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蒋国良专利>正文

一种高效新风处理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5532 阅读:1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空气处理装置,特别是一种高效新风处理机,属于空调技术领域。该高效新风处理机包括有由压缩机、换热器、节流装置、四通换向阀、干燥过滤器组成的制冷系统,其结构特点是还包括有新风道、排风道和风机,其中风机和换热器位于新风道和排风道内:所述的制冷系统至少有一个;其还可设置有气气热交换器,其进风道与新风道相连,其出风道与排风道相连:在所述的排风道上还可设置有水均布系统,且水均布系统包括有布水装置;在所述的排风道上还可设置有进风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设计合理、不会造成新风污染、热回收率高、能减少空调设备资金投入、使用方便的优点。(*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空气处理装置,特别是一种高效新风处理机,属于空调
技术介绍
现代建筑为了满足舒适性的要求,普遍安装了空调设备,为了提高室内的空气质量,空调房间需要适当地引入新鲜空气。目前处理新风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室外新风直接抽到室内,室内空气直接排到室外,两种气流间没有安装能量回收装置。由于该方法结构简单,所以目前大部分的空调系统采用这种方法。该方法的缺点是能耗大,新风能耗占总能耗的25%到40%,空调系统的规模大、设备投入也大。二、在新风和排风之间安装新风热回收装置,让空调系统的新风与排风进行热交换,现阶段的新风热回收装置主要有以下几种1、转轮式热回收装置,即转轮不断地在新风与排风之间旋转,利用新风与转轮、转轮与排风间自然存在的温度差与湿度差进行热、湿转移。目前较先进的热回收转轮干热回收率能达到70%到80%,全热(干热加湿热)回收率达50%到70%,该装置的缺点是部分排风会扩散到新风侧,对新风造成污染,且结构复杂、成本高,在实际空调工程中很少使用;2、静止板式热回收装置,即排风与新风交叉流过,两气流间的隔板由具有较好传热透湿性的材料构成,利用两股气流之间自然存在的温差与湿差进行热转移,目前板式热回收器的干热回收率为45%到80%,全热回收率为45%左右,由于结构简单,空调实际工程中使用较多;3、热管型热回收装置,即利用两股气流之间自然存在的温差进行干热转移,干热回收率为40%到75%,不能回收湿热,全热回收率在30%左右;4、双循环互联热回收装置,即通过水泵工作,让水不断地在新风处和排风处的水气换热的管内流动,利用新风与水、水与排风之间自然存在的温差进行热转移,干热回收率为40%到75%,不能回收湿热,全热回收率为30%左右。从以上分析还看出,现阶段新风热回收装置的热转移动力来自新风与排风之间自然存在的温度差和湿度差,由于自然存在温差与湿差较小,所以其还均存在热回收率过低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不会造成新风污染、热回收率高的高效新风处理机。本技术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高效新风处理机包括有由压缩机、换热器、节流装置、四通换向阀、干燥过滤器组成的制冷系统,其结构特点是还包括有新风道、排风道和风机,其中风机和换热器位于新风道和排风道内。本技术所述的制冷系统至少有一个。本技术还可设置有气气热交换器,其进风道与新风道相连,其出风道与排风道相连。本技术在所述的排风道上还可设置有水均布系统,且水均布系统包括有布水装置。本技术在所述的排风道上还可设置有进风口。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1、利用换热器等间接提高新风和排风之间的温度差和湿度差,其全热回收率可高达100%以上,使空调系统获得更低的能耗;2、能通过新风向室内提供冷量或热量,从而能进一步减少房间空调的配置容量,减少空调设备的资金投入;3、可以直接作为全新风的空调设备向房间提供全新风的冷量或热量;4、使用方便,可与空气过滤、杀菌、加湿装置等配套使用,还可与各种功能的空调箱组合使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的A-A剖视图。图6是图5的B处局部放大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6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实施例1参见图1,本实施例由制冷系统I、新风道1、排风道2、风机3和风机4组成,其中制冷系统I包括有压缩机11、换热器12和换热器14、节流装置13、四通换向阀15和干燥过滤器16,换热器12和风机3位于新风道1内,换热器14和风机4位于排风道2内。使用时,通过压缩机11的作用使制冷系统I的蒸发器在高温高湿的风道里对汽流进行吸热除湿,吸到的热量通过制冷系统I的冷凝器传递给低温低湿风道里的汽流。夏天制冷时,换热器12作为蒸发器,换热器14作为冷凝器。新风道1内的新风经换热器12冷却除湿后,通过风机3送入室内,排风道2内的废气经换热器14加热后,通过风机4排至室外。冬天制热时,变换四通换向阀15,换热器12作为冷凝器,换热器14作为蒸发器。新风道1内的新风经换热器12加热后,通过风机3送入室内,排风道2内的废气经换热器14冷却后,通过风机4排至室外。实施例2参见图2,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制冷系统II,用来对新风进行预冷或预热,达到提高能效值的目的。制冷系统II包括有压缩机21、换热器22和换热器24、节流装置23、四通换向阀25和干燥过滤器26,换热器12、换热器22、风机3位于新风道1内,换热器14和风机2位于排风道2内,换热器24位于排风道2外,换热器24处还设置了风机5。使用时,利用换热器22对新风进行预处理,即夏天进行预冷,冬天进行预热,从而进一步提高其能效值。实施例3参见图3,本实施例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在制冷系统II里增加了换热器34,用来对排出的废气进行进一步的加热或冷却,以达到提高能效值的目的。换热器34位于排风道2内。实施例4参见图4~图6,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增加了制冷系统II、制冷系统III和水均布系统IV,制冷系统II和制冷系统III用来对新风和排出的废气进行多次冷却或加热处理,水均布系统IV则将冷凝水或外补给水均布到换热器14、换热器24、换热器34的表面,使水蒸发到排风道2的气流里,获得更高的蒸发温度和更低的冷凝温度,达到提高能效值的目的。制冷系统II包括有压缩机21、换热器22和换热器24、节流装置23、四通换向阀25和干燥过滤器26。制冷系统III包括有压缩机31、换热器32和换热器34、节流装置33、四通换向阀35和干燥过滤器36,换热器12、换热器22、换热器32和风机3位于新风道1内,换热器14、换热器24、换热器34和风机4位于排风道2内。水均布系统IV包括自动补水阀41、水箱42、排水阀43、水过滤器44、水泵45、布水装置V、布水管47,其中布水装置V采用亲水材料46。水均布系统IV安装在排风道2内,亲水材料46覆盖于换热器14、换热器24、换热器34的散热肋片48上侧。水均布系统IV以水泵45为水循环动力,水箱42内的冷凝水或外补给水通过水泵45抽到换热器14、换热器24、换热器34的上侧面,再通过水均布装置V中亲水材料46的导流和吸引均布并下流到换热器14、换热器24、换热器34换热外表面,未蒸发的水流回到水箱42内继续循环。夏天制冷时,换热器12、换热器22、换热器32作为蒸发器,换热器14、换热器24、换热器34作为冷凝器。新风道1内的新风经换热器12、换热器22、换热器32依次冷却除湿后,通过风机3送入室内;排风道2内的室内废气经换热器14、换热器24、换热器34依次加热加湿后,通过风机4排至室外。同时通过水均布系统IV,冷凝水和外补给水被不断地均布到换热器14、换热器24、换热器34的表面上,并蒸发到排风道2内,未蒸发的水下流回水箱42内继续循环。冬天制热时,变换四通换向阀15、四通换向阀25、四通换向阀35,换热器12、换热器22、换热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效新风处理机,包括有由压缩机、换热器、节流装置、四通换向阀、干燥过滤器组成的制冷系统,其特征是:还包括有新风道、排风道和风机,其中风机和换热器位于新风道和排风道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国良
申请(专利权)人:蒋国良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6[中国|杭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