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束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79483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6 05:57
提供一种线束,该线束能够防止覆盖构件发生破裂等不良情况。线束具备:第1导电构件例如单芯线电线(20),其具有第1连接部;第2导电构件例如绞线电线(30),其具有与第1连接部连接的第2连接部;以及作为覆盖构件的热收缩管(50),其配置于第1连接部和第2连接部的连接部分(40)的外周。而且,线束具备夹层构件(60),夹层构件(60)夹在连接部分(40)与热收缩管(50)之间,在外周面覆盖有热收缩管(50)。

Wire harnes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线束
本专利技术涉及线束。
技术介绍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一种适用于混合动力车的线束。线束具有三条导电线,三条导电线一并插通于在车辆的地板下配置的屏蔽管内。各导电线通过将单芯线电线和绞线电线在长度方向连接而构成。单芯线电线在顶端部具有使导体露出的导体露出部,导体露出部具有压扁成平板状的压扁部。绞线电线在顶端部具有使线材露出的线材露出部,线材露出部具有通过线材彼此熔敷而形成块状的接合块部。单芯线电线和绞线电线的连接部分(压扁部和接合块部重叠地接合的部分)被作为覆盖构件的热收缩管覆盖。通过在三条导电线上单个地插通热收缩管,从而各导电线之间被电气绝缘。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5813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但是,热收缩管为了确保密封性而成为与连接部分的外周面实质上密合的状态。但是,例如当热收缩管与压扁部的角部的边缘密合而损伤时,有可能以该损伤部位为契机在热收缩管形成裂缝。本专利技术是基于如上述的情况而完成的,以提供能够防止覆盖构件发生破裂等不良情况的线束为目的。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线束的特征在于,具备:第1导电构件,其具有第1连接部;第2导电构件,其具有与所述第1连接部连接的第2连接部;覆盖构件,其配置于所述第1连接部与所述第2连接部的连接部分的外周;以及夹层构件,其夹在所述连接部分与所述覆盖构件之间,所述覆盖构件覆盖于所述夹层构件的外周面。专利技术效果通过在覆盖构件与连接部分之间夹着夹层构件,能够防止覆盖构件与连接部分直接接触。其结果是,能够防止覆盖构件由于与连接部分的角部的边缘等干涉的原因而破裂。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中混合动力车辆的线束的布设情况的概要图。图2是示出单芯线电线和绞线电线的连接部分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单芯线电线和绞线电线的连接部分的侧视图。图4是图3的A-A线剖视图。图5是示出以将连接部分覆盖的方式配置有夹层构件的状态的立体图。图6是示出夹层构件缩径、连接部分弯曲的状态的剖视图。图7是示出在连接部分与覆盖构件之间夹着夹层构件、在夹层构件的外周面覆盖有覆盖构件的状态的剖视图。图8是其他实施例中的一方式的相当于图6的图。图9是其他实施例中的其他方式的相当于图6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示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优选的是,所述第1导电构件是单芯线电线,所述单芯线电线的板状导体部构成所述连接部分。因为在单芯线电线的板状导体部的角部容易形成边缘,所以适用本专利技术而使得覆盖构件不与板状导体部接触的优点大。优选所述夹层构件形成为将所述连接部分遍及全周而包围的截面为圆形的形态。据此,在夹层构件的外周面不形成边缘,能够更可靠地防止覆盖在夹层构件的外周面上的覆盖构件损伤。另外,截面圆形是不限于截面为正圆形,也包括截面为椭圆形、截面为长圆形、截面为扁平圆形等除正圆形以外的异形截面的概念。优选所述夹层构件形成为能够与所述连接部分的外表面抵接的形状。当在覆盖构件与连接部分之间夹着夹层构件时,有可能在径向上变为大型,但是根据上述构成,能够利用夹层构件抑制径向的大型化。优选所述连接部分与所述夹层构件的缩径相应地弯曲。据此,能够更良好地抑制线束的径向的大型化。优选所述夹层构件的开口端缘的外周角部成为曲面形状。据此,覆盖构件即使与夹层构件的开口端缘的外周角部接触也不易损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在覆盖构件发生破裂等不良情况。优选的是,所述连接部分从包覆部分的顶端露出,比所述包覆部分增宽,所述夹层构件成为从所述连接部分侧到所述包覆部分侧逐渐缩径的形态。据此,能够使得覆盖构件不接触能形成于连接部分与包覆部分之间的台阶。另外,通过夹层构件朝向包覆部分逐渐缩径,从而覆盖构件也不会被夹层构件向外侧过度拉伸。其结果是,能够更可靠地防止覆盖构件损伤。<实施例1>以下,基于附图说明实施例1。本实施例1的线束例如适用于混合动力车,如图1所示,布设在设置于车辆后部的电池80与设置于车辆前部的发动机室内的逆变器90之间。该线束由多条导电路径构成,但是图2~图7仅示出各导电路径中的一条导电路径10。如图2及图3所示,导电路径10具备作为第1导电构件的单芯线电线20和作为第2导电构件的绞线电线30。单芯线电线20和绞线电线30在线束的长度方向(布设方向)交替地配置,经由后述的连接部分40连接。单芯线电线20主要插通于在车辆的地板下设置的屏蔽管70(参照图1)内,绞线电线30与屏蔽管70的端部连接,并插通于被引入到车辆前部及车辆后部的网状的编织构件75(同样参照图1)内,屏蔽管70由金属管或者将金属和树脂复合而成的复合管构成。连接部分40设置于编织构件75内。如图7所示,单芯线电线20成为由包覆层22将一条导体21包围的形态,包覆层22由绝缘性树脂形成。导体21例如为铝或者铝合金制,构成为截面为圆形的棒材。单芯线电线20的顶端部通过包覆层22的除去而露出导体21,通过该露出的导体部分构成导体露出部23。在导体露出部23被压扁形成有作为第1连接部的板状导体部24。如图3及图7所示,板状导体部24的下表面配置于比包覆层22的下表面靠下方,板状导体部24成为通过压扁加工而向前方及宽度方向(板宽方向)延伸并扩展的形态。其结果是,如图2所示,板状导体部24的宽度尺寸大于包覆层22的宽度尺寸(外径尺寸)。如图7所示,绞线电线30由构成芯线的多根线材31(在图7中将各线材31一体地图示)和包覆层32构成,包覆层32将各线材31包围,由绝缘性树脂构成。绞线电线30在整体上形成为直径比单芯线电线20的直径大。各线材31例如为铝或者铝合金制,优选由与单芯线电线20的导体21相同的材料构成。绞线电线30的顶端部通过包覆层32的除去而露出各线材31,通过该露出的各线材31构成线材露出部33。在线材露出部33通过各线材31熔敷而形成有呈大致扁平方块状的作为第2连接部的块导体部34。块导体部34比绞线电线30的轴中心靠下方,且以在绞线电线30和单芯线电线20连接时与板状导体部24在板厚方向重叠的状态载置。块导体部34成为通过熔敷加工而向前方及宽度方向稍微扩展的形态。其结果是,如图2所示,块导体部34的宽度尺寸比板状导体部24的宽度尺寸稍小,但是比包覆层32的宽度尺寸(外径尺寸)大。块导体部34和板状导体部24相互面对并且通过超声波焊接等接合方式连接,构成连接部分40。如图7所示,在连接部分40的外周配置有作为覆盖构件的热收缩管50。并且,在连接部分40与热收缩管50之间夹着夹层构件60。在本实施例1的情况下,热收缩管50通过夹着夹层构件60,从而保持为与连接部分40不接触的状态。夹层构件60为铝、铝合金、铁、铁合金(包含不锈钢)等金属制,呈截面为圆形的筒状(包括环形、管状),成为将从连接部分40到单芯线电线20及绞线电线30各自的包覆层端部2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线束,具备:/n第1导电构件,其具有第1连接部;/n第2导电构件,其具有与所述第1连接部连接的第2连接部;/n覆盖构件,其配置于所述第1连接部与所述第2连接部的连接部分的外周;以及/n夹层构件,其夹在所述连接部分与所述覆盖构件之间,所述覆盖构件覆盖于所述夹层构件的外周面。/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1013 JP 2017-1992601.一种线束,具备:
第1导电构件,其具有第1连接部;
第2导电构件,其具有与所述第1连接部连接的第2连接部;
覆盖构件,其配置于所述第1连接部与所述第2连接部的连接部分的外周;以及
夹层构件,其夹在所述连接部分与所述覆盖构件之间,所述覆盖构件覆盖于所述夹层构件的外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其中,
所述第1导电构件是单芯线电线,所述单芯线电线的板状导体部构成所述连接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束,其中,
所述夹层构件形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藤冈谅中井洋和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