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吉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安全气囊调节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163942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6 00: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安全气囊调节装置,包括:第一底座,其设置在所述调节装置一侧;第二底座,其设置在所述调节装置另一侧;主轨道总成,其两端分别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底座和所述第二底座上,并且所述主轨道总成具有内齿;安装座总成,其可移动的套设在所述主轨道上,并且所述安装座总成具有外齿;壳体,其设置在所述安装座总成的下部,内部具有容纳腔;两个第一齿轮,其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壳体顶部,并与所述内齿相啮合;第二齿轮,其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底部,并与所述外齿相啮合。本装置能够根据驾驶员的自身特点和驾驶姿态,调整安全气囊的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安全气囊调节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安全气囊调节装置,属于汽车安全领域。
技术介绍
近年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脚步加快,高速公路数量越来越多,人们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同时,随着国内汽车工业地蓬勃发展,汽车已经进入千家万户,更多的人选择使用汽车代步,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了更高频率的汽车事故,因此人们更加重视汽车的安全性能。汽车安全可以分为两种,即被动安全和主动安全,顾名思义,被动安全就是在发生汽车事故时,汽车自身能够保护驾驶员安全的能力,安全气囊是被动安全的一种,由于其使用方便,成本较低,所以得到了普遍使用。由于汽车使用量大,乘驾人种类不再单一,体态坐姿千差万别,但是现有的汽车安全气囊位置绝大部分只针对部分乘驾人,如部分成年人进行设计,不能根据乘驾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比如基本无视了成年与儿童乘驾人的区别,这大大降低了安全气囊对于乘驾人的保护效果。随着汽车安全技术的发展,汽车安全气囊不仅仅只布置于转向盘立柱中,在汽车的其他部位也有布置,这为本技术提供了可以进行位置移动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设计开发了一种安全气囊调节装置,通过第一电机驱动第一齿轮使其与主轨道总成配合,改变安装座总成的位置,同时通过第二电机驱动第二齿轮使其与安装座总成配合,改变安装座总成的角度,克服现有安全气囊不能根据乘驾人姿态调整安全气囊的位置和旋转角度的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安全气囊调节装置,包括:第一底座,其设置在所述调节装置一侧;第二底座,其设置在所述调节装置另一侧;主轨道总成,其两端分别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底座和所述第二底座上,并且所述主轨道总成具有内齿;安装座总成,其可移动的套设在所述主轨道上,并且所述安装座总成具有外齿;壳体,其设置在所述安装座总成的下部,内部具有容纳腔;两个第一齿轮,其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壳体顶部,并与所述内齿相啮合;第二齿轮,其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底部,并与所述外齿相啮合。优选的是,所述壳体为长方体结构,并包括:两个第一轴,其固定设置在所述壳体的顶部,所述第一轴上分别对应转动连接有所述第一齿轮;两个第一电机,其设置在所述第一轴上,所述第一电机的动力输出端分别对应连接所述第一齿轮;其中,所述两个第一轴之间相互平行设置;第二轴,其固定设置在所述壳体底部,所述第二轴上转动连接第二齿轮;第二电机,其设置在所述第二轴上,所述第二电机的动力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齿轮。优选的是,所述第一轴的轴线与所述第二轴的轴线相互垂直。优选的是,所述安装座总成还包括:安装座,其为圆环形结构,外表面设置所述外齿;连接杆,其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安装座的顶部;连接板,其与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上表面安装安全气囊;其中,所述连接杆与所述安装座同轴设置。优选的是,所述第二底座上设置有第三电机,其动力输出端连接所述主轨道总成。优选的是,所述主轨道总成为弧形结构。本技术所述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涉及的安全气囊调节装置能够在汽车行驶过程中,根据驾驶员的自身特点和驾驶姿态,对安全气囊的位置和角度进行调整,调整精度高,速度快,保证驾驶的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的安全气囊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的安全气囊调节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的安全气囊调节装置的俯视图。图4为本技术所述的安全气囊调节装置的左视图。图5为本技术所述的安全气囊调节装置的右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如图1-5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安全气囊调节装置,包括:第一底座140、第二底座150、主轨道总成120、安装座总成110以及壳体130。第一底座140设置在安全气囊调节装置的一侧,第二底座150设置在安全气囊调节装置的另一侧,在主轨道总成12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底座140和第二底座150转动连接,在第二底座150上,设置有第三驱动电机151,第三驱动电机的动力输出端连接主轨道总成120的一端,通过第三驱动电机151驱动主轨道总成转动。主轨道总成120为弧形结构,在主轨道总成120的下表面设置有内齿121,主轨道总成的另一端穿过安装座总成110后与第一底座转动连接,使安装座总成110可移动的套设在主轨道总成129的外部,安装座总成110能够在主轨道总成120上滑动和转动。安装座总成的顶部设置有连接板114,用于对安全气囊进行安装和固定,进而通过安装座总成在主轨道总成120上的运动来调整安全气囊的位置和角度。安装座总成包括安装座111和固定设置在安装座111顶部的连接板114,安装座111外表面设置有外齿112,安装座111为圆环形结构,在安装座111顶部,设置有连接杆113,连接杆的一端与安装座11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连接板114垂直固定连接,连接杆113与安装座111同轴设置。壳体130设置在安装座总成的下部,为长方体结构,内部具有容纳腔,安装座111的下部位于壳体130的内部,两个第一轴131设置在壳体130的顶部,并位于安装座111内部,在两个第一轴上分别设置有第一齿轮132,第一齿轮132由第一电机驱动,并与第一轴转动连接,主轨道总成120的另一端穿过安装座111的内环后转动连接在第一安装座140上,主轨道总成120位于两个第一齿轮132的上方,并且主轨道总成120的下表面设置有内齿121,能够与第一齿轮132相啮合,安装座总成能够沿着主轨道总成120移动,进而改变安全气囊的位置。在壳体130的底部,设置有第二轴133,第二齿轮134转动设置在第二轴133上,并由第二电机驱动,第二轴位于安装座111的下方,使第二齿轮134能够与安装座111的外齿112相啮合,通过第二齿轮134带动安装座总成转动,使安装座总成能够在主轨道总成120上转动,进而调整安全气囊的角度。其中,第一轴的轴线与第二轴的轴线相互垂直,使安装座总成110能够绕X轴转动,并在Xoy平面内移动。通过第一电机驱动第一齿轮使其与主轨道总成配合,改变安装座总成的位置,同时通过第二电机驱动第二齿轮使其与安装座总成配合,改变安装座总成的角度,克服现有安全气囊不能根据乘驾人姿态调整安全气囊的位置和旋转角度的问题。尽管本技术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技术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技术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安全气囊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底座,其设置在所述调节装置一侧;/n第二底座,其设置在所述调节装置另一侧;/n主轨道总成,其两端分别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底座和所述第二底座上,并且所述主轨道总成具有内齿;/n安装座总成,其可移动的套设在所述主轨道上,并且所述安装座总成具有外齿;/n壳体,其设置在所述安装座总成的下部,内部具有容纳腔;/n两个第一齿轮,其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壳体顶部,并与所述内齿相啮合;/n第二齿轮,其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底部,并与所述外齿相啮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安全气囊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底座,其设置在所述调节装置一侧;
第二底座,其设置在所述调节装置另一侧;
主轨道总成,其两端分别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底座和所述第二底座上,并且所述主轨道总成具有内齿;
安装座总成,其可移动的套设在所述主轨道上,并且所述安装座总成具有外齿;
壳体,其设置在所述安装座总成的下部,内部具有容纳腔;
两个第一齿轮,其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壳体顶部,并与所述内齿相啮合;
第二齿轮,其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底部,并与所述外齿相啮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气囊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为长方体结构,并包括:
两个第一轴,其固定设置在所述壳体的顶部,所述第一轴上分别对应转动连接有所述第一齿轮;
两个第一电机,其设置在所述第一轴上,所述第一电机的动力输出端分别对应连接所述第一齿轮;
其中,所述两个第一轴之间相互平行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金东马铁军马明洋李旭艾荣鲍文静
申请(专利权)人:吉林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