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下肢抬高外展垫。包括抬高垫,还包括外展垫,外展垫具有患肢面和健肢面,患肢面和健肢面之间形成夹角,抬高垫和外展垫之间设有连接结构。优点在于:抬高垫和外展垫组合使用,外展垫保持患肢处于外展中立位,避免内收内旋及过度屈曲时脱位,抬高垫能够抬高下肢,可减少肢体远端浅静脉压力以利于静脉、淋巴液回流,防止和消除肿胀,即能够同时实现患肢抬高和外展中立位两种功能。
Lower extremity raising abduction pa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下肢抬高外展垫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尤其是涉及一种下肢抬高外展垫。
技术介绍
髋关节置换又称作人工髋关节置换,是将人工假体,包含股骨部分和髋臼部分,利用骨水泥和螺丝钉固定在正常的骨质上,以取代病变的关节,重建患者髋关节的正常功能。术后需要护理,对患肢的体位要求:患肢抬高,外展中立位。抬高患肢可减少肢体远端浅静脉压力以利于静脉、淋巴液回流,防止和消除肿胀,减少筋膜间隔区综合征、肢体坏死等并发症,促进患肢功能恢复。在内收内旋及过度屈曲时易脱位,因此保持外展中立位,髋关节保持外展30°中立位。在现有的护理工作中,为了保持外展中立位,一般采用平卧时两腿间夹梯形枕,侧卧时则健肢在下,患肢在上,但是采用梯形枕并不能抬高患肢。为了使得患肢能够抬高,一般采用下肢垫将下肢抬高,但不能实现患肢外展中立位,且足根不能凌空,容易造成足跟皮肤压力性损伤。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实现患肢抬高和外展中立位两种功能的下肢抬高外展垫。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本下肢抬高外展垫,包括抬高垫,还包括外展垫,外展垫具有患肢面和健肢面,患肢面和健肢面之间形成夹角,抬高垫和外展垫之间设有连接结构。在上述的下肢抬高外展垫中,所述的外展垫的横截面为三角形。在上述的下肢抬高外展垫中,所述抬高垫包括垫体,垫体上开设有凹槽。在上述的下肢抬高外展垫中,所述的抬高垫的凹槽的一端开设有足跟槽。在上述的下肢抬高外展垫中,所述连接结构包括绑带和连接孔,绑带设置在抬高垫/外展垫上,连接孔设置在外展垫/抬高垫上。在上述的下肢抬高外展垫中,所述抬高垫的凹槽处设有屈曲调节装置。在上述的下肢抬高外展垫中,所述屈曲调节装置包括膝关节垫块、上气囊和下气囊,下气囊与膝关节垫块的下部相连接,上气囊位于膝关节垫块的上方,上气囊和下气囊之间通过连通管相连通,下气囊内设有复位弹簧,抬高垫上设有供连通管穿过的穿孔。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下肢抬高外展垫的优点在于:抬高垫和外展垫组合使用,外展垫保持患肢处于外展中立位,避免内收内旋及过度屈曲时脱位,抬高垫能够抬高下肢,可减少肢体远端浅静脉压力以利于静脉、淋巴液回流,防止和消除肿胀,即能够同时实现患肢抬高和外展中立位两种功能;屈曲调节装置将屈曲角度限定在一定的角度范围,从而避免膝关节屈曲锻炼过程中过度屈曲的问题,且又能够保证膝关节处于一定的屈曲角度,利于患者的康复。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下肢抬高外展垫的俯视图。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1的外展垫的立体图。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1的抬高垫的立体图。图4是本技术提供的屈曲调节装置的剖视图。图5是本技术提供的屈曲调节装置的侧视图。图6是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2的外展垫的立体图。图7是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2的抬高垫的立体图。图8是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2的套体导入件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2的绑线导入件的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2的套体框的剖视图。图11是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2的绑线导入框的剖视图。图中,抬高垫1、外展垫2、患肢面3、健肢面4、夹角5、连接结构6、垫体7、凹槽8、足跟槽9、绑带10、连接孔11、屈曲调节装置12、膝关节垫块13、上气囊14、下气囊15、连通管16、复位弹簧17、穿孔18、套体19、绑线20、套体导入件21、绑线导入件22、第一定位板23、套体框24、第二定位板25、绑线导入框26、侧开口27、上绑线28、下绑线29、绑线导入组件30。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如图1-5所示,本下肢抬高外展垫包括抬高垫1和外展垫2,外展垫2具有患肢面3和健肢面4,患肢面3和健肢面4之间形成夹角5,夹角5为30°,抬高垫1和外展垫2之间设有连接结构6,或者抬高垫1和外展垫2一体制。抬高垫1和外展垫2组合使用,外展垫2保持患肢处于外展中立位,避免内收内旋及过度屈曲时脱位,抬高垫1能够抬高下肢,可减少肢体远端浅静脉压力以利于静脉、淋巴液回流,防止和消除肿胀,减少筋膜间隔区综合征、肢体坏死等并发症,促进患肢功能恢复。即能够同时实现患肢抬高和外展中立位两种功能。进一步,外展垫2的横截面为三角形。健肢贴于外展垫2的健肢面4,抬高垫1贴于外展垫2的患肢面3,整个患肢放置到抬高垫1上,以健肢面4为中垂线,容易准确把握外展角度。更具体地说,抬高垫1包括垫体7,垫体7上开设有凹槽8。的抬高垫1的凹槽8的一端开设有足跟槽9。凹槽8供人体腿部放置。设置有足跟槽9,足跟部分放置到足跟槽9,足跟能够凌空,预防足跟皮肤压力性损伤。连接结构6包括绑带10和连接孔11,绑带10设置在抬高垫1/外展垫2上,连接孔11设置在外展垫2/抬高垫1上。抬高垫1和外展垫2通过绑带10和连接孔11连接固定,将绑带10穿过连接孔11,然后将绑带10打结即可。或者抬高垫1和外展垫2为一体制。抬高垫1的凹槽8处设有屈曲调节装置12。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需要进行膝关节屈曲锻炼,锻炼角度为10°-15°,但膝关节又不能过度屈曲,通过设置屈曲调节装置12,实现屈曲的效果。更具体地说,屈曲调节装置12包括膝关节垫块13、上气囊14和下气囊15,下气囊15与膝关节垫块13的下部相连接,上气囊14位于膝关节垫块13的上方,上气囊14和下气囊15之间通过连通管16相连通,下气囊15内设有复位弹簧17,抬高垫1上设有供连通管16穿过的穿孔18。膝关节放置到膝关节垫块13上,下气囊15受压,气囊中的气体被压入到上气囊14中,上气囊14膨胀,从而避免膝关节过度屈曲,当患者自主弯曲膝关节,此时膝关节垫块13不受压,下气囊15不受压,复位弹簧17将下气囊15撑开,上气囊14中的气体进入到下气囊15,上气囊14体积减小,膝关节也能够屈曲一定的角度,但限定在一定的角度范围,从而避免过度屈曲的问题,且又能够保证膝关节处于一定的屈曲角度,利于患者的康复。为了进一步固定下气囊15,下气囊15和抬高垫1的凹槽8底壁之间通过魔术贴相连接。上气囊14、膝关节垫块13和下气囊15均为柔性,不会对膝关节造成压力性损伤,利于静脉、淋巴液回流。实施例2如图6-11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连接结构6包括套体19、绑线20和绑线导入组件30,套体19设置在外展垫2上。连接结构6还包括设置在抬高垫1上的上绑线28和下绑线29。使用时,通过绑线导入组件30将绑线20导入到套体19中,然后再将绑线20的上端与上绑线28相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下肢抬高外展垫,包括抬高垫(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展垫(2),外展垫(2)具有患肢面(3)和健肢面(4),患肢面(3)和健肢面(4)之间形成夹角(5),抬高垫(1)和外展垫(2)之间设有连接结构(6),或者抬高垫(1)和外展垫(2)一体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下肢抬高外展垫,包括抬高垫(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展垫(2),外展垫(2)具有患肢面(3)和健肢面(4),患肢面(3)和健肢面(4)之间形成夹角(5),抬高垫(1)和外展垫(2)之间设有连接结构(6),或者抬高垫(1)和外展垫(2)一体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肢抬高外展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展垫(2)的横截面为三角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肢抬高外展垫,其特征在于,所述抬高垫(1)包括垫体(7),垫体(7)上开设有凹槽(8)。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下肢抬高外展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抬高垫(1)的凹槽(8)的一端开设有足跟槽(9)。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下肢抬高外展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杭雁,
申请(专利权)人:孙杭雁,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