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零散住户生活污水的无动力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193165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0 10: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零散住户生活污水的无动力处理装置,包括:预处理系统,所述预处理系统的第一端设置有一第一进水管,所述第一进水管的第一端与居民排污管连接,所述预处理系统的第二端设置有一出水管;深度处理系统,所述深度处理系统设置为微型生物滤床,所述微型生物滤床的第一端设置有一第二进水管,所述第二进水管的第一端与所述出水管连接,所述微型生物滤床的第二端设置有一排水管。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用于零散住户生活污水的无动力处理装置,全程无动力,能够快速、高效地深度处理生活污水,处理规模可调节,占地面积小。

Non power treatment device for scattered household domestic sewag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零散住户生活污水的无动力处理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生态环保
,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零散住户生活污水的无动力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生活污水是居民日常生活中排出的废水,主要来源于厨房、生活洗涤、冲洗厕所,生活污水又分为城市生活污水和农村生活污水,随着国家的发展和各项环保政策的落实,城镇区域大量新建污水收集管网和污水处理站,因而大部分城市生活污水都可以统一收集至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然而,在我国的农村区域,村镇分布密度小和居民的建筑布局随意导致了农村的生活污水排放变得极为分散,特别是偏远山区等条件落后的农村地区,村民居住尤其分散,但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家庭生活方式的改变,农村生活污水的来源越来越多,水质成分更加复杂,居住较为分散的农村地区又缺乏完善的污水收集系统和处理技术,使得散户的农村生活污水得不到妥善处理。现有技术中的用于分散式(单户或小集中)生活污水的处理技术中,也仅仅是对生活污水进行简单处理,出水水质无法达不到国家排放标准、满足环境要求,又由于该部分生活污水水量水质变化大、系统处理负荷波动大等原因,直接影响了散户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的稳定运行。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零散住户生活污水的无动力处理装置,其目的是为了解决零散住户的生活污水处理率低、效果差的问题。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零散住户生活污水的无动力处理装置,包括:预处理系统,所述预处理系统的第一端设置有一第一进水管,所述第一进水管的第一端与居民排污管连接,所述预处理系统的第二端设置有一出水管;深度处理系统,所述深度处理系统设置为微型生物滤床,所述微型生物滤床的第一端设置有一第二进水管,所述第二进水管的第一端与所述出水管连接,所述微型生物滤床的第二端设置有一排水管。其中,所述出水管的管径大于所述第二进水管的管径。其中,所述预处理系统内水平方向设置有:污水收集池,所述污水收集池设置为所述预处理系统的第一层,所述污水收集池的第一侧与所述第一进水管的第二端连接;厌氧发酵池,所述厌氧发酵池设置在所述污水收集池的第二侧,所述厌氧发酵池设置为所述预处理系统的第二层,所述厌氧发酵池与所述污水收集池连通;沉淀池,所述沉淀池设置在所述厌氧发酵池的一侧,所述沉淀池设置为所述预处理系统的第三层,所述沉淀池与所述厌氧发酵池连通。其中,所述微型生物滤床内竖直方向设置有:布水层,所述布水层设置为所述微型生物滤床的第一层,所述布水层内设置有布水管,所述布水管呈环形布置,所述布水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进水管的第二端连接,且所有相邻的两根所述布水管之间的间距相等,中间的所述布水管的管径小于四周的所述布水管的管径,所述布水管上设置有多个布水孔,所述布水孔分布在所述布水管两侧,且所有相邻的两个所述布水孔之间的间距相等;兼氧层,所述兼氧层设置在所述布水层的底部,所述兼氧层设置为所述微型生物滤床的第二层,所述兼氧层内设置有兼氧生物粗粒填料;厌氧层,所述厌氧层设置在所述兼氧层的底部,所述厌氧层设置为所述微型生物滤床的第三层,所述厌氧层内设置有厌氧生物细粒填料;集水层,所述集水层设置在所述厌氧层的底部,所述集水层设置为所述微型生物滤床的第四层,所述集水层内设置有碎石。其中,所述兼氧层内设置有一自然通风管,所述自然通风管分别竖直方向穿设在所述兼氧层和所述布水层内和水平方向呈环形布置在所述兼氧层内。其中,竖直方向的所述自然通风管的第一端伸至空气中,且竖直方向的所述自然通风管的第一端设置有通风孔。其中,水平方向的所述自然通风管与竖直方向的所述自然通风管的第二端相连通,每根水平方向的所述自然通风管的上下均开设有布气孔,且所有相邻的两个所述布气孔之间的间距相等。其中,所述排水管的第一端与所述集水层连接,所述排水管的第二端伸至空气中,所述排水管用于将水排出,所述排水管的第一端上设置有一空气管道,所述空气管道竖直方向穿设在所述微型生物滤床内,所述空气管道的第一端伸至空气中,所述空气管道的第二端与所述排水管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空气管道用于与空气连通。其中,所述布水层内设置有碎石,所述碎石将所述布水管和穿设在所述布水层内的竖直方向的所述自然通风管包裹。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方案有如下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用于零散住户生活污水的无动力处理装置,生活污水全程依靠重力的作用从高处流向低处,无需耗电设备,节能环保、无需专人值守运行,全程无动力自动运行,处理规模可调节,抗负荷能力强,处理效果好,尤其适用于零散住户生活污水的深度处理。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剖面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平面图。【附图标记说明】1-污水收集池;2-厌氧发酵池;3-沉淀池;4-微型生物滤床;5-布水层;6-兼氧层;7-厌氧层;8-集水层;9-第一进水管;10-出水管;11-第二进水管;12-排水管;13-自然通风管;14-通风孔;15-布水管;16-预处理系统。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的零散住户的生活污水处理率低、效果差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用于零散住户生活污水的无动力处理装置。如图1至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零散住户生活污水的无动力处理装置,包括:预处理系统16,所述预处理系统16的第一端设置有一第一进水管9,所述第一进水管9的第一端与居民排污管连接,所述预处理系统16的第二端设置有一出水管10;深度处理系统,所述深度处理系统设置为微型生物滤床4,所述微型生物滤床4的第一端设置有一第二进水管11,所述第二进水管11的第一端与所述出水管10连接,所述微型生物滤床4的第二端设置有一排水管12。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用于零散住户生活污水的无动力处理装置,日处理水量多在1m3至5m3,所述预处理系统16和所述微型生物滤床4的主体材质为一体化玻璃钢,所述预处理系统16和所述微型生物滤床4可以根据现有可用地的形状、面积大小设置成不规则形状,充分利用地块面积,实现单户或小集中生活污水的单独深度处理,所述第一进水管9连接居民排污管,所述出水管10连接所述第二进水管11,所述微型生物滤床4的顶面低于所述出水管10,所述排水管12就近接出外排。其中,所述出水管10的管径大于所述第二进水管11的管径。其中,所述预处理系统16内水平方向设置有:污水收集池1,所述污水收集池1设置为所述预处理系统16的第一层,所述污水收集池1的第一侧与所述第一进水管9的第二端连接;厌氧发酵池2,所述厌氧发酵池2设置在所述污水收集池1的第二侧,所述厌氧发酵池2设置为所述预处理系统16的第二层,所述厌氧发酵池2与所述污水收集池1连通;沉淀池3,所述沉淀池3设置在所述厌氧发酵池2的一侧,所述沉淀池3设置为所述预处理系统16的第三层,所述沉淀池3与所述厌氧发酵池2连通。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用于零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零散住户生活污水的无动力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预处理系统,所述预处理系统的第一端设置有一第一进水管,所述第一进水管的第一端与居民排污管连接,所述预处理系统的第二端设置有一出水管;/n深度处理系统,所述深度处理系统设置为微型生物滤床,所述微型生物滤床的第一端设置有一第二进水管,所述第二进水管的第一端与所述出水管连接,所述微型生物滤床的第二端设置有一排水管。/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零散住户生活污水的无动力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预处理系统,所述预处理系统的第一端设置有一第一进水管,所述第一进水管的第一端与居民排污管连接,所述预处理系统的第二端设置有一出水管;
深度处理系统,所述深度处理系统设置为微型生物滤床,所述微型生物滤床的第一端设置有一第二进水管,所述第二进水管的第一端与所述出水管连接,所述微型生物滤床的第二端设置有一排水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零散住户生活污水的无动力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管的管径大于所述第二进水管的管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零散住户生活污水的无动力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处理系统内水平方向设置有:
污水收集池,所述污水收集池设置为所述预处理系统的第一层,所述污水收集池的第一侧与所述第一进水管的第二端连接;
厌氧发酵池,所述厌氧发酵池设置在所述污水收集池的第二侧,所述厌氧发酵池设置为所述预处理系统的第二层,所述厌氧发酵池与所述污水收集池连通;
沉淀池,所述沉淀池设置在所述厌氧发酵池的一侧,所述沉淀池设置为所述预处理系统的第三层,所述沉淀池与所述厌氧发酵池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零散住户生活污水的无动力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型生物滤床内竖直方向设置有:
布水层,所述布水层设置为所述微型生物滤床的第一层,所述布水层内设置有布水管,所述布水管呈环形布置,所述布水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进水管的第二端连接,且所有相邻的两根所述布水管之间的间距相等,中间的所述布水管的管径小于四周的所述布水管的管径,所述布水管上设置有多个布水孔,所述布水孔分布在所述布水管两侧,且所有相邻的两个所述布水孔之间的间距相等;
兼氧层,所述兼氧层设置在所述布水层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柴喜林刘桂华毛攀汪昌喜周传国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盖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