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工程板材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多用途预制保温板及制作方法和作为不同墙体的施工方法,现有的建筑板材采用EPS板直接包裹C型钢,承载力不足、上下层之间连接不牢固,多用途预制保温板,包括板体,所述板体包括复合在一起的主板和钢框架,所述板体一端带有凸出企口且与凸出企口相对应的另一端设置凹入企口,所述钢框架包括多个钢龙骨,各所述钢龙骨阵列排布于主板的同一侧,生产一种钢框架与主板一体的牢固型多用途预制保温板,承载性能倍增,且更加轻质便捷,完全颠覆了常规EPS墙板的使用范围和使用功能,适应于多种形式的墙体安装,在建筑工程板材技术领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Multi purpose prefabricated insulation board and its production method and construction method as different wall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用途预制保温板及制作方法和作为不同墙体的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工程板材
,特别是涉及多用途预制保温板及制作方法和作为不同墙体的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EPS板是现代环保节能建筑中主要的建筑材料之一,传统的EPS板材样式繁多,需要开发多套模具,也有部分板材采用单纯的EPS泡沫包裹普通的C型钢,作为墙体使用时,由于上、下楼层之间没有可靠的连接措施,导致连结不牢固,承载力不足,整体性较差。为此,需要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研究开发出一种多用途的预制保温板及其施工工艺,节省模具并可直接适用于低层或多层易装房屋墙体构造,承载性能倍增,且更加轻质便捷,完全颠覆了常规EPS墙板的使用范围和使用功能,也可用于框架结构内外填充墙。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多用途预制保温板及制作方法和作为不同墙体的施工方法,解决现有EPS板材墙体承载力不足、上下层之间连接不牢固等问题。其技术方案是,多用途预制保温板,包括板体,所述板体包括复合在一起的主板和钢框架,所述板体一端带有凸出企口且与凸出企口相对应的另一端设置凹入企口,所述钢框架包括多个钢龙骨,各所述钢龙骨阵列排布于主板的同一侧,所述钢龙骨为内卷边的“C”型钢,所述钢框架还包括角钢及缀板在内的辅助保温板形成稳定结构的零部件,所述角钢位于板体上下端面的四个长棱处以及板体的侧面,与缀板配合,形成稳定的板体框架。更进一步,各所述钢龙骨为镀锌“C”型钢,规格可采用100*40*10mm,与主板结合,作为墙板使用时,同常规的C型钢骨架相比,在同等材料和截面尺寸的情况下,能提供更大的墙体竖向承载力和水平承载力。用于承重墙的墙板,包括承重墙板单元,所述承重墙板单元包括两块镜像设置的一号板体单元,各所述一号板体单元为中部带有凹槽和加强钢带的板体,一号板体单元在板体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得到,与主板使用同一套模具,所述加强钢带与钢龙骨位于同一侧,各所述一号板体单元上带有钢龙骨的一面作为承重墙板单元的外侧面,镜像设置后的两块一号板体单元中间的凹槽对应在承重墙板单元中间形成空腔,所述空腔内设置各层间不间断的暗柱,暗柱增加了墙体的承载能力,墙体层与层之间的稳定性,更有利于多层结构的安全稳定,各所述承重墙板单元上带有钢龙骨的棱边上设置呈90°直角的角钢,钢龙骨契合于角钢槽内,起到支撑连接的作用,所述一号板体单元之间通过缀板进行连接。更进一步,在承重墙板单元中,所述暗柱包括多条钢筋和浇筑在钢筋间的混凝土,各所述钢筋位于承重墙板单元中部空腔的四角位置,纵向受力。更进一步,在承重墙板单元中,所述暗柱为成品钢柱。更进一步,所述缀板为宽度5mm,厚度1mm的钢片,缀板的加入增加了墙板的整体性,同时增加了墙板的承重能力。添加抗风柱的非承重墙的墙板,所述墙板包括二号板体单元,所述二号板体单元为带有多个凹槽和加强钢带的板体,各所述加强钢带分布于板体上不带钢龙骨的一侧,各所述凹槽设置于钢龙骨所在的一侧并与加强钢带对应,墙板设置凹槽后相应位置相对变薄,因此与加强钢带对应布置,以防墙板断,所述凹槽内设置方钢管。更进一步,所述主板可为EPS板、泡沫混凝土板或聚苯颗粒泡沫混凝土板的一种,该预制保温板作为建筑物构件使用时,EPS板应通过改性实现防火等级不低于B1级。多用途预制保温板的生产方法:S1.制作完成整体钢框架,钢框架包括钢龙骨2和加强钢带6,所述加强钢带6的数量依不同墙板的结构及墙板上凹槽数量而决定,凹槽根据预先分析墙板受力情况设定,可不进行设置;S2.使用EPS板作为主板时,将钢框架整体放置于EPS板成型机内;使用混凝土板作为主板时,支模;S3.将制作完成的整体钢框架与主板1一并成型,同时根据墙板的结构按数量预留凹槽5,不需要时,在制作时不需要预留凹槽,钢框架均匀嵌入在主板的表层,但不穿透主板1,主板与钢框架之间无腔紧密连接,加强钢带的存在能更好保证墙板的整体性,实现与现浇混凝土更好的连接,加强整体性,不会因为开槽而折断。多用途预制保温板作为承重墙的搭建方法,S1.以板体单元为基础,预留凹槽并加设加强钢带完成一号板体单元的制作;S2.使用自攻螺丝固定地导梁,并安装一个一号板体单元;S3.在预留凹槽内设置暗柱,之后镜像安装另一边的一号板体单元;S4.在镜像组合的一号板体单元带有钢龙骨的棱处设置角钢,并使用缀板将两块单元固定,形成承重墙板单元;S5.依次重复进行承重墙板单元的组合安装,直至墙板整体安装完成;S6.在整体墙板中敷设电缆槽盒等;S7.在墙体内外表面安装墙板;S8.通过承重墙单元上不中断的暗柱,逐层接高墙板。更进一步,在多用途预制保温板作为承重墙的搭建方法中,暗柱使用钢筋加混凝土的方式,则在步骤3中,凹槽内绑钢筋骨架,在步骤8中于钢筋骨架中浇筑混凝土。更进一步,在多用途预制保温板作为承重墙的搭建方法中,暗柱使用成品钢柱,在步骤3中将成品钢柱推入预留凹槽内。多用途预制保温板作为非承重墙的搭建方法,S1.使用自攻螺丝固定地导梁,然后安装墙板,墙板上带有钢龙骨的一侧作为墙体内表面,另一面作为外表面;S2.墙体内表面钢龙骨与建筑物框架柱牢固连接;S3.墙体内表面敷设墙板作为装饰装修基层板;S4.墙体外表面由内到外依次敷设玻纤网层,聚合物砂浆层,腻子层和涂料层;更进一步,多用途预制保温板作为非承重墙的搭建方法中,如不需设置抗风柱,所述墙板采用板体。更进一步,多用途预制保温板作为非承重墙的搭建方法中,如需设置抗风柱,所述墙板采用二号板体单元,通过在二号板体单元的凹槽中设置方钢管实现。更进一步,所述加强钢带为两端带有直角折弯的型钢。更进一步,各所述钢框架使用厚度在0.8-1.2mm之间的型钢。更进一步,各所述凹槽与相对应的加强钢带中心对应,且凹槽与加强钢带相对应的端部距离差为20mm。更进一步,各所述凹槽深度小于等于主板厚度的3/4。更进一步,所述主板的主体厚度为70mm。更进一步,所述墙板可为硅酸钙板或水泥纤维板的一种。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是,该预制保温板可一板多用,减少模具的投入,生产多种墙板,应用于承重墙或非承重墙;仅单侧设置钢框架,通过钢框架与主板有效复合,并通过巧妙设计凹槽以及在凹槽内设置暗柱,与常规EPS板以及市场上既有的双侧设置钢框架的EPS板相比,结构更加科学,更加轻质灵活,组合组装速度快、作业更加便捷,且在同样材质和同等截面的情况下,能承受更大作用的竖向、水平荷载,完全颠覆了常规的EPS板墙体的使用范围;钢框架的灵活设计,有效提高了保温板的整体性和承载能力;加强钢带和凹槽结合,保证了板材不会断裂,增加了构件的整体性;本预制保温板两端凹凸形企口的设计,实现了保温板之间的快速咬合连接,组装便捷高效,保证了墙体的防渗、保温效果;保温板通过表面敷设硅酸钙板、水泥纤维板兼作装饰装修基层板,作业简便,提高了墙体的防火性能和承载效果;本预制保温板用作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多用途预制保温板,包括板体(100),所述板体(100)包括复合在一起的主板(1)和钢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100)一端带有凸出企口(3)且与凸出企口相对应的另一端设置凹入企口(4),所述钢框架包括多个钢龙骨(2),各所述钢龙骨(2)阵列排布于主板(1)的同一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多用途预制保温板,包括板体(100),所述板体(100)包括复合在一起的主板(1)和钢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100)一端带有凸出企口(3)且与凸出企口相对应的另一端设置凹入企口(4),所述钢框架包括多个钢龙骨(2),各所述钢龙骨(2)阵列排布于主板(1)的同一侧。
2.用于承重墙的墙板,包括承重墙板单元(200),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重墙板单元(200)包括两块镜像设置的一号板体单元(10),各所述一号板体单元(10)为中部带有凹槽(5)和加强钢带(6)的板体(100),所述加强钢带(6)与钢龙骨(2)位于同一侧各所述一号板体单元(10)上带有钢龙骨(2)的一面作为承重墙板单元(200)的外侧面,所述承重墙板单元(200)中部由两凹槽(5)形成空腔,所述空腔内设置各层间不间断的暗柱(9),各所述承重墙板单元(200)上带有钢龙骨的棱边上设置角钢(7),所述一号板体单元(10)之间通过缀板(8)进行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承重墙的墙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暗柱(9)包括多条钢筋(12)和浇筑在钢筋(12)间的混凝土。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承重墙的墙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暗柱(9)为成品钢柱。
5.添加抗风柱的非承重墙的墙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墙板包括二号板体单元(20),所述二号板体单元(20)为带有多个凹槽(5)和加强钢带(6)的板体(100),各所述加强钢带(6)分布于板体(100)上不带钢龙骨(2)的一侧,各所述凹槽(5)设置于钢龙骨(2)所在的一侧并与加强钢带(6)对应。
6.多用途预制保温板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
S1.制作完成整体钢框架;
S2.将钢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群山,黄道元,祝建明,陈晓寒,张俊峰,雒加岩,乔天顺,吴远超,陈建中,李托,杨庆岩,曾良,杜雨来,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省第二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