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76551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6 04: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壳体、功能器件、传动机构和第一驱动机构,壳体具有内腔和通孔,通孔与内腔连通;功能器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设置于壳体,在第一位置,至少部分功能器件通过通孔伸出壳体之外;在第二位置,功能器件容纳在内腔中;传动机构安装于内腔中,且传动机构与功能器件传动相连;传动机构包括第一传动组件和第二传动组件,第一传动组件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一曲柄,第一连杆的第一端与功能器件转动配合,第一连杆的第二端与第一曲柄转动配合;第二传动组件包括第二连杆和第二曲柄;第一驱动机构驱动第一曲柄和第二曲柄同速反向转动。上述方案能够解决功能器件在伸缩过程中容易被卡住的问题。

Electronic equip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子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通信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电子设备(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的功能越来越多,性能也不断优化。由于全面屏电子设备拥有惊艳的视觉冲击和视觉体验,备受各大厂商青睐,目前全面屏设计方案已经全面普及,而为了实现最大屏占比的全面屏,并且确保各种功能器件(例如摄像头、闪光灯等)的使用效果,通常采用伸缩式设计方案,具体是在电子设备内部安装驱动机构,通过驱动机构驱动功能器件伸出壳体之外或者回缩到壳体之内。当前,驱动机构通常是采用丝杠机构结合滑块结构对功能器件进行驱动,但是由于现有的驱动机构施加的作用力往往位于功能器件的一侧,使得功能器件存在两侧受力不均衡的问题,进而导致功能器件在伸缩过程中容易偏斜并出现被卡住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电子设备,以解决现有的具备伸缩功能的电子设备,存在的功能器件在伸缩过程中两侧受力不均而容易被卡住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内腔和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内腔连通;功能器件,所述功能器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在所述第一位置,至少部分所述功能器件通过所述通孔伸出所述壳体之外;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功能器件容纳在所述内腔中;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安装于所述内腔中,且所述传动机构与所述功能器件传动相连;所述传动机构包括第一传动组件和第二传动组件,所述第一传动组件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一曲柄,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功能器件转动配合,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曲柄转动配合;所述第二传动组件包括第二连杆和第二曲柄,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功能器件转动配合,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曲柄转动配合;所述第一传动组件与所述第二传动组件沿所述通孔的轴线对称设置;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安装于所述内腔中,所述第一驱动机构驱动所述第一曲柄和所述第二曲柄转动,且所述第一曲柄与所述第二曲柄同速反向转动,以使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朝向所述通孔移动,进而驱动所述功能器件向所述第一位置移动,或者,使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背离所述通孔移动,进而驱动所述功能器件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公开的电子设备中,传动机构包括第一传动组件和第二传动组件,第一传动组件与第二传动组件均基于曲柄连杆传动原理,能够将第一驱动机构施加的回转运动转换为功能器件的直线往复运动,进而实现功能器件至少部分伸出至壳体之外或回缩至壳体之内。同时,第一传动组件与第二传动组件沿通孔的轴线对称设置,二者内部连杆的受力分解后,与功能器件的移动方向垂直的受力相互抵消,而与功能器件的移动方向平行的受力同向叠加,进而实现功能器件在伸缩过程中两侧均衡受力,有效避免卡住的问题。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公开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部分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和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功能器件在不同工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2和图3中的箭头为相应部件移动或者转动的方向示意;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的第一曲柄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的第一马达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的第一驱动机构与传动机构的连接关系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0-壳体、110-内腔、120-第一转动凸部、130-第二转动凸部、200-功能器件、310-第一连杆、311-第一子连杆、312-第二子连杆、312a-第一杆段、312a1-第一转动点、312b-第二杆段、312c-第三杆段、320-第一曲柄、321-第一连接柱、322-避让孔、323-卡接凸部、410-第二连杆、411-第三子连杆、412-第四子连杆、412a-第四杆段、412a1-第二转动点、412b-第五杆段、412c-第六杆段、420-第二曲柄、421-第二连接柱、510-第一马达、511-凹陷部。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各个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请参考图1~图7,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壳体100、功能器件200、传动机构和第一驱动机构。壳体100是该电子设备的基础构件,其不仅为电子设备的其他构件提供安装支撑基础,同时还对电子设备的其他构件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壳体100具有内腔110和通孔,且通孔和内腔连通,功能器件200、传动机构和第一驱动机构都安装于内腔110中。通常情况下,壳体100包括中框,通孔可以开设于中框上,当然,通孔也可以开设于壳体100的其它组成构件上,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不限制通孔的具体开设位置。功能器件20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设置于壳体100,其中:在第一位置时,至少部分功能器件200通过通孔伸出壳体100之外,应理解的是,在第一位置时,功能器件200可以部分伸出壳体100之外,也可以全部伸出壳体100之外,本实施例对其不做限制;在第二位置时,功能器件200容纳在内腔110中,应理解的是,功能器件200从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过程,功能器件200的移动具体表现为功能器件200从壳体100之外回缩至壳体100之内。功能器件200通常只能在至少部分伸出壳体100之外时才能避免壳体100的遮挡,进而正常工作。功能器件200的种类可以有多种,例如,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功能器件200可以为摄像头模组、闪光灯、指纹识别模组和受话器等,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不限制功能器件200的具体种类,当然,功能器件200可以包括上述模组的全部,也可以只包括上述模组的一部分。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传动机构和第一驱动机构安装于内腔110中,传动机构与功能器件200相连,第一驱动机构与传动机构相连,第一驱动机构通过传动机构间接对功能器件200施加驱动力,进而使得功能器件200能够相对于壳体100发生相对移动。具体的,当需要功能器件200工作时,第一驱动机构通过传动机构驱动功能器件200通过通孔移动到第一位置;当功能器件200工作完成之后,第一驱动机构通过传动机构能够驱动功能器件200通过通孔移动到第二位置,进而实现功能器件200在壳体100之内的隐藏。通常情况下,第一驱动机构与壳体100之间可以采用双面粘胶或者螺钉等紧固件进行固定,以保证第一驱动机构工作的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n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内腔和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内腔连通;/n功能器件,所述功能器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在所述第一位置,至少部分所述功能器件通过所述通孔伸出所述壳体之外;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功能器件容纳在所述内腔中;/n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安装于所述内腔中,且所述传动机构与所述功能器件传动相连;所述传动机构包括第一传动组件和第二传动组件,所述第一传动组件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一曲柄,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功能器件转动配合,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曲柄转动配合;所述第二传动组件包括第二连杆和第二曲柄,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功能器件转动配合,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曲柄转动配合;所述第一传动组件与所述第二传动组件沿所述通孔的轴线对称设置;/n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安装于所述内腔中,所述第一驱动机构驱动所述第一曲柄和所述第二曲柄转动,且所述第一曲柄与所述第二曲柄同速反向转动,以使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朝向所述通孔移动,进而驱动所述功能器件向所述第一位置移动,或者,使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背离所述通孔移动,进而驱动所述功能器件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内腔和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内腔连通;
功能器件,所述功能器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在所述第一位置,至少部分所述功能器件通过所述通孔伸出所述壳体之外;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功能器件容纳在所述内腔中;
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安装于所述内腔中,且所述传动机构与所述功能器件传动相连;所述传动机构包括第一传动组件和第二传动组件,所述第一传动组件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一曲柄,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功能器件转动配合,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曲柄转动配合;所述第二传动组件包括第二连杆和第二曲柄,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功能器件转动配合,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曲柄转动配合;所述第一传动组件与所述第二传动组件沿所述通孔的轴线对称设置;
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安装于所述内腔中,所述第一驱动机构驱动所述第一曲柄和所述第二曲柄转动,且所述第一曲柄与所述第二曲柄同速反向转动,以使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朝向所述通孔移动,进而驱动所述功能器件向所述第一位置移动,或者,使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背离所述通孔移动,进而驱动所述功能器件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包括:
第一子连杆,所述第一子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功能器件转动配合;
第二子连杆,所述第二子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子连杆的第二端转动配合,所述第二子连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曲柄转动配合;
所述第二子连杆上具有第一转动点,所述第二子连杆在所述第一转动点与所述壳体转动配合,所述第一曲柄带动所述第二子连杆绕所述第一转动点转动;
所述第二连杆包括:
第三子连杆,所述第三子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功能器件转动配合;
第四子连杆,所述第四子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子连杆的第二端转动配合,所述第四子连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曲柄转动配合;
所述第四子连杆上具有第二转动点,所述第四子连杆在所述第二转动点与所述壳体转动配合,所述第二曲柄带动所述第四子连杆绕所述第二转动点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第一转动凸部和第二转动凸部,所述第一转动凸部与所述第二转动凸部沿所述通孔的轴线对称设置;所述第一转动点为第一转动孔,所述第二转动点为第二转动孔,所述第二子连杆通过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俞昌国张祥
申请(专利权)人: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