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骨科足部固定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51522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5 21:5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骨科足部固定器,包括支座和脚模;脚模包括前脚模板、后脚模板和连接板;前脚模板包括上底板和上限位板,上底板顶边与脚掌的前部外轮廓形状相同,上限位板位于上底板的表面上方,上限位板与上底板的顶部外边沿连接,上限位板与上底板间隙设置;后脚模板包括下底板和下限位板,下底板底边与足跟外轮廓形状相同,下限位板与下底板的表面垂直,下限位板与下底板的底边连接;连接板两端分别连接上底板和下底板;支座位于后脚模板的下方,支座正面为倒T字型,正面与脚模背面通过螺丝连接。能够固定足部的同时,调整足部外展或内收的角度,使患者长时间被动保持康复体位,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骨科足部固定器
本专利技术属于骨科矫正领域,涉及一种骨科足部固定器。
技术介绍
下肢骨科患者在手术之后或者外伤制动固定恢复期,由于人体的解剖结构及维持肢体功能需要,肢体必须处于一定的被动功能体位,才能保证术后或者外伤后患者肢体不发生新的脱位或错位,从而促进患者损伤部位的早日愈合及康复进程。但由于临床上绝大多数患者并不了解医学知识,不能适应强迫位置的康复体位,很可能不自觉地违反医嘱,容易依据自体舒适感调整自己体位,做出不利于恢复的体位,造成康复延迟,甚至造成新的二次损害。而保持患者的功能体位,则需要一定的特制器材加以辅助制动。目前临床实践中,对于髋关节或下肢手术患者恢复期,尚无一种制式方便的骨科足部固定器,很多时候只能因陋就简,利用布鞋根部钉上木条进行矫形。此办法因陋就简,不仅不方便患者使用,而且矫形效果欠佳,无法使患者长时间被动保持康复体位,很容易发生患者在康复期间因行走不便,发生跌倒等意外事件,造成二次损害,延误加剧患者病情,加重患者经济负担,持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临床上,需要一种是针对发病率很高的髋关节损伤、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髋关节置换、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下肢骨折、膝关节损伤或者手术后固定等大量患者,将大大提高此类患者的临床诊治效率,能够使患者长时间被动保持康复体位,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经济负担。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骨科足部固定器,能够固定足部的同时,调整足部外展或内收的角度,使患者长时间被动保持康复体位,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骨科足部固定器,包括支座和脚模;脚模包括前脚模板、后脚模板和连接板;前脚模板包括上底板和上限位板,上底板顶边与脚掌的前部外轮廓形状相同,上限位板位于上底板的表面上方,上限位板与上底板的顶部外边沿连接,上限位板与上底板间隙设置;后脚模板包括下底板和下限位板,下底板底边与足跟外轮廓形状相同,下限位板与下底板的表面垂直,下限位板与下底板的底边连接;连接板两端分别连接上底板和下底板;支座位于后脚模板的下方,支座正面为倒T字型,正面与脚模背面通过螺丝连接。优选的,支座与下调节板连接的部位设置有角度刻度,正上方为0°,连接板背面设置有指示线,指示线与连接板长度方向平行。优选的,前脚模板数量为两个,竖直镜像设置,两个前脚模板通过上调节板连接,上调节板靠近两端部位设置有第一腰圆孔,两个上底板分别螺丝连接两个第一腰圆孔;后脚模板数量为两个,竖直镜像设置,两个后脚模板通过下调节板连接,下调节板靠近两端部位设置有第二腰圆孔,两个下底板通过螺丝连接两个第二腰圆孔。进一步,上调节板中间设置有第一通孔,下调节板中间设置有第二通孔,连接板两端分别与上调节板和下调节板连接,其中与上调节板连接的一端设置有第三腰圆孔。优选的,支座侧面为L型。优选的,脚模和支座均采用铝合金或硬塑料制成。优选的,上底板表面、下底板表面、上限位板内侧和下限位板内侧均设置有棉布或绒布内衬。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将前脚模板和后脚模板连接,既同时对足尖和足跟进行限位固定,又保持了透气性,将支座与脚模螺丝连接,能够调整脚模与支座的夹角并保持固定,从而能够调整足部外展或内收的角度,对患者的足部进行固定,使患者长时间被动保持康复体位,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进一步,通过角度刻度和指示线的标识,从而获取准确的脚模与支座的夹角。进一步,通过螺丝在腰圆孔中移动,从而调节两个前脚模板的间距、两个后脚模板的间距和前脚模板与后脚模板的间距,从而适用于不同尺寸的足部,保证限位的牢固性。进一步,支座侧面为L型,从而使支撑更加稳定。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主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侧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角度刻度部位图。其中:1-支座;2-上底板;3-上限位板;4-上调节板;5-连接板;6-下底板;7-下限位板;8-下调节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骨科足部固定器,包括支座1和脚模,脚模包括前脚模、后脚模、上调节板4、下调节板8和连接板5。前脚模包括两块竖直镜像的前脚模板,前脚模板包括上底板2和上限位板3,上底板2包括两个连接的直角边和一个曲边,曲边为上底板2的顶边,曲边与脚掌的顶部外轮廓形状相同,上限位板3位于上底板2的表面上方,上限位板3一边与上底板2的曲边连接,上限位板3与上底板2间距为脚掌的厚度,上限位板3用于足尖的放置和限位。上调节板4中间设置有第一通孔,靠近两端部位设置有第一腰圆孔,两个上底板2分别通过螺丝和蝶形螺母连接两个第一腰圆孔,通过螺丝在第一腰圆孔中移动,从而调节两个前脚模的间距。后脚模包括两块竖直镜像的后脚模板,后脚模板包括下底板6和下限位板7,上底板2和下底板6共面,下底板6包括两个连接的直角边和一个曲边,曲边与脚掌的底部外轮廓形状相同,下限位板7与下底板6的表面垂直,下限位板7一边与下底板6的曲边连接,下限位板7用于对足跟进行支撑。下调节板8中间设置有第二通孔,靠近两端部位设置有第二腰圆孔,两个后脚模分别通过螺丝和蝶形螺母连接两个第二腰圆孔,通过螺丝在第二腰圆孔中移动,从而调节两个后脚模的间距。连接板5两端分别与上调节板4和下调节板8连接,其中与上调节板4连接的一端设置有第三腰圆孔,通过在第三腰圆孔中移动,从而调节上调节板4和下调节板8的间距。脚模通过调节两个前脚模的间距、两个后脚模的间距及上调节板4和下调节板8的间距,从而以适应不同尺寸的病足及术后敷料包扎之用。支座1位于后脚模的下方,支座1正面为倒T字型,侧面为L型,正面通过转轴螺丝和蝶形螺母与下调节板8的第二通孔连接,支座1与下调节板8之间的设置有垫圈,能够是螺丝拧紧后,脚模与支座1保持相对固定角度不变。支座1与下调节板8连接的部位设置有角度刻度,正上方为0°,连接板5背面设置有指示线,指示线与连接板5长度方向平行,通过调节支座1与下调节板8连接的松紧,通过角度刻度和指示线的标识,从而可以调节脚模与支座1的夹角,配合髋关节等部位手术后,下肢需处于外展及内收等体位。脚模和支座1均采用铝合金或硬塑料制成。上底板2表面、下底板6表面、上限位板3内侧和下限位板7内侧均设置有棉布或绒布内衬,保护足部皮肤不被磨损受伤。以上内容仅为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思想,不能以此限定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是按照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技术思想,在技术方案基础上所做的任何改动,均落入本专利技术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骨科足部固定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支座(1)和脚模;/n脚模包括前脚模板、后脚模板和连接板(5);前脚模板包括上底板(2)和上限位板(3),上底板(2)顶边与脚掌的前部外轮廓形状相同,上限位板(3)位于上底板(2)的表面上方,上限位板(3)与上底板(2)的顶部外边沿连接,上限位板(3)与上底板(2)间隙设置;/n后脚模板包括下底板(6)和下限位板(7),下底板(6)底边与足跟外轮廓形状相同,下限位板(7)与下底板(6)的表面垂直,下限位板(7)与下底板(6)的底边连接;/n连接板(5)两端分别连接上底板(2)和下底板(6);/n支座(1)位于后脚模板的下方,支座(1)正面为倒T字型,正面与脚模背面通过螺丝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骨科足部固定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支座(1)和脚模;
脚模包括前脚模板、后脚模板和连接板(5);前脚模板包括上底板(2)和上限位板(3),上底板(2)顶边与脚掌的前部外轮廓形状相同,上限位板(3)位于上底板(2)的表面上方,上限位板(3)与上底板(2)的顶部外边沿连接,上限位板(3)与上底板(2)间隙设置;
后脚模板包括下底板(6)和下限位板(7),下底板(6)底边与足跟外轮廓形状相同,下限位板(7)与下底板(6)的表面垂直,下限位板(7)与下底板(6)的底边连接;
连接板(5)两端分别连接上底板(2)和下底板(6);
支座(1)位于后脚模板的下方,支座(1)正面为倒T字型,正面与脚模背面通过螺丝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科足部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支座(1)与下调节板(8)连接的部位设置有角度刻度,正上方为0°,连接板(5)背面设置有指示线,指示线与连接板(5)长度方向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科足部固定器,其特征在于,前脚模板数量为两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榕王文清张海锋王育才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