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公路沿线坡体灾害监测装置,包括:监测筒,其一侧设置有开口,监测筒内部形成有相互连通的竖直导向通道和水平导向通道,水平导向通道延伸至与开口连通;第一移动块,其滑动设置在竖直导向通道内,第一移动块下表面形成有第一斜面,第一移动块上表面设置有动触点;第二移动块,其滑动设置在水平导向通道内,第二移动块远离开口的一侧形成第二斜面,第二斜面与第一斜面配合;静触点,其与动触点位置对应;弹簧,其一端与监测筒连接,另一端与第二移动块连接;指示杆,指示杆下端与监测筒固定,指示杆上端固定有灯珠,灯珠与动触点和静触点分别电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成本较低,适合大量使用。
Slope hazard monitoring device along the highwa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公路沿线坡体灾害监测装置
本技术涉及灾害监测领域。更具体地说,本技术涉及一种公路沿线坡体灾害监测装置。
技术介绍
在一些公路沿线,由于恶劣天气的影响,经常会发生山体滑坡,阻断交通,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目前出现了一些专业的灾害预警方法,虽然这些方法能够准确地预警山体滑坡,但是在公路沿线灾害发生点较多的情况下,使用这些专业的方法成本太高。因此,亟需设计一种简易的监测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公路沿线坡体灾害监测装置,其结构简单,成本较低,适合大量使用。为了实现根据本技术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公路沿线坡体灾害监测装置,包括:监测筒,其一侧设置有开口,所述监测筒内部形成有相互连通的竖直导向通道和水平导向通道,所述水平导向通道延伸至与所述开口连通;第一移动块,其滑动设置在所述竖直导向通道内,所述第一移动块下表面形成有第一斜面,所述第一移动块上表面设置有动触点;第二移动块,其滑动设置在所述水平导向通道内,所述第二移动块远离所述开口的一侧形成第二斜面,所述第二斜面与所述第一斜面配合;静触点,其呈环形,并且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移动块上方,并与所述动触点位置对应;弹簧,其设置在所述水平导向通道内,所述弹簧水平延伸,所述弹簧一端与所述监测筒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移动块连接;指示杆,所述指示杆下端与所述监测筒固定,所述指示杆上端固定有灯珠,所述灯珠与所述动触点和所述静触点分别电连接。优选的是,所述的公路沿线坡体灾害监测装置,所述指示杆上端倾斜设置有挡雨板,所述挡雨板下表面设置有灯珠,所述挡雨板内部中空,所述挡雨板内部设置有电源,所述电源与所述动触点和所述静触点分别电连接。优选的是,所述的公路沿线坡体灾害监测装置,所述竖直导向通道和所述水平导向通道的横截面均为圆形。优选的是,所述的公路沿线坡体灾害监测装置,所述开口边缘向内延伸设置有环形挡板。优选的是,所述的公路沿线坡体灾害监测装置,所述第二移动块至少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当所述第二移动块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移动块与所述环形挡板抵紧,所述弹簧处于压缩状态,所述动触点与所述静触点不接触;当所述第二移动块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动触点与所述静触点接触。优选的是,所述的公路沿线坡体灾害监测装置,所述竖直导向通道向上延伸至贯穿所述监测筒顶面,所述竖直导向通道上部设置有内螺纹,所述指示杆内部中空,且下部外壁设置有外螺纹,所述指示杆与所述监测筒螺纹连接。本技术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包括监测筒、第一移动块、第二移动块、动触点、静触点、弹簧和指示杆,结构简单,成本较低,适合沿公路沿线大量使用。当山体发生位移,会挤压第二移动块,第二移动块推动第一移动块向上移动,使得动触点与静触点接触,使得电源、灯珠组成的电路通电,灯珠发光,给出山体滑坡的预警。本技术的动触点、静触点距离监测筒的开口距离较远,减少了被水腐蚀的可能性。本技术的指示杆向上伸出地面,减少了本技术被山体全部掩盖的可能性。本技术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公路沿线坡体灾害监测装置,包括:监测筒1,其一侧设置有开口,所述监测筒1内部形成有相互连通的竖直导向通道101和水平导向通道102,所述水平导向通道102延伸至与所述开口连通;第一移动块2,其滑动设置在所述竖直导向通道101内,所述第一移动块2下表面形成有第一斜面,所述第一移动块2上表面设置有动触点201;第二移动块3,其滑动设置在所述水平导向通道102内,所述第二移动块3远离所述开口的一侧形成第二斜面,所述第二斜面与所述第一斜面配合;静触点103,其呈环形,并且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移动块2上方,并与所述动触点201位置对应;弹簧4,其设置在所述水平导向通道102内,所述弹簧4水平延伸,所述弹簧4一端与所述监测筒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移动块3连接;指示杆5,所述指示杆5下端与所述监测筒1固定,所述指示杆5上端固定有灯珠601,所述灯珠601与所述动触点201和所述静触点103分别电连接。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监测筒1竖直设置,监测筒1内设置有相互垂直且连通的竖直导向通道101和水平导向通道102,水平导向通道102水平延伸至开口处。第一移动块2和第二移动块3分别滑动设置在竖直导向通道101和水平导向通道102内,第一移动块2下端形成有第一斜面,第二移动块3内侧形成有第二斜面,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配合,当第二斜面挤压第一斜面时,能够驱动第一移动块2竖直向上运动。第一移动块2顶面设置有动触点201,竖直导向通道101内设有静触点103,当第一移动块2向上运动时,动触点201能够与静触点103接触。指示杆5呈细长状,固定在监测筒1上,指示杆5上设置有灯珠601,灯珠601与动触点201和静触点103分别电连接,当动触点201与静触点103接触时,灯珠601形成电回路。弹簧4设置在水平通道内,用于阻止第二移动块3向内运动。使用时,在待监测地点钻孔,将监测筒1和指示杆5的一部分埋入钻孔内,当发生山体位移时,土体驱动第二移动块3向内运动,克服弹簧4的弹力,挤压第一移动块2的第一斜面,使得第一移动块2向上运动,进而使得动触点201与静触点103电连接,使灯珠601发光,提供山体滑坡预警,方便监管人员查看。可以看出,本技术方案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动触点201、静触点103距离监测筒1的开口距离较远,并且由第一移动块2和第二移动块3阻隔,减少了被水腐蚀的可能性,指示杆5向上伸出地面,减少了监测装置被山体全部掩盖的可能性。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公路沿线坡体灾害监测装置,所述指示杆5上端倾斜设置有挡雨板6,所述挡雨板6下表面设置有灯珠601,所述挡雨板6内部中空,所述挡雨板6内部设置有电源,所述电源与所述动触点201和所述静触点103分别电连接。这里,提供了一种保护灯珠601和电源的方式,避免灯珠601和电源损坏。电源可以是电池,挡雨板6内部可设置电池盒用于放置电池。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公路沿线坡体灾害监测装置,所述竖直导向通道101和所述水平导向通道102的横截面均为圆形。这里,相应地,第一移动块2和第二移动块3均为匹配的圆柱状结构,方便分别在竖直导线通道和水平导向通道102内滑动。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公路沿线坡体灾害监测装置,所述开口边缘向内延伸设置有环形挡板104。这里,环形挡板104可与监测筒1外壁齐平,能够阻止第二移动块3滑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公路沿线坡体灾害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监测筒,其一侧设置有开口,所述监测筒内部形成有相互连通的竖直导向通道和水平导向通道,所述水平导向通道延伸至与所述开口连通;/n第一移动块,其滑动设置在所述竖直导向通道内,所述第一移动块下表面形成有第一斜面,所述第一移动块上表面设置有动触点;/n第二移动块,其滑动设置在所述水平导向通道内,所述第二移动块远离所述开口的一侧形成第二斜面,所述第二斜面与所述第一斜面配合;/n静触点,其呈环形,并且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移动块上方,并与所述动触点位置对应;/n弹簧,其设置在所述水平导向通道内,所述弹簧水平延伸,所述弹簧一端与所述监测筒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移动块连接;/n指示杆,所述指示杆下端与所述监测筒固定,所述指示杆上端固定有灯珠,所述灯珠与所述动触点和所述静触点分别电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公路沿线坡体灾害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监测筒,其一侧设置有开口,所述监测筒内部形成有相互连通的竖直导向通道和水平导向通道,所述水平导向通道延伸至与所述开口连通;
第一移动块,其滑动设置在所述竖直导向通道内,所述第一移动块下表面形成有第一斜面,所述第一移动块上表面设置有动触点;
第二移动块,其滑动设置在所述水平导向通道内,所述第二移动块远离所述开口的一侧形成第二斜面,所述第二斜面与所述第一斜面配合;
静触点,其呈环形,并且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移动块上方,并与所述动触点位置对应;
弹簧,其设置在所述水平导向通道内,所述弹簧水平延伸,所述弹簧一端与所述监测筒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移动块连接;
指示杆,所述指示杆下端与所述监测筒固定,所述指示杆上端固定有灯珠,所述灯珠与所述动触点和所述静触点分别电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路沿线坡体灾害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示杆上端倾斜设置有挡雨板,所述挡雨板下表面设置有灯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长贵,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