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牦牛圈舍的建设及养殖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183297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0 07:1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牦牛圈舍的建设及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地址选取;步骤二,外墙设计;步骤三,舍内设计;一种牦牛的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01、培训种草养畜和牦牛养殖技术;S02、建设无公害牦牛生态环境;S03、建立牦牛品种的选育与改良系统;该牦牛圈舍的建设及养殖方法,围绕牦牛生态环境建设、建立牦牛品种的选育与改良系统、肉牛圈舍改造、项目区进行种草养畜和肉牛养殖技术培训等主要建设内容;在现有自然牧场的基础上,依托退牧还草、退耕还牧工程,人工推广和种植以三叶草、黑麦草、苜蓿草为主的优质青饲料,并建立了成熟、完整的种草养畜和牦肉牛养殖生产技术和工艺,年可新增产值十分可观。

Construction and breeding method of a yak enclos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牦牛圈舍的建设及养殖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牦牛养殖
,具体为一种牦牛圈舍的建设及养殖方法。
技术介绍
牦牛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处的哺乳动物。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牦牛全身一般呈黑褐色,身体两侧和胸、腹、尾毛长而密,四肢短而粗健。牦牛全身都是宝。它的毛可做衣服或帐篷,皮是制革的好材料。角可制工艺品,骨头是药材。牦牛肉以肉质细嫩、味美可口、低脂肪、高蛋白、有野味风格而受到欢迎。绒毛是纺织工业的高级原料,将其漂白退成驼色,可替代驼毛织成毛衫、围巾,在大衣呢中掺入牛绒,不仅降低成本,还能使产品挺括,提高质量。因此养殖牦牛具有可观的经济价值,现有的养殖技术由于圈舍建设不合理,繁育不科学导致产量低,因此设计一种牦牛圈舍的建设及养殖方法是十分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牦牛圈舍的建设及养殖方法,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牦牛圈舍的建设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地址选取;步骤二,外墙设计;步骤三,舍内设计;其中在上述步骤一中,选择坐北向南,便于采光取暖的地点;其中在上述步骤二中,外墙设计包括以下步骤:1)屋顶采用单坡式,三面全墙,为砖木结构,向阳一面有半截墙,有1/2-2/3的顶棚,还设置有适宜的棚舍入射角,棚舍的入射角应大于或等于当地冬至时太阳高度角;2)墙壁采用前墙高3米,后墙高2米的砖墙,牦牛圈舍内壁抹1-1.2米的水泥墙裙,南墙开设有棚舍的进气口,其距地面高度以略高于牛体高,排气口设在棚舍顶部的背风面,上设防风帽,排气口的面积为20厘米×20厘米,进气口的面积是排气口面积的一半,每隔3米远设置一个排气口;3)门设双列式,窗台距地面高1.2-1.4米;地面采用水泥粗糙地面;其中在上述步骤三中,舍内设计包括以下步骤:1)牛床:成年母牛床长1.8-2米,宽1.1-1.3米;种公牛床长2-2.2米,宽1.3-1.5米;肥育牛床长1.9-2.1米,宽1.2-1.3米;6月龄以上育成牛床长1.7-1.8米,宽1-1.2米;牛床高出地面5厘米,保持平缓的坡度为宜,以三合土为地面;2)饲槽:饲槽建成固定式或活动式,为水泥槽、铁槽和木槽中的任一种,且饲槽长度与牛床宽相同,上口宽60-70厘米,下底宽35-45厘米,近牛侧槽高40-50厘米,远牛侧槽高70-80厘米,底呈弧形,在饲槽后设栏杆;3)粪沟:排粪沟设置在牛床与通道间,沟宽35-40厘米,深10-15厘米,粪尿沟拟采用明沟,沟底向出肥口设0.6%-1%的倾斜度;4)清粪通道:清粪通道修成水泥路面,路面应有一定坡度,并刻上线条防滑,清粪道宽1.5-2米,牛栏两端也留有清粪通道,宽为1.5-2米;5)饲料通道:在饲槽前设置饲料通道,通道高出地面10厘米为宜。饲料通道一般宽1.5-2米;6)牛舍的门:肉牛舍的门通常在舍两端,即正对中央饲料通道设两个侧门,较长牛舍在纵墙背风向阳侧也设门,门做成双推门,不设槛,其大小为2-2.2米×2-2.2米为宜;一种牦牛的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01、培训种草养畜和牦牛养殖技术:通过州市农牧部门和项目技术依托单位,组织一批集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为一体的专家学者,分别在项目区进行种草养畜、防疫和牦牛养殖技术培训,教学方式以理论讲授与现场观摩实践相结合;S02、建设无公害牦牛生态环境包括以下步骤:1)选择现有自然牧场,对土壤和水质进行检测;2)选择引进优良草种,并进行草种试验,进行常规的栽培管理后对成草进行营养成分变化监测;3)对比检测结果选择最适宜的几种草种进行,并依托退牧还草、退耕还牧工程,人工推广和种植;S03、建立牦牛品种的选育与改良系统包括以下步骤:1)引进优良牦牛品种,并对其进行分类及生物学特性分析,从而进行种公牛专业养殖,并建立冻精站,将采集的优良精液冷冻保存;2)在现有本地牦牛和引进优良牦牛品种的基础上,挑选一批当地个体强壮、耐饲的母牛作母本,并利用冻精站中的精液进行人工授精;3)将产下的牛犊精心饲养,并对病虫害综合治理,直至出栏。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步骤一中,牛舍南偏东或西角度最多不超过15°,舍南至少10米无高大建筑物及树木遮蔽。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步骤二1)中,向阳的一面在温暖季节露天开放,寒季在露天一面用竹片、钢筋等材料做支架,上覆单层或双层塑料膜,两层膜间留有间隙,使牛舍呈封闭的状态,塑膜与地面的夹角在55-65°。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步骤二1)中,塑料薄膜选择对太阳光透过率高、而对地面长波辐射透过率低的聚氯乙烯等塑膜,厚度为80-100微米。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步骤三中,饲养种牛、犊牛的舍,在两舍间的空余地带设置运动场,四周栅栏围起,将牛拴系或散放其内,其每头牛应占面积为:成牛15-20平方米、育成牛10-15平方米,犊牛5-10平方米;运动场的地面以三合土为宜;同时在运动场一侧设置数量充足、布局的合理的补饲槽和水槽。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步骤S02中,完成项目区牦牛分布区域调查工作,建立档案立卷工作,并制定牦肉牛进行人工授精和促繁的规划区域。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步骤S03中,应用牦牛肉牛育肥技术,保证100头肉牛在18月龄内牦牛肉牛体重达到250公斤,30月龄内牦牛肉牛体重达到350公斤左右。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该牦牛圈舍的建设及养殖方法,围绕牦牛生态环境建设、建立牦牛品种的选育与改良系统、肉牛圈舍改造、项目区进行种草养畜和肉牛养殖技术培训等主要建设内容;在现有自然牧场的基础上,依托退牧还草、退耕还牧工程,人工推广和种植以三叶草、黑麦草、苜蓿草为主的优质青饲料,并建立了成熟、完整的种草养畜和牦肉牛养殖生产技术和工艺,年可新增产值十分可观。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牦牛圈舍的建设方法流程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无公害牦牛生态环境建设方法流程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牦牛品种的选育与改良系统建立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牦牛圈舍的建设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地址选取;步骤二,外墙设计;步骤三,舍内设计;其中在上述步骤一中,选择坐北向南,便于采光取暖的地点,牛舍南偏东或西角度最多不超过15°,舍南至少10米无高大建筑物及树木遮蔽;其中在上述步骤二中,外墙设计包括以下步骤:1)屋顶采用单坡式,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牦牛圈舍的建设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地址选取;步骤二,外墙设计;步骤三,舍内设计;其特征在于:/n其中在上述步骤一中,选择坐北向南,便于采光取暖的地点;/n其中在上述步骤二中,外墙设计包括以下步骤:/n1)屋顶采用单坡式,三面全墙,为砖木结构,向阳一面有半截墙,有1/2-2/3的顶棚,还设置有适宜的棚舍入射角,棚舍的入射角应大于或等于当地冬至时太阳高度角;/n2)墙壁采用前墙高3米,后墙高2米的砖墙,牦牛圈舍内壁抹1-1.2米的水泥墙裙,南墙开设有棚舍的进气口,其距地面高度以略高于牛体高,排气口设在棚舍顶部的背风面,上设防风帽,排气口的面积为20厘米×20厘米,进气口的面积是排气口面积的一半,每隔3米远设置一个排气口;/n3)门设双列式,窗台距地面高1.2-1.4米;地面采用水泥粗糙地面;其中在上述步骤三中,舍内设计包括以下步骤:/n1)牛床:成年母牛床长1.8-2米,宽1.1-1.3米;种公牛床长2-2.2米,宽1.3-1.5米;肥育牛床长1.9-2.1米,宽1.2-1.3米;6月龄以上育成牛床长1.7-1.8米,宽1-1.2米;牛床高出地面5厘米,保持平缓的坡度为宜,以三合土为地面;/n2)饲槽:饲槽建成固定式或活动式,为水泥槽、铁槽和木槽中的任一种,且饲槽长度与牛床宽相同,上口宽60-70厘米,下底宽35-45厘米,近牛侧槽高40-50厘米,远牛侧槽高70-80厘米,底呈弧形,在饲槽后设栏杆;/n3)粪沟:排粪沟设置在牛床与通道间,沟宽35-40厘米,深10-15 厘米,粪尿沟拟采用明沟,沟底向出肥口设0.6%-1%的倾斜度;/n4)清粪通道:清粪通道修成水泥路面,路面应有一定坡度,并刻上线条防滑,清粪道宽1.5-2米,牛栏两端也留有清粪通道,宽为1.5-2米;/n5)饲料通道:在饲槽前设置饲料通道,通道高出地面10厘米为宜。饲料通道一般宽1.5-2米;/n6)牛舍的门:肉牛舍的门通常在舍两端,即正对中央饲料通道设两个侧门,较长牛舍在纵墙背风向阳侧也设门,门做成双推门,不设槛,其大小为2-2.2米×2-2.2米为宜。/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牦牛圈舍的建设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地址选取;步骤二,外墙设计;步骤三,舍内设计;其特征在于:
其中在上述步骤一中,选择坐北向南,便于采光取暖的地点;
其中在上述步骤二中,外墙设计包括以下步骤:
1)屋顶采用单坡式,三面全墙,为砖木结构,向阳一面有半截墙,有1/2-2/3的顶棚,还设置有适宜的棚舍入射角,棚舍的入射角应大于或等于当地冬至时太阳高度角;
2)墙壁采用前墙高3米,后墙高2米的砖墙,牦牛圈舍内壁抹1-1.2米的水泥墙裙,南墙开设有棚舍的进气口,其距地面高度以略高于牛体高,排气口设在棚舍顶部的背风面,上设防风帽,排气口的面积为20厘米×20厘米,进气口的面积是排气口面积的一半,每隔3米远设置一个排气口;
3)门设双列式,窗台距地面高1.2-1.4米;地面采用水泥粗糙地面;其中在上述步骤三中,舍内设计包括以下步骤:
1)牛床:成年母牛床长1.8-2米,宽1.1-1.3米;种公牛床长2-2.2米,宽1.3-1.5米;肥育牛床长1.9-2.1米,宽1.2-1.3米;6月龄以上育成牛床长1.7-1.8米,宽1-1.2米;牛床高出地面5厘米,保持平缓的坡度为宜,以三合土为地面;
2)饲槽:饲槽建成固定式或活动式,为水泥槽、铁槽和木槽中的任一种,且饲槽长度与牛床宽相同,上口宽60-70厘米,下底宽35-45厘米,近牛侧槽高40-50厘米,远牛侧槽高70-80厘米,底呈弧形,在饲槽后设栏杆;
3)粪沟:排粪沟设置在牛床与通道间,沟宽35-40厘米,深10-15厘米,粪尿沟拟采用明沟,沟底向出肥口设0.6%-1%的倾斜度;
4)清粪通道:清粪通道修成水泥路面,路面应有一定坡度,并刻上线条防滑,清粪道宽1.5-2米,牛栏两端也留有清粪通道,宽为1.5-2米;
5)饲料通道:在饲槽前设置饲料通道,通道高出地面10厘米为宜。饲料通道一般宽1.5-2米;
6)牛舍的门:肉牛舍的门通常在舍两端,即正对中央饲料通道设两个侧门,较长牛舍在纵墙背风向阳侧也设门,门做成双推门,不设槛,其大小为2-2.2米×2-2.2米为宜。


2.一种牦牛的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01、通过州市农牧部门和项目技术依托单位,组织一批集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为一体的专家学者,分别在项目区进行种草养畜、防疫和牦牛养殖技术培训,教学方式以理论讲授与现场观摩实践相结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尼布
申请(专利权)人:香格里拉市苏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