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喀斯特地貌护坡植被营造仿生胶囊仿生渗透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49735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5 21:3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喀斯特地貌护坡植被营造仿生胶囊仿生渗透结构,所述渗透结构包括外渗透层和里渗透层两层,外渗透层和里渗透层均由多块渗透叶片连续交错层叠构成,所述连续交错层叠为:由上而下地,第一块渗透叶片的下段叶片覆盖在第二块渗透叶片的上段叶片上,所述第二块渗透叶片的下段叶片覆盖在第三块渗透叶片的上段叶片上,所述第三块渗透叶片的下段叶片覆盖在第四块渗透叶片的上段叶片上,如此连续交错层叠,形成上一层渗透叶片的下段叶片始终覆盖在下一层渗透叶片的上段叶片上的交错层叠连续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可改善喀斯特地貌恶劣环境条件下植被根部的水份渗透环境,降低喀斯特地貌护坡植被营造实施工程的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喀斯特地貌护坡植被营造仿生胶囊仿生渗透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喀斯特地貌护坡边坡植被营造、植被恢复
、仿生
和复合
,尤其是涉及一种喀斯特地貌护坡植被营造仿生胶囊仿生渗透结构。
技术介绍
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的地貌形态,中国是世界喀斯特地貌最多的一个国家。喀斯特地貌在中国分布广面积大,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面积为91~13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地貌地区之一。喀斯特地貌地区群峰挺拔,峰丛林立,峰林、峰丘、溶斗星罗棋布,地下洞系密集交织。虽然洞中琳琅满目的石钟乳、石笋、石帘、石幔、石瀑布、石葡萄、石花和流水潺潺与地表的秀丽山林交相辉映,构成了祖国大地上“奇峰、奇洞、美石”的奇特景观,成为地域性极强的旅游资源。但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给当地的生活和生产也带来了一些不利因素,由于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孔隙、裂隙、溶洞和由这些孔隙、裂隙、溶洞组成的地表水下渗的地下管道,常使一些地区地表严重缺水,一些地区在雨季时地表水通过地下管道涌向洼地,造成洼地积水成灾,影响农业生产和地域生态,甚至导致坝区、库区发生渗漏,或导致地面的塌陷影响建筑物、公路、铁路的安全,从这一角度看,喀斯特地貌的生态环境又较为恶劣需要治理。随着大规模的基础工程建设、城市开发以及矿山开采,喀斯特地貌地区形成了大量的裸露的岩土边坡,这些裸露的岩土边坡极需要恢复植被。人们一方面希望加大基础建设,另一方面又希望环境生态得到保持和快速恢复。但由于喀斯特地貌地区生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旱涝交替。而现有的喀斯特地貌地区裸露岩土边坡植被恢复技术一般都是采用较传统的边坡植被恢复技术,普遍存在技术含量不高、没有针对性、喀斯特地貌适应性不强的问题,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环境生态修复发展要求。若能提供一种保持植物内部水份湿度结构,使其既能够有效吸收水份又能够防止浸泡死亡,则能改善喀斯特地貌恶劣环境,大大提高喀斯特地貌恶劣环境下植被恢复的效率和质量,降低喀斯特地貌恶劣环境下植被营造的工程风险,对喀斯特地貌环境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喀斯特地貌护坡植被营造仿生胶囊仿生渗透结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喀斯特地貌护坡植被营造仿生胶囊仿生渗透结构。所述渗透结构包括外渗透层和里渗透层两层,外渗透层和里渗透层均由多块渗透叶片连续交错层叠构成,所述连续交错层叠为:由上而下地,第一块渗透叶片的下段叶片覆盖在第二块渗透叶片的上段叶片上,所述第二块渗透叶片的下段叶片覆盖在第三块渗透叶片的上段叶片上,所述第三块渗透叶片的下段叶片覆盖在第四块渗透叶片的上段叶片上,如此连续交错层叠,形成上一层渗透叶片的下段叶片始终覆盖在下一层渗透叶片的上段叶片上的交错层叠连续结构。所述的外渗透层和里渗透层的渗透叶片均倾斜设置。所述外渗透层的渗透叶片与里渗透层的渗透叶片采用两种不同渗透性的材料,所述外渗透层渗透叶片材料的渗透性比所述里渗透层渗透叶片材料的渗透性大。所述外渗透层和里渗透层之间为层叠粘合,外渗透层渗透叶片的底部与里渗透层渗透叶片面部对接粘合,形成双渗透层结构。所述外渗透层和里渗透层的各渗透叶片上部采用朝仿生胶囊的外壳内部倾斜设置,各渗透叶片下部采用朝仿生胶囊外壳外部倾斜设置。所述所述仿生渗透结构的渗透参数由喀斯特地貌护坡植被营造地质条件和植被植物参数决定。所述所述仿生渗透结构的渗透参数由外渗透层与里渗透层的渗透叶片交错覆盖面积大小来调节,仿生渗透结构的渗透率与外渗透层、里渗透层的渗透叶片交错覆盖面积成反比。所述渗透结构的材质为可降解纤维材料,所述可降解纤维材料包括但不限于苎麻增强PHBV复合材料、竹原纤维增强聚乳酸PLA可降解材料或木质纤维基热塑性高分子可降解材料。所述可降解纤维材料的降解年限为1-4年。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喀斯特地貌护坡植被营造仿生胶囊仿生渗透结构厚度为3-15mm,数值由植被植物和当地喀斯特地貌环境参数决定,但不小于3mm。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喀斯特地貌护坡植被营造仿生胶囊仿生渗透结构,是喀斯特地貌护坡植被营造仿生胶囊的重要结构之一,其位于喀斯特地貌护坡植被营造仿生胶囊中部,上与喀斯特地貌护坡植被营造仿生胶囊的仿生呼吸结构相连接,下与喀斯特地貌护坡植被营造仿生胶囊的仿生保水结构相连。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述优点: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喀斯特地貌护坡植被营造仿生胶囊仿生渗透结构,是针对喀斯特地貌特殊环境的特殊仿生结构,具有非常好的环境针对性优势,具有改善喀斯特地貌生境的功效,可以降低喀斯特地貌护坡植被营造实施工程的风险;2.本专利技术的喀斯特地貌护坡植被营造仿生胶囊仿生渗透结构采用了双层鱼鳞式覆盖层仿生技术,从而具有特殊的渗透功能;3.本专利技术的喀斯特地貌护坡植被营造仿生胶囊仿生渗透结构具有的特殊的渗透功能,可以改善喀斯特地貌的排涝抗旱环境,其表现为,当仿生胶囊内水份过高时,水份由于重力作用通过仿生渗透结构以向下的流向从其周边向下渗出,当仿生胶囊内水份过低时,仿生胶囊下面的水份通过蒸腾作用,通过仿生渗透结构以向上的流向渗入造仿生胶囊,从而改善喀斯特地貌的排涝抗旱生态,为边坡植被植物根部提供良好的排涝和抗旱保障。4.本专利技术的喀斯特地貌护坡植被营造仿生胶囊仿生渗透结构技术可以大面积应用,能够帮助喀斯特地貌地区大量的裸露岩土边坡植被快速、高效、高质量的恢复。5.本专利技术的喀斯特地貌护坡植被营造仿生胶囊仿生渗透结构技术不仅是一种针对性技术,又具有开放性特点,可适应多种环境,也可以用于其它环境的护坡植被营造和其它植被恢复、城乡环境绿化美化、生态环境恢复。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中的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任何限制。图1为本专利技术喀斯特地貌护坡植被营造仿生胶囊仿生渗透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仿生渗透结构与仿生呼吸结构、仿生保水结构的连接示意图;图3为喀斯特地貌护坡植被营造仿生胶囊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仿生呼吸结构;2-仿生渗透结构;21-外渗透层;22-里渗透层;23-第一块外渗透叶片;24-第二块外渗透叶片;25-第一块里渗透叶片;26-第二块里渗透叶片;27粘结材料;28-渗透结构轴线;3-仿生保水结构;4-保水多孔材料包;5-植物生长包;6-保水囊;7-连接缝;8-植物种子;9-敞口外壳。具体实施方式参阅图1-图3所示的喀斯特地貌护坡植被营造仿生胶囊仿生渗透结构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仿生渗透结构2包括外渗透层21和里渗透层22,外渗透层21和里渗透层22均为由多块渗透叶片连续交错层叠构成,如图1所示,仿生渗透结构2为双层仿生结构,两层结构都相同,但两者所用材料不同,所述仿生结构2为一种由多块渗透叶片连续交错层叠覆盖的结构,结构中上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喀斯特地貌护坡植被营造仿生胶囊仿生渗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渗透结构包括外渗透层和里渗透层两层,外渗透层和里渗透层均由多块渗透叶片连续交错层叠构成,所述连续交错层叠为:由上而下地,第一块渗透叶片的下段叶片覆盖在第二块渗透叶片的上段叶片上,所述第二块渗透叶片的下段叶片覆盖在第三块渗透叶片的上段叶片上,所述第三块渗透叶片的下段叶片覆盖在第四块渗透叶片的上段叶片上,如此连续交错层叠,形成上一层渗透叶片的下段叶片始终覆盖在下一层渗透叶片的上段叶片上的交错层叠连续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喀斯特地貌护坡植被营造仿生胶囊仿生渗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渗透结构包括外渗透层和里渗透层两层,外渗透层和里渗透层均由多块渗透叶片连续交错层叠构成,所述连续交错层叠为:由上而下地,第一块渗透叶片的下段叶片覆盖在第二块渗透叶片的上段叶片上,所述第二块渗透叶片的下段叶片覆盖在第三块渗透叶片的上段叶片上,所述第三块渗透叶片的下段叶片覆盖在第四块渗透叶片的上段叶片上,如此连续交错层叠,形成上一层渗透叶片的下段叶片始终覆盖在下一层渗透叶片的上段叶片上的交错层叠连续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喀斯特地貌护坡植被营造仿生胶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渗透层和里渗透层的渗透叶片均倾斜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喀斯特地貌护坡植被营造仿生胶囊,其特征在于,外渗透层的渗透叶片与里渗透层的渗透叶片采用两种不同渗透性的材料,所述外渗透层渗透叶片材料的渗透性比所述里渗透层渗透叶片材料的渗透性大。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喀斯特地貌护坡植被营造仿生胶囊仿生渗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渗透层和里渗透层之间为层叠粘合,外渗透层渗透叶片底部与里渗透层渗透叶片面部对接粘合形成双渗透层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喀斯特地貌护坡植被营造仿生胶囊仿生渗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曼婵何军陆家源陆曼莎黄健云邓旭梁瑜程文滔
申请(专利权)人:玉林师范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