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式爬藤花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49808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5 21: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组合式爬藤花盆,属于花盆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花盆本体以及设置于花盆本体上的爬藤架,其中,爬藤架包括多个由下往上相互堆叠的环状的框架体,框架体的上端边缘处和花盆本体的上端边缘处均设置有多个插槽,框架体的底部边缘处设置有多个插块,相邻的框架体通过插块与插槽的结合进行固定,底层的框架体的插块嵌入到花盆本体的插槽上进行固定,框架体的侧壁为通过多条倾斜交叉设置的支撑条而形成的网状结构。爬藤架是由多个框架体上下堆叠而成,并且通过插块与插槽进行连接固定,因此安装以及拆卸都非常方便,将框架体的侧壁设置为网状结构,以便于提高藤蔓在框架体上的扎根面积,从而不易被风吹散。

A kind of combined climbing vine flowerpo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组合式爬藤花盆
本技术属于花盆
,特指一种组合式爬藤花盆。
技术介绍
爬藤植物是一种能够长出藤蔓的植物,为让其藤蔓具有一定形状使其具有较高的观赏性,一般会在其根茎上方搭上爬藤支架,供其攀爬。由于现场制作爬藤架非常麻烦,而且还只能固定在地面上,无法进行移动,进而难以随意更换种植区域,因此市面上出现了带爬藤架的花盆,以专门用于种植爬藤植物,然而现有的该类花盆的爬藤架为一体结构,其高度无法进行自由调节,因此在植物的藤蔓还未长出时,爬藤架过高不仅影响影响美观,而且在藤蔓在生长过程中会直接向爬藤架的顶部攀爬,而不会沿着爬藤架的外壁一圈一圈均匀的向上爬,进而导致藤蔓无法均匀的分布于整个爬藤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家用、并且安装非常方便的组合式爬藤花盆。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组合式爬藤花盆,包括花盆本体以及设置于花盆本体上的爬藤架,其中,所述爬藤架包括多个由下往上相互堆叠的环状的框架体,所述框架体的上端边缘处和所述花盆本体的上端边缘处均设置有多个插槽,所述框架体的底部边缘处设置有多个插块,相邻的所述框架体通过插块与插槽的结合进行固定,底层的所述框架体的插块嵌入到所述花盆本体的插槽上进行固定,所述框架体的侧壁为通过多条倾斜交叉设置的支撑条而形成的网状结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爬藤架是由多个框架体上下堆叠而成,并且通过插块与插槽进行连接固定,因此安装以及拆卸都非常方便,将框架体的侧壁设置为网状结构,以便于提高藤蔓在框架体上的扎根面积,从而不易被风吹散。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框架体的外径由下往上逐渐缩小,所述框架体的高度为25-30cm。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框架体的外径由下往上逐渐缩小设置,使其不易被风吹到。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花盆本体为圆筒状结构,其底部设置有透气孔,所述爬藤花盆还包括用于支撑所述花盆本体的底座,所述底座包括底盘以及设置于底盘外缘处的挡水部,所述挡水部高于所述底座,所述挡水部为环状结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花盆本体的下端设置底座,以增大与地面的接触面积,花盆底部的透气孔起到透气、排水的作用,花盆本体内多余的水可通过流水孔流入到底座上,为避免溢出由挡水部进行抵挡。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座上设置有位于其中间位置的圆台状的限位部、环绕限位部设置的多个支撑部以及设置于支撑部上的限位凸起,所述花盆本体的底部设置有供所述限位部嵌入的第一安装槽以及供所述限位凸起嵌入的第二安装槽,所述支撑部的上端面与所述花盆本体的底部相接触,所述限位部的高度高于所述支撑部,所述限位部的上端还开设有贯穿其侧壁的导流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花盆本体底部的第一安装槽以及第二安装槽分别用于供底座上的限位部以及限位凸起卡接嵌入,多个支撑部用于支撑花盆本体,将支撑部低于限位部设置,可使得花盆本体内多余的水从透气孔流入到限位部上,然后再沿着限位部上的导流槽流入到底盘的上端面上,通过观察底座上存有的水量,可大致判断出花盆本体内土壤的干湿程度,底座上水量较多,则表明花盆本体内土壤的含水量较大,若底座水量较少甚至是没有水,则表明花盆本体内土壤的含水量较低,此时需要对其进行浇水,将底座设置成上述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提高藤蔓植物的成活率。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座的下端面有位于所述挡水部正下方开设的环状的槽口,所述槽口内安装有配重块。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槽口开设于挡水部的正下方,从而使得槽口的空间较大,进而能够装配更多的配重块,通过设置配重块,从而使得整个爬藤花架能够承受较大的风力,不易被风吹到,而且爬藤架可采用塑料材质,以便于降低生产成本。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爬藤架是由多个框架体上下堆叠而成,并且通过插块与插槽进行连接固定,因此安装以及拆卸都非常方便,将框架体的侧壁设置为网状结构,以便于提高藤蔓在框架体上的扎根面积,从而不易被风吹散;2、在花盆本体的下端设置底座,通过观察底座上存有的水量,可大致判断出花盆本体内土壤的干湿程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提高藤蔓植物的成活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花盆本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两个框架体相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底座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底座的仰视结构示意图;图中附图标记为:1、花盆本体;11、透气孔;12、第一安装槽;13、第二安装槽;2、爬藤架;21、框架体;211、插槽;212、插块;213、支撑条;3、底座;31、底盘;32、挡水部;33、限位部;34、支撑部;35、限位凸起;36、导流槽;37、配重块。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更好地理解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组合式爬藤花盆,包括花盆本体1以及设置于花盆本体1上的爬藤架2,爬藤架2由塑料材质制成,其中,爬藤架2包括四个由下往上相互堆叠的环状的框架体21,并且框架体21的外径由下往上逐渐缩小,下方的两个框架体21的高度为25cm,上方的两个框架体21的高度为30cm,框架体21的上端边缘处和花盆本体1的上端边缘处均设置有多个插槽211,框架体21的底部边缘处设置有多个插块212,相邻的框架体21通过插块212与插槽211的结合进行固定,底层的框架体21的插块212嵌入到花盆本体1的插槽211上进行固定,框架体21的侧壁为通过多条倾斜交叉设置的支撑条213而形成的网状结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爬藤架2是由多个框架体21上下堆叠而成,并且通过插块212与插槽211进行连接固定,因此安装以及拆卸都非常方便,将框架体21的侧壁设置为网状结构,以便于提高藤蔓在框架体21上的扎根面积,从而不易被风吹散。如图1、图2、和图4所示,花盆本体1为圆筒状结构,其底部设置有透气孔11,爬藤花盆还包括用于支撑花盆本体1的底座3,底座3包括底盘31以及设置于底盘31外缘处的挡水部32,挡水部32高于底盘31,挡水部32为环状结构;底盘31上设置有位于其中间位置的圆台状的限位部33、环绕限位部33设置的多个支撑部34以及设置于支撑部34上的限位凸起35,花盆本体1的底部设置有供限位部33嵌入的第一安装槽12以及供限位凸起35嵌入的第二安装槽13,支撑部34的上端面与花盆本体1的底部相接触,限位部33的高度高于支撑部34,限位部33的上端还开设有贯穿其侧壁的导流槽3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花盆本体1的下端设置底座3,以增大与地面的接触面积,花盆底部的透气孔11起到透气、排水的作用,花盆本体1内多余的水可通过流水孔流入到底座3上,为避免溢出由挡水部32进行抵挡。花盆本体1底部的第一安装槽12以及第二安装槽13分别用于供底座3上的限位部33以及限位凸起35卡接嵌入,多个支撑部34用于支撑花盆本体1,将支撑部34低于限位部33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组合式爬藤花盆,包括花盆本体(1)以及设置于花盆本体(1)上的爬藤架(2),其特征在于:所述爬藤架(2)包括多个由下往上相互堆叠的环状的框架体(21),所述框架体(21)的上端边缘处和所述花盆本体(1)的上端边缘处均设置有多个插槽(211),所述框架体(21)的底部边缘处设置有多个插块(212),相邻的所述框架体(21)通过插块(212)与插槽(211)的结合进行固定,底层的所述框架体(21)的插块(212)嵌入到所述花盆本体(1)的插槽(211)上进行固定,所述框架体(21)的侧壁为通过多条倾斜交叉设置的支撑条(213)而形成的网状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组合式爬藤花盆,包括花盆本体(1)以及设置于花盆本体(1)上的爬藤架(2),其特征在于:所述爬藤架(2)包括多个由下往上相互堆叠的环状的框架体(21),所述框架体(21)的上端边缘处和所述花盆本体(1)的上端边缘处均设置有多个插槽(211),所述框架体(21)的底部边缘处设置有多个插块(212),相邻的所述框架体(21)通过插块(212)与插槽(211)的结合进行固定,底层的所述框架体(21)的插块(212)嵌入到所述花盆本体(1)的插槽(211)上进行固定,所述框架体(21)的侧壁为通过多条倾斜交叉设置的支撑条(213)而形成的网状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式爬藤花盆,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体(21)的外径由下往上逐渐缩小,所述框架体(21)的高度为25-30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式爬藤花盆,其特征在于:所述花盆本体(1)为圆筒状结构,其底部设置有透气孔(11),所述爬藤花盆还包括用于支撑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英勇
申请(专利权)人:台州市创新工贸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