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崔民秀专利>正文

防逆风式的排风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8372 阅读:1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防逆风式的排风器是排风管道中具有逆止阀管道结构的改进。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就是提供一种可防止逆风倒流而不用清洗的具有防逆风式的排风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排风管,其结构要点是排风管的上方导管的壁上设置有上开口、下开口,上开口、下开口分别同开口向上、且与导管壁平行的上逆风道、下逆风道相连,上逆风道、下逆风道之间的开口为通气道;导管的外侧设置有上下敞口外导流管。(*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排风管道中具有逆止阀管道结构的改进。
技术介绍
目前,楼房的共用的排风管道外接多个排风源,为阻止逆风烟进入室内,通常在管道与排风源之间设置有逆止阀;由于长时间的使用,阀门上就会沾有油污,致使阀门关闭不严、阀门动作不灵活;甚至不动作,就起不到防逆风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可防止逆风倒流而不用清洗的具有防逆风式的排风器。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包括排风管,其结构要点是排风管的上方导管的壁上设置有上开口、下开口,上开口、下开口分别同开口向上、且与导管壁平行的上逆风道、下逆风道相连,上逆风道、下逆风道之间的开口为通气道;导管的外侧设置有上下敞口外导流管。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可防止逆风进入室内正常的排风时,室内的排风源较高速度的风经排风管、导管的通气孔排入公用的排风管道内;并使排出风的两侧产生低压区,为逆风流通创造了条件;当有逆风时,则逆风分别通过逆风道排出导管外,随公用排风管道再排出;2、可不清洗、可不维修由于本技术利用排风高速运动产生的低压区,让逆风在低压区排出,而不影响排风正常排出;因此,只利用逆风管道的设置即可达到目的,而不用任何活动件,例如,逆止阀;因此,本实用装置可不用经常清洗、不用维修,为使用者提供了方便;3、排风效果好由于在导管的外侧设置有上下敞口的外导流管,外导流管与导管之间为低压区,可以更有利于将通过逆风管道的逆风排出,就更有利于本技术的排风高效率的提高; 4、结构简单本技术的组件少,形体简单,性能稳定,易于制作,易于推广普及。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A向视图;图3是图1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包括排风管1,排风管1的上方导管10的壁2上设置有上开口9、下开口3,上开口9、下开口3分别同开口向上、且与导管10壁2平行的上逆风道8、下逆风道5相连,上逆风道8、下逆风道5之间的开口为通气道6;导管10的外侧设置有上敞口11、下敞口14外导流管15。上开口9、下开口3可为椭圆形16;上逆风道8、下逆风道5的同上开口9、下开口3连接处为弧形7、弧形4,便于排风。排风管1外可为阻火圈12,阻火圈12可从市场购置。还可在排风管1的底部设置有泄水孔13,以便排风管1内的积水排出。权利要求1.防逆风式的排风器,包括排风管(1),其特征在于排风管(1)的上方导管(10)的壁(2)上设置有上开口(9)、下开口(3),上开口(9)、下开口(3)分别同开口向上、且与导管(10)壁(2)平行的上逆风道(8)、下逆风道(5)相连,上逆风道(8)、下逆风道(5)之间的开口为通气道(6);导管(10)的外侧设置有上敞口(11)、下敞口(14)外导流管(1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逆风式的排风器,其特征在于上开口(9)、下开口(3)为椭圆形(16)。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逆风式的排风器,其特征在于上逆风道(8)、下逆风道(5)的同上开口(9)、下开口(3)连接处为弧形(7)、弧形(4)。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逆风式的排风器,其特征在于排风管(1)外为阻火圈(1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逆风式的排风器,其特征在于在排风管(1)的底部设置有泄水孔(13)。专利摘要防逆风式的排风器是排风管道中具有逆止阀管道结构的改进。本技术就是提供一种可防止逆风倒流而不用清洗的具有防逆风式的排风器。本技术包括排风管,其结构要点是排风管的上方导管的壁上设置有上开口、下开口,上开口、下开口分别同开口向上、且与导管壁平行的上逆风道、下逆风道相连,上逆风道、下逆风道之间的开口为通气道;导管的外侧设置有上下敞口外导流管。文档编号E04F17/04GK2765100SQ20042011360公开日2006年3月15日 申请日期2004年11月22日 优先权日2004年11月22日专利技术者崔民秀, 王言 申请人:崔民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防逆风式的排风器,包括排风管(1),其特征在于排风管(1)的上方导管(10)的壁(2)上设置有上开口(9)、下开口(3),上开口(9)、下开口(3)分别同开口向上、且与导管(10)壁(2)平行的上逆风道(8)、下逆风道(5)相连,上逆风道(8)、下逆风道(5)之间的开口为通气道(6);导管(10)的外侧设置有上敞口(11)、下敞口(14)外导流管(15)。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民秀王言
申请(专利权)人:崔民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9[中国|沈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