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背靠背对称单极柔直系统的主接线系统及其选定方法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背靠背对称单极柔直系统的主接线系统及其选定方法,属于柔性直流输电
技术介绍
与传统晶闸管直流输电系统相比,柔性直流输电系统(FlexibleHighVoltageDirectCurrentSystem,FlexibleHVDC)是一种以全控型电力电子器件为关键元件、以电压源型换流器(VoltageSourcedConverter,VSC)为核心设备,以脉宽调制控制(PulseWidthModulation,PWM)和瞬时有功无功功率分析为理论基础的新型直流输电系统,具有不存在换相失败风险、不需要系统提供换相电流、可实现有功无功功率的快速解耦控制、输出电压电流谐波含量低、无需配置大容量滤波装置等诸多优点。早期的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容量较小,通常应用在具有分散性、小型性、随机性等能量变化特点的场合,例如风电、光伏清洁新能源并网、城市群输配电增容改造和海上岛屿或石油钻井平台孤立负荷送电等。随着电力电子器件、换流器拓扑结构和控制调制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模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背靠背对称单极柔直系统的主接线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阀厅及直流场区域主接线系统和阀侧交流区域主接线系统,所述阀厅及直流场区域主接线系统的两端分别连接一所述阀侧交流区域主接线系统,其中:/n所述阀厅及直流场区域主接线系统包括背靠背阀组,所述背靠背阀组包括送端换流阀和受端换流阀,所述送端换流阀包括第一阀组和第二阀组,所述受端换流阀包括第三阀组和第四阀组;/n所述阀厅及直流场区域的正极依次设置有第一套管、第一接地开关、第一避雷器、第一电流互感器、所述第一阀组、第二避雷器、第二电流互感器、直流电压互感器、第二接地开关、所述第二阀组、第三电流互感器、第三避雷器、第三接地开关和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靠背对称单极柔直系统的主接线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阀厅及直流场区域主接线系统和阀侧交流区域主接线系统,所述阀厅及直流场区域主接线系统的两端分别连接一所述阀侧交流区域主接线系统,其中:
所述阀厅及直流场区域主接线系统包括背靠背阀组,所述背靠背阀组包括送端换流阀和受端换流阀,所述送端换流阀包括第一阀组和第二阀组,所述受端换流阀包括第三阀组和第四阀组;
所述阀厅及直流场区域的正极依次设置有第一套管、第一接地开关、第一避雷器、第一电流互感器、所述第一阀组、第二避雷器、第二电流互感器、直流电压互感器、第二接地开关、所述第二阀组、第三电流互感器、第三避雷器、第三接地开关和第二套管;所述阀厅及直流场区域的负极依次设置有第三套管、第四接地开关、第四避雷器、第四电流互感器、所述第三阀组、第五接地开关、第二直流电压互感器、第五电流互感器、第五避雷器、所述第四阀组、第六电流互感器、第六避雷器、第六接地开关和第四套管;
每一所述阀侧交流区域主接线系统均包括变压器;
每一所述变压器均采用三绕组Y0-Y-D型式,每一所述变压器的第三绕组均采用三角形连接方式,用于提供站内电源;
每一所述变压器的网侧绕组均采用星型连接方式,通过对应并联连接的三个第七电流互感器经对应第八电流互感器接地,每一所述变压器的网侧均经对应第九电流互感器连接对应交流避雷器;
每一所述变压器的阀侧绕组均采用星型连接方式,通过对应并联连接的三个第十电流互感器经对应接地电阻和第十二电流互感器接地,每一所述接地电阻均并联连接对应第七避雷器;每一所述变压器的阀侧均依次串联连接对应第十一电流互感器、第八避雷器、电容式电压互感器、隔离开关、启动回路和第十三电流互感器,每一所述第十三电子式电流互感器还并联连接对应上桥臂电抗器和下桥臂电抗器,每一所述上桥臂电抗器和下桥臂电抗器均通过对应第五套管和第六套管连接所述阀厅区域阀厅及直流场区域主接线系统一端的对应套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背靠背对称单极柔直系统的主接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送端换流阀和受端换流阀均由三相六桥臂构成,每一桥臂均由半桥子模块级联而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背靠背对称单极柔直系统的主接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流互感器~第六电流互感器以及所述第十二电流互感器~第十三电流互感器均采用电子式电流互感器,所述第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乐波,薛英林,梅念,赵峥,李高望,厉璇,魏争,李探,许冬,陈钊,苑宾,刘思源,徐莹,李达,田园园,尹航,程炜,
申请(专利权)人: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