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生儿口腔持续负压吸引装置,包括吸出件、负压管和固定带,包括吸头和定位件,吸头设置在定位件的一侧,吸头上设有多个吸孔,定位件的中部设有贯穿的通孔;负压管的内端穿过所述通孔并置于吸头内,末端连接负压吸引器;定位件上设有固定条孔,固定带穿过固定条孔与新生儿通过头戴式、挂耳式或粘贴于脸部皮肤固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吸头代替负压管作为与口腔接触的部件,吸头上设有多个吸孔,大大弱化了口腔内壁的吸附压力,减小了新生儿口腔内壁的损伤概率,安全性提高,舒适性也更高;不需要医护人员全程陪护,医护人员调节好负压吸引器的压力即可,可间隔时间来观察,操作方便,操作难度降低。
A kind of suction device of continuous negative pressure in the mouth of newbor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生儿口腔持续负压吸引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新生儿口腔持续负压吸引装置。
技术介绍
一些患有危重症疾病的新生儿口腔内存在大量分泌物,易导致呼吸道阻塞,发生窒息。此时通常需要在新生儿的口腔内放置负压管连接负压吸引器,将口腔内的多余分泌物吸出,保持呼吸道通畅,进行有效通气。负压吸引通常需要用到负压管和负压吸引器,将负压管插入新生儿的口腔内。而现有负压吸引管的结构非常简单,存在以下缺陷:(1)医护人员需要控制负压管的插入深度及部位,吸引过程需要医护人员全程看护;(2)由于负压的吸力不易控制,需要注意不能吸力过大或较长时间不移动位置,新生儿的口腔内壁容易在负压吸引下破损。有鉴于此,急需对现有的新生儿口腔负压吸引器进行改进,以方便操作,保证有效吸引口腔内的分泌物,防止损伤口腔黏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新生儿口腔负压吸引器存在操作不便,吸引不彻底,容易引起新生儿口腔内壁破损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新生儿口腔持续负压吸引装置,包括:吸出件,包括吸头和定位件,所述吸头设置在所述定位件的一侧,所述吸头上设有多个吸孔,所述定位件的中部设有贯穿的通孔;负压管,内端穿过所述通孔并置于所述吸头内,末端连接负压吸引器;固定带,所述定位件上设有固定条孔,所述固定带穿过所述固定条孔与新生儿通过头戴式、挂耳式或粘贴于脸部皮肤固定。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通孔置于所述定位件的中心,所述定位件的厚度为20~40mm。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吸孔包括置于所述吸头的外圆周的侧孔,和置于所述吸头的顶端的中心孔。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定位件的两侧设有对称的翅片,所述固定条孔设置在所述翅片上,且所述固定条孔为弧形,且向新生儿的口腔一侧凸出。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翅片为弧面,与新生儿的脸部契合。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负压管靠近所述负压吸引器的一端设有连接头,所述连接头内部中空,所述连接头的一侧设有出气孔,并设有可取下的气塞。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吸头为圆形或半圆形。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定位件和所述负压管采用硅胶材质,所述吸出件为乳胶或硅胶材质。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负压管的直径为5~6mm,长度为35~50mm。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带为弹性带、弹性挂绳或医用粘贴胶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利用吸头代替负压管作为与口腔接触的部件,吸头上设有多个吸孔,大大弱化了口腔内壁的吸附压力,减小了新生儿口腔内壁的损伤概率,安全性提高,舒适性也更高;不需要医护人员全程陪护,医护人员调节好负压吸引器的压力即可,可间隔时间来观察,操作方便,操作难度降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定位件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定位件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生儿口腔持续负压吸引装置,利用吸头代替负压管作为与口腔接触的部件,吸头上设有多个吸孔,大大弱化了口腔内壁的吸附压力,减小了新生儿口腔内壁的损伤概率,安全性提高,舒适性也更高;不需要医护人员全程陪护,医护人员调节好负压吸引器的压力即可,可间隔时间来观察,操作方便,操作难度降低。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出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的新生儿口腔持续负压吸引装置,包括吸出件、负压管40和固定带。吸出件包括吸头10和定位件20,吸头10设置在定位件20的一侧,定位件20的中心设有贯穿的通孔30,吸头10上要有多个吸孔11。吸头10置于新生儿口腔内部,口腔内的粘液经过吸孔11进入吸头10内部。多个吸孔11将负压吸力进行分散,防止口腔一处的内壁受到过大吸力而损伤,还能将不同方位的粘液吸出,提高了使用安全性,也提高了吸出效率。如图2所示,负压管40的内端由外至内穿过通孔30并置于吸头10内,末端连接负压吸引器60。负压管40穿过通孔30,在负压吸引器60的负压下,使口腔内的粘液流入吸头10内。负压管40可设置为可拆卸,人手可插入或拿出,除了方便调节负压管40的伸入长度,调节吸头10的吸力,还能在使用结束后,对负压管40进行清理。如图3所示,定位件20上设有固定条孔23,固定带穿过固定条孔23与新生儿通过头戴式、挂耳式或粘贴于脸部皮肤固定。由于新生儿的身体协调性差,防止由于新生儿自身动作使吸出件从口中脱落,利用固定带与定位件20固定。本技术,利用吸头10代替负压管40作为与口腔接触的部件,吸头10上设有多个吸孔11,大大弱化了口腔内壁的吸附压力,减小了新生儿口腔内壁的损伤概率,安全性提高,舒适性也更高;不需要医护人员全程陪护,医护人员调节好负压吸引器60的压力即可,可间隔时间来观察,操作方便,操作难度降低。优化地,如图2所示,吸孔11包括置于吸头10的外圆周的侧孔,和置于吸头10的顶端的中心孔。将吸孔11分布在吸头10的侧面和顶面,吸引面为立体面,有效减少了口腔内壁某一处压力过大的情况,更符合人体生理结构。优化地,如图3所示,定位件20的两侧设有对称的翅片21,固定条孔23设置在翅片21上,且固定条孔23为弧形,且向新生儿的口腔一侧凸出。固定条孔23的弧形,能够防止固定带由于受力变细勒紧脸部皮肤,提高舒适性。进一步优化地,定位件20为弧面,与新生儿的脸部契合。由于定位件20置于脸部外侧,弧面结构能有效提高新生儿的使用舒适性,防止定位件20和脸部之间出现缝隙或挤压。如图1所示,负压管40靠近负压吸引器60的一端设有连接头50,连接头50内部中空,连接头的一侧设有出气孔51,并设有可取下的气塞52。连接头50用于连接负压吸引器60,在负压吸引过程中,气塞52置于出气孔51内,在使用结束后,打开气塞52,使负压管40内部快速与外界平衡,方便将连接头50从负压吸引器60拔下。吸头10为圆形或半圆形(图上未示出),同样体积下球面具有最大的表面积,因此表面积较大,能够提高压力的分散效果,以及使用舒适性。负压管40采用硅胶材质,吸出件为乳胶或硅胶材质。由于该医疗器械用于新生儿口腔内,应当使用符合医用要求,尤其是对于吸出件,应当具备一定的柔韧度,防止损伤口腔内壁。负压管40的直径为5~6mm,长度为35~50mm,可根据实际需要具体调整负压管40的长度和直径。负压管40的直径不宜过大,避免负压吸引过大引起不适或呼吸受影响。固定带为弹性带、弹性挂绳或医用粘贴胶带(图上未示出)。弹性带可采用头戴式固定在头部,弹性挂绳可采用挂耳式,粘贴胶带可直接粘贴在新生儿脸部。可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本技术,利用吸头代替负压管作为与口腔接触的部件,吸头上设有多个吸孔,大大弱化了口腔内壁的吸附压力,减小了新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生儿口腔持续负压吸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吸出件,包括吸头和定位件,所述吸头设置在所述定位件的一侧,所述吸头上设有多个吸孔,所述定位件的中部设有贯穿的通孔;/n负压管,内端穿过所述通孔并置于所述吸头内,末端连接负压吸引器;/n固定带,所述定位件上设有固定条孔,所述固定带穿过所述固定条孔与新生儿通过头戴式、挂耳式或粘贴于脸部皮肤固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生儿口腔持续负压吸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吸出件,包括吸头和定位件,所述吸头设置在所述定位件的一侧,所述吸头上设有多个吸孔,所述定位件的中部设有贯穿的通孔;
负压管,内端穿过所述通孔并置于所述吸头内,末端连接负压吸引器;
固定带,所述定位件上设有固定条孔,所述固定带穿过所述固定条孔与新生儿通过头戴式、挂耳式或粘贴于脸部皮肤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生儿口腔持续负压吸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置于所述定位件的中心,所述定位件的厚度为20~4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生儿口腔持续负压吸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孔包括置于所述吸头的外圆周的侧孔,和置于所述吸头的顶端的中心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生儿口腔持续负压吸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件的两侧设有对称的翅片,所述固定条孔设置在所述翅片上,且所述固定条孔为弧形,且向新生儿的口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欢,
申请(专利权)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