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震换气鞋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87954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0 08: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减震换气鞋底,包括PU或EVA材质的本体,在所述本体的底部对应前脚掌位置处设置有耐磨橡胶材质的第一鞋面,在所述本体的额底部对应后脚跟位置处设置有耐磨橡胶材质的第二鞋面,所述第一鞋面的底部注塑形成有斜纹防滑槽和第一斜纹防滑槽,所述斜纹防滑槽和所述第一斜纹防滑槽相互垂直,在所述第二鞋面的底部注塑形成有第二斜纹防滑槽,在所述本体的底部对应后脚跟位置处设置有一圆形的凹孔;本产品可以增加换气量,增加透气效果。

A shock absorption and air exchange so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减震换气鞋底
本技术涉及一种减震换气鞋底。
技术介绍
篮球,英文(basketball),起源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是1891年12月21日由詹姆斯·奈史密斯创造,是奥运会核心比赛项目,是以手为中心的身体对抗性体育运动。1891年12月21日,由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基督教青年会训练学校(现译名为美国春田大学,SpringfieldCollege)体育教师詹姆士·奈史密斯专利技术。1896年,篮球运动传入中国,并且2002年姚明以状元的身份入选NBA,开启了中国篮球新的狂潮。1904年,圣路易斯奥运会上第1次进行了篮球表演赛。1936年,篮球在柏林奥运会中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开始,职业选手可以参加奥运会篮球比赛。主要的国际性篮球组织是成立于1932年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的国际篮球联合会(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当今世界篮球水平最高的联赛是美国篮球职业联盟(NBA)比赛。代表中国的水平最高的联赛是中国职业篮球联赛(CBA)比赛。今年,我国大力发展篮球运动的发展,以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打好球的关键,需要一双较好的篮球鞋,但是现有技术中的篮球鞋为了保护脚踝位置,通常鞋帮较高,较高的鞋帮虽然可以较好的保护脚踝,但是也影响了球鞋的透气性,导致长时间的篮球运动,脚掌大量出汗,产生脚气和真菌感染。基于上述问题,我们设计了一种可以增加换气量,增加透气效果的减震换气鞋底。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增加换气量,增加透气效果的减震换气鞋底。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减震换气鞋底,包括PU或EVA材质的本体,在所述本体的底部对应前脚掌位置处设置有耐磨橡胶材质的第一鞋面,在所述本体的额底部对应后脚跟位置处设置有耐磨橡胶材质的第二鞋面,所述第一鞋面的底部注塑形成有斜纹防滑槽和第一斜纹防滑槽,所述斜纹防滑槽和所述第一斜纹防滑槽相互垂直,在所述第二鞋面的底部注塑形成有第二斜纹防滑槽,在所述本体的底部对应后脚跟位置处设置有一圆形的凹孔,所述第二鞋面在环绕该凹孔外侧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三斜纹防滑槽,所述第三斜纹防滑槽的密度大于所述第二斜纹防滑槽的密度,在所述凹孔内嵌入有一耐磨块,所述耐磨块的硬度大于所述第二鞋面的硬度,所述耐磨块的底部设置有一环形槽,在所述环形槽的槽底位置处环形设置有多个透气孔,在所述本体的内部注塑形成有一空腔,所述空腔内注塑形成有竖向的弹性支柱,在所述空腔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透气孔连通的第一透气孔,在所述本体的顶部注塑形成有对应人体脚掌的鞋槽,在所述鞋槽的槽底位置处设置有多个与所述空腔连通的第二透气孔。优选地,在所述本体的前、后端面处注塑形成多个风碗,所述风碗的左侧具有进气口,在所述鞋槽的内壁处设置有进风孔,所述进风孔远离所述鞋槽的那一端贯通至所述风碗的内侧;本产品主要是针对篮球场地专用,在脚部快速移动期间,本体表面的风碗可以增加进风量,风通过风碗的引导后再经由进风孔输送至本体的内侧,实现本体内侧的散热。优选地,在所述鞋槽的槽底位置处注塑形成多个导风槽,所述第二透气孔位于相邻两个所述导风槽之间。优选地,所述第一鞋面包覆住所述本体的左端和前、后侧面。优选地,所述第二鞋面延展后包覆住所述本体的右端和前、后侧面。在快速跑动期间,鞋跟位置处受压明显,此时空腔被压缩,起到足跟位置处的缓冲能力,避免对脚踝位置处造成冲击,并且空腔在压缩期间,空腔内的空气被挤出,随着下一次的脚步移动,空腔回弹,将空气从外部吸入,增加换气效果。本产品中,第一鞋面和第二鞋面的底部均具有防滑槽,通过防滑槽增加与地面之间的防滑性能。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产品在实际穿着中,相较于传统的带有气囊的球鞋而言,本产品中内部设置有内腔,利用内腔的压缩起到吸震的效果,减少对脚踝的冲击,并且内腔的内部是通过弹性支柱进行支撑的,因此可以避免内腔塌陷的情况出现,同时利用内腔的压缩和扩张,可以吸入空气,增加空气进出量,使得穿着人员的鞋底可以更好的通风,减少出汗量,本产品的结构较为简单,成本较为低廉,适合推广使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局部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仰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俯视图;图5为本技术的A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本说明书(包括任何附加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一端”、“另一端”、“外侧”、“上”、“内侧”、“水平”、“同轴”、“中央”、“端部”、“长度”、“外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套接”、“连接”、“贯穿”、“插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的一种减震换气鞋底,包括PU材质的本体1,在所述本体1的底部对应前脚掌位置处设置有耐磨橡胶材质的第一鞋面101,在所述本体1的额底部对应后脚跟位置处设置有耐磨橡胶材质的第二鞋面102,所述第一鞋面101的底部注塑形成有斜纹防滑槽111和第一斜纹防滑槽112,所述斜纹防滑槽111和所述第一斜纹防滑槽112相互垂直,在所述第二鞋面102的底部注塑形成有第二斜纹防滑槽113,在所述本体1的底部对应后脚跟位置处设置有一圆形的凹孔103,所述第二鞋面102在环绕该凹孔103外侧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三斜纹防滑槽114,所述第三斜纹防滑槽114的密度大于所述第二斜纹防滑槽113的密度,在所述凹孔103内嵌入有一耐磨块2,所述耐磨块2的硬度大于所述第二鞋面102的硬度,所述耐磨块2的底部设置有一环形槽211,在所述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减震换气鞋底,其特征在于:包括PU或EVA材质的本体,在所述本体的底部对应前脚掌位置处设置有耐磨橡胶材质的第一鞋面,在所述本体的额底部对应后脚跟位置处设置有耐磨橡胶材质的第二鞋面,所述第一鞋面的底部注塑形成有斜纹防滑槽和第一斜纹防滑槽,所述斜纹防滑槽和所述第一斜纹防滑槽相互垂直,在所述第二鞋面的底部注塑形成有第二斜纹防滑槽,在所述本体的底部对应后脚跟位置处设置有一圆形的凹孔,所述第二鞋面在环绕该凹孔外侧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三斜纹防滑槽,所述第三斜纹防滑槽的密度大于所述第二斜纹防滑槽的密度,在所述凹孔内嵌入有一耐磨块,所述耐磨块的硬度大于所述第二鞋面的硬度,所述耐磨块的底部设置有一环形槽,在所述环形槽的槽底位置处环形设置有多个透气孔,在所述本体的内部注塑形成有一空腔,所述空腔内注塑形成有竖向的弹性支柱,在所述空腔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透气孔连通的第一透气孔,在所述本体的顶部注塑形成有对应人体脚掌的鞋槽,在所述鞋槽的槽底位置处设置有多个与所述空腔连通的第二透气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震换气鞋底,其特征在于:包括PU或EVA材质的本体,在所述本体的底部对应前脚掌位置处设置有耐磨橡胶材质的第一鞋面,在所述本体的额底部对应后脚跟位置处设置有耐磨橡胶材质的第二鞋面,所述第一鞋面的底部注塑形成有斜纹防滑槽和第一斜纹防滑槽,所述斜纹防滑槽和所述第一斜纹防滑槽相互垂直,在所述第二鞋面的底部注塑形成有第二斜纹防滑槽,在所述本体的底部对应后脚跟位置处设置有一圆形的凹孔,所述第二鞋面在环绕该凹孔外侧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三斜纹防滑槽,所述第三斜纹防滑槽的密度大于所述第二斜纹防滑槽的密度,在所述凹孔内嵌入有一耐磨块,所述耐磨块的硬度大于所述第二鞋面的硬度,所述耐磨块的底部设置有一环形槽,在所述环形槽的槽底位置处环形设置有多个透气孔,在所述本体的内部注塑形成有一空腔,所述空腔内注塑形成有竖向的弹性支柱,在所述空腔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透气孔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滨男
申请(专利权)人:温州奕诚鞋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