柜式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4925 阅读:2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柜式空调器,包括机壳以及置于机壳内的空气调节系统,机壳上开设有正出风口和侧出风口;所述正出风口和侧出风口之间设有间隔部,形成正出风通道和侧出风通道,其中所述侧出风通道的入风口处设有可旋转地关闭或开启侧出风通道的侧导风叶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适当位置设置可旋转的引导风向的侧导风叶片,根据使用需要转动不同角度,当空调器处于非广角送风的使用状态时,侧导风叶片可以阻隔侧出风通道,减少出风口面积使得出风面积更集中,达到正面出风的风速更大、送风效果更远的效果;当空调器处于广角送风的使用状态时,可以使侧出风通道导通,达到广角送风、增大送风范围的效果。(*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空调领域,特别是一种柜式空调器
技术介绍
带有广角送风功能的柜式空调器的基本机构如图1中所示,机壳1上设有正出风口2,正出风口 2两侧设有侧出风口 3。在该结构中,虽然在侧出风 口3设置有侧叶片4,但是在非广角送风状态时,起不到阻挡风力进入侧送风 通道31的作用(见图2),令部分风力损失在侧送风通道31内,因此导致正 面吹出风不够集中,正面吹出的风速和风量较低,不能满足顾客对于正面吹 出风的要求。另外,在广角送风时,只有少部分风力能够进入侧送风通道31, 因此侧向出风量较少。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柜式空调器,其既可实 现广角送风,而且在非广角送风状态时的正面出风口风量和风速也不会受到 影响。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柜式空调器,包括机壳以及置于 机壳内的空气调节系统,机壳上开设有正出风口和侧出风口;所述正出风口 和侧出风口之间设有间隔部,形成正出风通道和侧出风通道,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出风通道的入风口处设有可旋转地关闭或开启侧出风通道的侧导风叶片。所述的侧导风叶片的横截面为直线形、弧形或A形。在关闭侧出风通道状态下,所述的侧导风叶片盖住侧出风通道的入风口,间隔部的正导风侧面、侧导风叶片的正导风面与机壳内侧面由外及内依次构 成正出风通道的通道壁。所述侧导风叶片的宽度与侧出风通道的入风口的宽度相匹配。 在开启侧出风通道状态下,所述间隔部的侧导风侧面、侧导风叶片的侧 导风面由外及内依次构成侧出风通道的通道壁。在开启侧出风通道状态下,所述间隔部通过侧导风叶片向机壳内部延伸。 本技术通过在适当位置设置可旋转的引导风向的侧导风叶片,该叶 片根据使用需要转动不同角度,当空调器处于非广角送风的使用状态时,侧 导风叶片可以阻隔侧出风通道,减少出风口面积使得出风面积更集中,达到 正面出风的风速更大、送风效果更远的效果;当空调器处于广角送风的使用状态时,可以使侧出风通道导通,达到广角送风、增大送风范围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具有正出风口和侧出风口的柜式空调器的立体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柜式空调器出风口的横向截面图; 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柜式空调器出风口的横向截面图; 图4、 5分别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的侧出风通道的关闭状态示意图和 开启状态示意图6、 7分别是本技术实施例2中的侧出风通道的关闭状态示意图和 开启状态示意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2中的侧导风叶片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具体的例子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 新型并不限于此特定例子。本技术中的柜式空调器基本结构也如图l所示,包括机壳l、设置 在机壳l内部的空气调节系统(图中未示出)。 实施例1如图1和图3所示,机壳1上开设有正出风口 2和侧出风口 3。所述正出 风口 2和侧出风口 3之间设有间隔部6,形成正出风通道21和侧出风通道31。 在侧出风通道31的入风口 311处通过枢轴7安装有侧导风叶片5,该侧导风 叶片5可旋转地关闭或开启侧出风通道31。侧导风叶片可根据需要设计成的 横截面为直线形、弧形或A形的叶片。在本实施例中,侧导风叶片5为平板 状,横截面为直线形。如图4所示,在侧出风通道31被关闭的状态下,侧导风叶片5盖住侧出 风通道31的入风口 311,间隔部6的正导风侧面61、侧导风叶片5的正导风 面51与机壳1内侧面ll由外及内依次构成了连续的正出风通道21的通道壁。 更好的方案为,侧导风叶片5的宽度与侧出风通道的入风口 311的宽度相匹 配(略大、相等或略小于风口宽度均可),侧导风叶片5的两侧边贴近入风口 311两侧,此时机壳1内侧面11可以通过侧导风叶片5尽量平滑的过渡到间 隔部6正导风侧面61,将由通道壁所造成的风力损失降至最低。如图5所示,在侧出风通道31被开启的状态下,间隔部6的侧导风侧面 62、侧导风叶片5的侧导风面52由外及内依次构成连续的侧出风通道31其 中一边的通道壁。最好是,在侧出风通道31开启的状态下,间隔部6通过侧 导风叶片5向机壳1内部延伸,使侧出风通道31这边的通道壁向机壳内部延 长了,这样就可将原来正向吹出的风力更多的被导入侧出风通道31内,增大 侧向出风的风量。同时,可通过控制侧导风叶片5的旋转角度来控制侧向出 风的风量,使之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在图5中,侧导风叶片5与间隔部6 侧导风侧面62接近平行,侧导风叶片5的正导风面51贴近间隔部6的侧导 风侧面62,此时侧向出风的风量最大。随着侧导风叶片5顺时针旋转,侧向出风的风量逐渐减少,直至旋转至图4所示位置,侧出风通道31被关闭,所 有风力由正出风口 2吹出。本实施例中的空调器是正出风口设有升降面板9的空调器,如图1和图6 所示。机壳1上开设有正出风口 2和侧出风口 3。所述正出风口 2和侧出风口 3之间设有间隔部6、,形成正出风通道21和侧出风通道31 (图7)。升降面板 9的升降轨道91设于间隔部6、的正导风侧面61'上。在侧出风通道31的入风 口处通过枢轴83安装侧导风叶片8,该侧导风叶片8可旋转地关闭或开启侧 出风通道31。侧导风叶片8的横截面为A形,其正导风面81为弧面,侧导风 面82为平面,或其正导风面为平面,侧导风面为弧面;或其正导风面及侧导 风面均为平面;或其正导风面及侧导风面均为弧面。在本实施例中,其正导 风面81为弧面,侧导风面82为平面(见图8)。如图6所示,在关闭侧出风通道31状态下,侧导风叶片8盖住侧出风通 道31的入风口,间隔部6、的正导风侧面6r、侧导风叶片8的正导风面81与 机壳1内侧面11由外及内依次构成了连续的正出风通道21的通道壁。如图7所示,在开启侧出风通道31状态下,间隔部6、的侧导风侧面62'、 侧导风叶片8的侧导风面82由外及内依次构成连续的侧出风通道31其中一 边的通道壁。同时,可通过控制侧导风叶片8的旋转角度来控制侧向出风的 风量,使之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在图7中,侧导风叶片8的侧导风面82与 间隔部6、侧导风侧面62'顺滑结合,减少风流动的损失,同时,侧导风叶片8 的正导风面81则遮蔽间隔部的侧导风侧面62'以及升降轨道91,达到减少灰 尘进入升降轨道91,延长升降面板9滑动寿命的效果.权利要求1.一种柜式空调器,包括机壳以及置于机壳内的空气调节系统,机壳上开设有正出风口和侧出风口;所述正出风口和侧出风口之间设有间隔部,形成正出风通道和侧出风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出风通道的入风口处设有可旋转地关闭或开启侧出风通道的侧导风叶片。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柜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侧导风叶片 的横截面为直线形、弧形或A形。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柜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A形的侧导风 叶片,其正导风面为弧面,侧导风面为平面,或其正导风面为平面,侧导风 面为弧面;或其正导风面及侧导风面均为平面;或其正导风面及侧导风面均 为弧面。4. 根据权利要求l、 2或3所述的柜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在侧出风通 道关闭状态下,所述的侧导风叶片盖住侧出风通道的入风口,其中的间隔部 的正导风侧面、侧导风叶片的正导风面与机壳内侧面由外及内依次构成正出 风通道的通道壁。5. 根据权利要求l、 2或3所述的柜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导风 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柜式空调器,包括机壳以及置于机壳内的空气调节系统,机壳上开设有正出风口和侧出风口;所述正出风口和侧出风口之间设有间隔部,形成正出风通道和侧出风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出风通道的入风口处设有可旋转地关闭或开启侧出风通道的侧导风叶片。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荣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松下空调器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1[中国|广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