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油水分离器,其是对在油泥污染物进行净化处理中,在油分离步骤中分离的油水混合液进行处理,进一步分离其中的油和水的装置,从前端向后端依次设置有初级分离槽、次级分离槽和排水槽;初级分离槽与次级分离槽之间设置有从初级分离槽向次级分离槽导入液体的第一通路,第一通路的流入口设置于初级分离槽的底部,第一通路的流出口高于第一通路的流入口,在次级分离槽的上部设置有回收器,盛装在次级分离槽中液体上层的油通过溢流口流入至回收器内;次级分离槽与排水槽之间设置有从次级分离槽向排水槽导入液体的第二通路;使用该油水分离器能够达到更好的静置效果,实现对油水的彻底分离。
Oil water separa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油水分离器
本技术涉及油泥污染物处理机械设备
,具体说是一种油水分离器。
技术介绍
油气田在生产运输及炼化过程中产生的油水与地面土壤掺杂而成的油泥、清罐底泥以及油田污水处理站产出的污泥统称为含油污泥。该含油污泥成分主要包括油、泥、沙等,还会混杂石油生产用具及部分生活垃圾,其成分复杂,对环境危害严重,且废物产量巨大。目前国内外对油泥资源化处理的方法主要为热解析法,现有的热解析法分为直接热解析和间接热解析,直接热解析基本以热蒸汽为热源,直接通入到热解炉中,将油泥加热到所需温度,使油泥中的含油率降低到所要求的水平;间接热解析法是将油泥送入旋转炉内,在旋转炉的外部加温,实现油蒸汽与污泥的分离。然而,热解析法存在能量利用率低、单位处理处置成本高的问题,且只是将大部分石油类物质提取回收,未能完全实现污泥的回收再利用。现有的油水分离器实现油水分离后,往往在提取油或者排出水的过程中发生二次接触,从而影响整体的分离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水分离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油水分离器,其是对在油泥污染物进行净化处理中,在油分离步骤中分离的油水混合液进行处理,进一步分离其中的油和水的装置,从前端向后端依次设置有初级分离槽、次级分离槽和排水槽;初级分离槽与次级分离槽之间设置有从初级分离槽向次级分离槽导入液体的第一通路,第一通路的流入口设置于初级分离槽的底部,第一通路的流出口高于第一通路的流入口,流出口和流入口的高低差异,可以实现初级分离槽向次级分离槽导入液体的速度稳定和流入方向的固定,使得流入次级分离槽的油水混合液实现油向上而水向下的分离,达到更好的静置效果;在次级分离槽的上部设置有回收器,盛装在次级分离槽中液体上层的油通过溢流口流入至回收器内,当静置分层的油层的高度超过回收器的溢流口的高度时,流入回收器中,实现油的回收;次级分离槽与排水槽之间设置有从次级分离槽向排水槽导入液体的第二通路,第二通路的流入口设置于次级分离槽的底部,使得静置分层的油水底层的水排到排水槽中,第二通路的流出口高于溢流口,流出口的高度设计使得次级分离槽的液面高度能够高于溢流口,从而实现使静置分层的油水上层的油通过溢流口到达回收器中。在上述方案基础上,还具有,储存由回收器回收的油的储油槽,通过溢流口到达回收器中的油流入储油槽中。在上述方案基础上,在初级分离槽上部设置有向次级分离槽溢流的主溢流口,主溢流口的高度高于溢流口,用于将初级分离槽中静置分层的油水上层的油溢流到次级分离槽中,从而溢流到次级分离槽中的回收器中,被分离和回收。如上所述的方面和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一种油水分离器具有上部开放的壳体,在壳体内具有与壳体壁面围成初级分离槽,且下端与壳体的底面具有间隙的第一隔板,该间隙即为第一通路的流入口;与第一隔板间隔设置作为次级分离槽的侧壁,且高度小于第一隔板的第二隔板,第二隔板的上端即为第一通路的流出口;设置在第二隔板的与第一隔板相反侧,与第二隔板一同围成次级分离槽,且下端与壳体的底面具有间隙的第三隔板,而该间隙即为第二通路的流入口;和与第三隔板间隔设置在第三隔板的与第二隔板相反侧,且高度高于溢流口的第四隔板,第四隔板的上方即为第二通路的流出口,第四隔板与壳体围成排水槽。其中,在壳体内还设置有储存由回收器回收的油的储油槽,回收器中的油流入储油槽中。其中,回收器上部开放,溢流口为设置在回收器的上部边缘的形成为多个锯齿状的槽口,油通过锯齿状的槽口溢流到回收器中,回收器形成为条形凹槽,将条形凹槽通向储油槽,可以实现油的回收。其中,在次级分离槽内设置有多个回收器,通过多个回收器可以提高对油分离回收的效率。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第一通路的流出口高于第一通路的流入口,可以实现初级分离槽向次级分离槽导入液体的速度稳定和流入方向的固定,使得流入次级分离槽的油水混合液实现油向上而水向下的分离,达到更好的静置效果;第二通路的流入口设置于次级分离槽的底部,使得静置分层的油水底层的水从底层排到排水槽中,第二通路的流出口高于溢流口,使得次级分离槽的液面高度能够高于溢流口,从而使静置分层的油水上层的油通过溢流口到达回收器中,实现了对油水的彻底分离。附图说明图1为研磨机的其中一个实施例的结构图;图2为研磨机的筒体部分的剖面结构图;图3为卧式搅拌机的其中一个实施例的正面剖视图;图4为卧式搅拌机的其中一个实施例的侧面剖视图;图5为泥沙分离机的其中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图6为图5的主视图;图7为油泥清洗机的其中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图8为油泥清洗机的其中一个实施例的内部结构图;图9为油水分离器的其中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图10为油水分离器的其中一个实施例的内部结构图;图11为模块式油泥处理系统的工艺流程图;图12为移动式油泥处理系统的其中一个实施例的主视图;图13为移动式油泥处理系统的其中一个实施例的俯视图。符号说明:101、筒体,103、进料螺旋桶,104、出料螺旋桶,105进料口,106、主机底座,107、电动机,108、联轴器,109、减速机,110、引导用螺旋结构,111、驱动底座,112、齿轮罩;213、U型搅拌槽,214、出料管道,215、收油槽,216、电动机,217减速机,218、进料口,219、主轴,220、叶片支撑轴,221、螺旋叶片,2211、内螺旋叶片,2212、外螺旋叶片,222、主动齿轮,223、从动齿轮,224、链条,225、刮油板,226、蒸汽喷射装置,227、出料管道阀门,228、密封装置;329、支架,330、分离槽,331、沙子排出口,332、废料排出口,333、泥水排出口,334、物料投放端,335、动力装置,3351、电动机,3352、减速机,336、螺旋轴,337、螺旋叶片,338、液面调节装置,339、孔状结构;440、槽体,4401、头部槽体,4402、中间槽体,4403、尾部槽体,441、驱动机构,4411、马达,4412、齿轮减速机,443、机械搅拌装置,4433、导气套筒,4434、孔状结构,445、液面调整机构,446、刮板机构,4461、刮板轴,4462、刮板叶片,447、进气管,448、收油箱,449、进料箱,450、出料箱,451、箱式结构,452、入料口,453、闸板,454、马达;554、初级分离槽,555、次级分离槽,556、排水槽,557、第一通路,5571、第一通路的流入口,5572、第一通路的流出口,558、回收器,559、第二通路,5591、第二通路的流入口,5592、第二通路的流出口,560、溢流口,561、储油槽,562、主溢流口,563、壳体,564、第一隔板,565、第二隔板,566、第三隔板,567、第四隔板,568、进料管,5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油水分离器,其是对在油泥污染物进行净化处理中,在油分离步骤中分离的油水混合液进行处理,进一步分离其中的油和水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从前端向后端依次设置有初级分离槽、次级分离槽和排水槽;/n初级分离槽与次级分离槽之间设置有从初级分离槽向次级分离槽导入液体的第一通路,第一通路的流入口设置于初级分离槽的底部,第一通路的流出口高于第一通路的流入口,/n在次级分离槽的上部设置有回收器,盛装在次级分离槽中液体上层的油通过溢流口流入至回收器内,/n次级分离槽与排水槽之间设置有从次级分离槽向排水槽导入液体的第二通路,第二通路的流入口设置于次级分离槽的底部,第二通路的流出口高于溢流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水分离器,其是对在油泥污染物进行净化处理中,在油分离步骤中分离的油水混合液进行处理,进一步分离其中的油和水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从前端向后端依次设置有初级分离槽、次级分离槽和排水槽;
初级分离槽与次级分离槽之间设置有从初级分离槽向次级分离槽导入液体的第一通路,第一通路的流入口设置于初级分离槽的底部,第一通路的流出口高于第一通路的流入口,
在次级分离槽的上部设置有回收器,盛装在次级分离槽中液体上层的油通过溢流口流入至回收器内,
次级分离槽与排水槽之间设置有从次级分离槽向排水槽导入液体的第二通路,第二通路的流入口设置于次级分离槽的底部,第二通路的流出口高于溢流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水分离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储存由回收器回收的油的储油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水分离器,其特征在于,
在初级分离槽上部设置有向次级分离槽溢流的主溢流口,主溢流口的高度高于溢流口。
4.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尚武,
申请(专利权)人:曾尚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