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