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干熄炉结构及干熄炉中焦炭冷却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195854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0 10:5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干熄炉结构及干熄炉中焦炭冷却方法,所述干熄炉在锥斗的上部及冷却段内设至少一道分隔墙,将该部分空间沿干熄炉周向分为至少2个冷却室;每个冷却室的下部在对应锥斗的位置分别设置一个供气装置;分隔墙的顶部中心位置设伞形集气罩,伞形集气罩下方的分隔墙中心设冷却气体排出口,分隔墙内沿干熄炉径向设有气流导出通道,气流导出通道的内端与冷却气体排出口连通,气流导出通道的外端连接干熄炉冷却气体循环系统。本发明专利技术取消了传统干熄炉的斜道区和环形风道;与红焦换热后的冷却气体通过分隔墙中的气流导出通道导出;干熄炉结构强度高,使用寿命长,可分区调节温度,焦炭冷却均匀性好。

Structure of dry quenching furnace and cooling method of coke in dry quenching furna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干熄炉结构及干熄炉中焦炭冷却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干熄焦
,尤其涉及一种干熄炉结构及干熄炉中焦炭冷却方法。
技术介绍
传统的干熄炉炉体结构中,在预存段和冷却段的炉体之间设有环形风道,环形风道与炉体之间通过斜道区相连;但是在生产过程中,组成环形风道的内环墙容易发生损毁;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干熄炉斜道区牛腿为逐层悬挑结构,受力结构较单薄,强度较差;2)环形风道的内环墙经常受到炉内物料下落时的冲击;3)斜道区温度分布不均匀,斜道牛腿受热应力作用后容易损坏。目前,加强环形风道结构强度的方法通常是在内环墙墙砖上加设复杂沟舌结构,使砖墙固定在各自位置上。斜道牛腿主要采用耐压强度更高、热震稳定性更好的耐火材料砌筑。斜道牛腿一般情况下,每两年左右需要维修,每五年需要大修更换。另外,随着焦炉的大型化,干熄炉也逐渐向大型化方向发展,干熄炉冷却段下部冷却气体分配均匀性的问题也越来越难以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干熄炉结构及干熄炉中焦炭冷却方法,取消了传统干熄炉的斜道区和环形风道;将冷却段分隔为多个冷却室,每个冷却室对应设置一个供气装置,与红焦换热后的冷却气体通过分隔墙中的气流导出通道导出;干熄炉结构强度高,使用寿命长,可分区调节温度,焦炭冷却均匀性好。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干熄炉结构,包括干熄炉;所述干熄炉由自上至下依次连接的炉顶、预存段、冷却段及锥斗组成,其中预存段与冷却段的炉体内壁直接相连;所述锥斗的上部及冷却段内设至少一道分隔墙,将该部分空间沿干熄炉周向分为至少2个冷却室;每个冷却室的下部在对应锥斗的位置分别设置一个供气装置;分隔墙的顶部中心位置设伞形集气罩,伞形集气罩下方的分隔墙中心设冷却气体排出口,分隔墙内沿干熄炉径向设有气流导出通道,气流导出通道的内端与冷却气体排出口连通,气流导出通道的外端连接干熄炉冷却气体循环系统。所述支撑墙由耐火材料砌体砌筑而成,或由耐火材料浇筑而成。所述伞形集气罩由耐火材料或金属材料制成,或者是由耐火材料与金属材料组成的复合结构。所述分隔墙为1~3道。所述冷却气体排出口、气流导出通道的横截面均为矩形。一种干熄炉中焦炭冷却方法,包括:干熄焦过程中,红焦从干熄炉炉顶装入,低温惰性气体在循环风机的作用下通过各个供气装置分别鼓入干熄炉;自各个供气装置鼓入的低温惰性气体分别进入上方对应的冷却室内与红焦接触,吸收红焦显热;冷却后的焦炭经锥斗底部的排焦装置统一排出;吸收红焦显热后的高温惰性气体上升到各冷却室顶部后由伞形集气罩统一收集,然后向下折返进入冷却气体排出口;通过分隔墙内的气流导出通道自干熄炉排出,经一次除尘后进入干熄焦锅炉进行热交换,冷却后的惰性气体经二次除尘后由循环风机重新鼓入干熄炉循环使用;通过调节各个供气装置的低温惰性气体供入量,能够实现对干熄炉各部位焦炭冷却温度的精确调节,最终使干熄炉内的焦炭均匀冷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与常规干熄炉相比,取消了斜道区和环形风道,使干熄炉的结构更加稳定,炉体强度更高;2)将冷却段分隔为多个冷却室,每个冷却室对应设置一个供气装置,可分区调节温度,焦炭冷却均匀性好;3)干熄炉内部的分隔墙是由垂直墙体组成,墙体寿命长;4)由于取消了斜道区和环形风道,大大降低了施工难度,提高了施工效率,从而降低干熄炉投资及维护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干熄炉结构的主视剖面图。图2是图1中的A-A视图。图3是图1中的B-B视图。图4是图1中的C-C视图。图中:1.干熄炉2.分隔墙3.供气装置4.伞形集气罩5.冷却气体排出口6.气流导出通道7.环形集气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干熄炉结构,包括干熄炉1;所述干熄炉1由自上至下依次连接的炉顶、预存段、冷却段及锥斗组成,其中预存段与冷却段的炉体直接相连;所述锥斗的上部及冷却段内设至少一道分隔墙2,将该部分空间沿干熄炉1周向分为至少2个冷却室;每个冷却室的下部在对应锥斗的位置分别设置一个供气装置3;分隔墙2的顶部中心位置设伞形集气罩4,伞形集气罩4下方的分隔墙2中心设冷却气体排出口5,分隔墙2内沿干熄炉1径向设有气流导出通道6,气流导出通道6的内端与冷却气体排出口5连通,气流导出通道6的外端连接干熄炉冷却气体循环系统。所述分隔墙2由耐火材料砌体砌筑而成,或由耐火材料浇筑而成。所述伞形集气罩4由耐火材料或金属材料制成,或者是由耐火材料与金属材料组成的复合结构。所述分隔墙2为1~3道。所述冷却气体排出口5、气流导出通道6的横截面均为矩形。一种干熄炉中焦炭冷却方法,包括:干熄焦过程中,红焦从干熄炉1炉顶装入,低温惰性气体在循环风机的作用下通过各个供气装置3分别鼓入干熄炉1;自各个供气装置3鼓入的低温惰性气体分别进入上方对应的冷却室内与红焦接触,吸收红焦显热;冷却后的焦炭经锥斗底部的排焦装置统一排出;吸收红焦显热后的高温惰性气体上升到各冷却室顶部后由伞形集气罩4统一收集,然后向下折返进入冷却气体排出口5;通过分隔墙2内的气流导出通道6自干熄炉1排出,经一次除尘后进入干熄焦锅炉进行热交换,冷却后的惰性气体经二次除尘后由循环风机重新鼓入干熄炉1循环使用;通过调节各个供气装置3的低温惰性气体供入量,能够实现对干熄炉1各部位焦炭冷却温度的精确调节,最终使干熄炉1内的焦炭均匀冷却。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新型的干熄炉结构,取消了现有常规干熄炉结构中的斜道区和环形风道。在干熄炉的内部增设气体排出装置。气体排出装置包括分隔墙2及伞形集气罩4;伞形集气罩4下方的分隔墙2中心设冷却气体排出口5,冷却气体排出口5位于焦炭下行冷却过程中在伞形集气罩4下方自然堆积形成的空间内。为了实现分区调温冷却,同时为了固定伞形集气罩4和设置气流导出通道6,在伞形集气罩4的下方设置分隔墙2。分隔墙2的外端与干熄炉1冷却段的炉体内壁固定连接,底部支撑在干熄炉1锥斗部位的炉体上。分隔墙2的数量至少为一道,将冷却段分隔为至少2个冷却室,每个冷却室下方在对应锥斗部位设置一个供气装置3,各个供气装置3可以单独调节,从而能够更好地改善冷却气体流动性及焦炭冷却的均匀性。自各条气流导出通道6排出的冷却气体(高温惰性气体)可以分别通过管道连接冷却气体循环管道,也可以通过环形集气管7收集后送入冷却气体循环管道。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专利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专利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干熄炉结构,包括干熄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熄炉由自上至下依次连接的炉顶、预存段、冷却段及锥斗组成,其中预存段与冷却段的炉体内壁直接相连;所述锥斗的上部及冷却段内设至少一道分隔墙,将该部分空间沿干熄炉周向分为至少2个冷却室;每个冷却室的下部在对应锥斗的位置分别设置一个供气装置;分隔墙的顶部中心位置设伞形集气罩,伞形集气罩下方的分隔墙中心设冷却气体排出口,分隔墙内沿干熄炉径向设有气流导出通道,气流导出通道的内端与冷却气体排出口连通,气流导出通道的外端连接干熄炉冷却气体循环系统。/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干熄炉结构,包括干熄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熄炉由自上至下依次连接的炉顶、预存段、冷却段及锥斗组成,其中预存段与冷却段的炉体内壁直接相连;所述锥斗的上部及冷却段内设至少一道分隔墙,将该部分空间沿干熄炉周向分为至少2个冷却室;每个冷却室的下部在对应锥斗的位置分别设置一个供气装置;分隔墙的顶部中心位置设伞形集气罩,伞形集气罩下方的分隔墙中心设冷却气体排出口,分隔墙内沿干熄炉径向设有气流导出通道,气流导出通道的内端与冷却气体排出口连通,气流导出通道的外端连接干熄炉冷却气体循环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干熄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墙由耐火材料砌体砌筑而成,或由耐火材料浇筑而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干熄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伞形集气罩由耐火材料或金属材料制成,或者是由耐火材料与金属材料组成的复合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干熄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志春李超赵殿辉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焦耐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