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极化天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81578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6 07:19
一种双极化天线,涉及天线技术领域。可以解决现有天线性能的一致性难以保证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第一耦合馈电结构、第二耦合馈电结构和第一基座;第一耦合馈电结构包括:第一馈电巴伦、第一馈电点和平面辐射贴片;第一馈电巴伦和第一馈电点连接,且第一馈电巴伦与平面辐射贴片之间采用耦合馈电方式进行通信;第二耦合馈电结构包括:第二馈电巴伦、第二馈电点和平面辐射贴片;第二馈电巴伦和第二馈电点连接,且第二馈电巴伦与平面辐射贴片之间采用耦合馈电方式进行通信;第一馈电巴伦、第二馈电巴伦和平面辐射贴片设置于第一基座的第一表面;且第一馈电巴伦和第二馈电巴伦的位置为正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用于保证天线性能的一致性。

Dual polarization antenna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极化天线
本技术涉及天线
,尤其涉及一种双极化天线。
技术介绍
基站天线是移动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的优劣对通信系统起着重要乃至决定性的作用。现有的基站天线可以采用印制电路板(printedcircuitboard,PCB)振子和平面贴片两种结构实现。但是,这两种结构的基站天线在装配时,组装工序都比较多,天线性能的一致性均难以保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双极化天线,解决了现有的基站天线性能的一致性难以保证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双极化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耦合馈电结构、第二耦合馈电结构和第一基座;第一耦合馈电结构包括:第一馈电巴伦、第一馈电点和平面辐射贴片;第一馈电巴伦和第一馈电点连接,且第一馈电巴伦与平面辐射贴片之间采用耦合馈电方式进行通信;第二耦合馈电结构包括:第二馈电巴伦、第二馈电点和平面辐射贴片;第二馈电巴伦和第二馈电点连接,且第二馈电巴伦与平面辐射贴片之间采用耦合馈电方式进行通信;第一耦合馈电结构和第二耦合馈电结构共用平面辐射贴片;第一馈电巴伦、第二馈电巴伦和平面辐射贴片设置于第一基座的第一表面;且第一馈电巴伦和第二馈电巴伦的位置为正交。本技术提供一种双极化天线,首先通过第一馈电点向第一馈电巴伦注入高频电流,通过第二馈电点向第二馈电巴伦注入高频电流,然后第一馈电巴伦、第二馈电巴伦分别与平面辐射贴片之间采用耦合馈电方式进行通信,在平面辐射贴片上形成同向电流。由于第一馈电巴伦和第二馈电巴伦的位置为正交,因此同向电流中的电荷的高速移动产生交变的电力线和与之正交的磁力线,伴随着高频率的电荷移动,电力线和磁力线便形成一圈套一圈的闭合曲线向周围空间推移,实现了天线的电磁波的发射,保证了天线性能的一致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双极化天线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又一种双极化天线的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又一种双极化天线的正视图;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又一种双极化天线的附视图;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又一种双极化天线的局部立体图。附图标记:1-第一馈电巴伦;2-第一馈电点;3-第二馈电巴伦;4-第二馈电点;5-平面辐射贴片;6-第一基座;7-第二基座;8-第一反射块;9-第二反射块;10-第三反射块;11-第四反射块;12-第一通孔;13-第二通孔;14-底部反射板;15-第一支撑件;16-第一侧反射板;17-第二支撑件;18-第二侧反射板;19-第三支撑件;20-第三侧反射板;21-第四支撑件;22-第四侧反射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双极化天线,如图1所示,图1为该技术的立体图,包括:第一馈电巴伦1、第一馈电点2、第二馈电巴伦3、第二馈电点4、平面辐射贴片5和第一基座6。其中,第一馈电巴伦1、第一馈电点2和平面辐射贴片5组成第一耦合馈电结构;第一馈电巴伦1和第一馈电点2连接,且第一馈电巴伦1与平面辐射贴片5之间采用耦合馈电方式进行通信。第二馈电巴伦3、第二馈电点4和平面辐射贴片5组成第二耦合馈电结构;第二馈电巴伦3和第二馈电点4连接,且第二馈电巴伦3与平面辐射贴片5之间采用耦合馈电方式进行通信。第一耦合馈电结构和第二耦合馈电结构共用平面辐射贴片5。第一馈电巴伦1、第二馈电巴伦3和平面辐射贴片5设置于第一基座6的第一表面;且第一馈电巴伦1和第二馈电巴伦3的位置为正交。可选的,第一馈电巴伦1、第二馈电巴伦3和平面辐射贴片5可以通过激光直接成型(laserdirectstructuring,LDS)技术设置于第一基座6的第一表面。具体的,外部电源通过同轴电缆连接第一馈电点2,并向第一馈电点2注入高频电流,其中,同轴电缆的内芯连接第一馈电点2时,可以通过锡膏点焊的方式进行连接,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连接,在此不做限定。高频电流通过第一馈电点2传输至第一馈电巴伦1后,由于第一馈电巴伦1与平面辐射贴片5之间存在缝隙(例如1毫米),因此,第一馈电巴伦1和平面辐射贴片5之间采用耦合馈电方式进行通信,在平面辐射贴片5上形成同向电流。同理,外部电源通过同轴电缆连接第二馈电点4,并向第二馈电点4注入高频电流,其中,同轴电缆的内芯连接第二馈电点4时,可以通过锡膏点焊的方式进行连接,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连接,在此不做限定。高频电流通过第二馈电点4传输至第二馈电巴伦3后,由于第二馈电巴伦3与平面辐射贴片5之间存在缝隙(例如1毫米),因此,第二馈电巴伦3和平面辐射贴片5之间采用耦合馈电方式进行通信,在平面辐射贴片5上形成同向电流。由于第一馈电巴伦1和第二馈电巴伦3的位置为正交,因此平面辐射贴片5的同向电流中的电荷,通过高速移动产生交变的电力线和与之正交的磁力线,伴随着高频率的电荷移动,电力线和磁力线便形成一圈套一圈的闭合曲线向周围空间推移,实现了天线的电磁波的发射,保证了天线性能的一致性。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求对第一馈电巴伦1、第二馈电巴伦3和平面辐射贴片5的形状和尺寸进行修改,实现双极化天线的任意频段的设计。可选的,本技术提供了又一种双极化天线,如图2所示,图2为该双极化天线的立体图,包括: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极化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耦合馈电结构、第二耦合馈电结构和第一基座;/n所述第一耦合馈电结构包括:第一馈电巴伦、第一馈电点和平面辐射贴片;所述第一馈电巴伦和所述第一馈电点连接,且所述第一馈电巴伦与所述平面辐射贴片之间采用耦合馈电方式进行通信;/n所述第二耦合馈电结构包括:第二馈电巴伦、第二馈电点和所述平面辐射贴片;所述第二馈电巴伦和所述第二馈电点连接,且所述第二馈电巴伦与所述平面辐射贴片之间采用耦合馈电方式进行通信;所述第一耦合馈电结构和所述第二耦合馈电结构共用所述平面辐射贴片;/n所述第一馈电巴伦、所述第二馈电巴伦和所述平面辐射贴片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座的第一表面;且所述第一馈电巴伦和所述第二馈电巴伦的位置为正交。/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极化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耦合馈电结构、第二耦合馈电结构和第一基座;
所述第一耦合馈电结构包括:第一馈电巴伦、第一馈电点和平面辐射贴片;所述第一馈电巴伦和所述第一馈电点连接,且所述第一馈电巴伦与所述平面辐射贴片之间采用耦合馈电方式进行通信;
所述第二耦合馈电结构包括:第二馈电巴伦、第二馈电点和所述平面辐射贴片;所述第二馈电巴伦和所述第二馈电点连接,且所述第二馈电巴伦与所述平面辐射贴片之间采用耦合馈电方式进行通信;所述第一耦合馈电结构和所述第二耦合馈电结构共用所述平面辐射贴片;
所述第一馈电巴伦、所述第二馈电巴伦和所述平面辐射贴片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座的第一表面;且所述第一馈电巴伦和所述第二馈电巴伦的位置为正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极化天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基座和底部反射板;
所述第一基座的第二表面通过塑料成型技术设置于所述第二基座的第一表面;所述底部反射板设置于所述第二基座的第二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极化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基座的任意两条对称边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开槽和第二开槽;
所述双极化天线还包括:第一反射块和第二反射块;所述第一反射块和所述第二反射块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座对称的两侧;
所述第一反射块包括:第一支撑件和第一侧反射板;所述第一侧反射板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件的外表面;所述第一支撑件通过塑料成型技术设置于所述第一开槽;所述第一侧反射板与所述底部反射板连接;
所述第二反射块包括:第二支撑件和第二侧反射板;所述第二侧反射板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件的外表面;所述第二支撑件通过塑料成型技术设置于所述第二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海涛施晓光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