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扬声器振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48921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3 21: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扬声器振膜,包括:超薄聚酯薄膜层,超薄聚酯薄膜层的厚度为1‑12μm;涂覆在超薄聚酯薄膜层底部的聚氨酯胶粘层,厚度为1‑10μm;粘附在聚氨酯胶粘层底部的金属薄膜层,金属薄膜层的厚度为1‑10μm。本扬声器振膜采用超薄聚酯薄膜层粘合金属薄膜层的复合结构,可以通过金属薄膜层有效增强本扬声器振膜的刚性,增强扬声器振膜最大振动承受的能力,同时超薄聚酯薄膜层保留了较高的弹性,并且振动过程中超薄聚酯薄膜层和金属薄膜层之间会发生微妙的协振,使得本扬声器振膜拥有良好的瞬态、灵敏度及频响,并且超薄聚酯薄膜层与金属薄膜层采用合适的厚度,可以在具有较大最大振动承受能力的前提下,获得良好的瞬态、灵敏度及频响等性能。

A kind of loudspeaker diaphrag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扬声器振膜
本技术涉及胶带
,具体涉及一种扬声器振膜。
技术介绍
扬声器用于将电能转换为声能,通常包括盆状结构外壳以及收容在外壳围成的内腔中的振动系统和磁路系统,振动系统包括连接在一起的振膜和音圈。其中,扬声器振膜是扬声器的主要部件,扬声器(特别是中低音扬声器)通过振膜中心的音圈将电磁力转换到与其紧密连接的振膜上形成机械力而产生声音完成电-力-声的转换。在电-力-声的转换过程中振膜是中间的机械力学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能够影响扬声器的声学性能。振膜的性能取决于振膜的几何形状、材料以及加工工艺等,影响振膜材料声学性能的基本参数包括质量、密度、刚性及内损耗(内阻尼)等。现有的扬声器振膜一般采用塑料振动膜如:PET/PEN/PEI/PI/LCP/PEEK/PC/PPS/PAR等;其它类型振动膜如:木质振动膜/生物振动膜/纸质振动膜等。不同材质振动膜有不同的弹性模量、内阻尼、泊松比、厚度、密度等,这些不同直接影响喇叭品质因素Q值(阻尼系数),造成耳机单元不同素质。因此开发试验不同材质的扬声器振膜,尤其是开发复合材质的扬声器振膜以获得不同的音质感受是目前行业需要推进的事情。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扬声器振膜,采用金属膜与聚酯薄膜复合的结构,具有高刚性和高弹性,拥有良好的瞬态、灵敏度及频响,音质效果好。为实现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扬声器振膜,包括:超薄聚酯薄膜层,所述超薄聚酯薄膜层的厚度为1-12μm;涂覆在超薄聚酯薄膜层底部的聚氨酯胶粘层,所述聚氨酯胶粘层的厚度为1-10μm;粘附在聚氨酯胶粘层底部的金属薄膜层,所述金属薄膜层的厚度为1-10μm。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采用超薄聚酯薄膜层粘合金属薄膜层的复合结构,可以通过金属薄膜层有效增强本扬声器振膜的刚性,增强扬声器振膜最大振动承受的能力,同时超薄聚酯薄膜层保留了较高的弹性,并且振动过程中超薄聚酯薄膜层(塑料材质)和金属薄膜层(金属材质)之间会发生微妙的协振,使得本扬声器振膜拥有良好的瞬态、灵敏度及频响,音质效果好。此外,在最大振动承受的能力下,振膜整体的厚度越薄,瞬态、灵敏度及频响等性能越好,因此超薄聚酯薄膜层和金属薄膜层的厚度不宜过大或者过小,超薄聚酯薄膜层和金属薄膜层的厚度过大,会使得瞬态、灵敏度及频响等性能变差,音质效果差;超薄聚酯薄膜层和金属薄膜层的厚度过小,会导致最大振动承受的能力差,振膜容易破损,实验证明,当厚度为1-12μm的超薄聚酯薄膜层与厚度为1-10μm的金属薄膜层复合后,可以在具有较大最大振动承受的能力的前提下,获得良好的瞬态、灵敏度及频响等性能。优选的,所述超薄聚酯薄膜层上方盖覆有加固膜层,所述加固膜层为厚度为25-100μm的有机硅胶层,有机硅胶层的作用是用于制成加固,保护成品的使用,具体使用时需要剥离此层后使用材料。优选的,所述聚氨酯胶粘层的厚度为2-5μm。聚氨酯胶粘层的厚度不宜小,否则会降低超薄聚酯薄膜层与金属薄膜层之间的粘合力,容易导致超薄聚酯薄膜层与金属薄膜层在振动过程中产生间隙,严重影响音质。聚氨酯胶粘层的厚度也不宜大,振膜整体厚度越大,灵敏度及频响越差,因此在最大振动承受的能力下,振膜整体的厚度越薄,灵敏度及频响性能越好。实际实验中发现,当聚氨酯胶粘层的厚度为2-5μm时,可以在保证超薄聚酯薄膜层与金属薄膜层的粘合强度的前提下,获得良好的灵敏度及频响性能。优选的,所述金属薄膜层为铜箔、铝合金箔、钛合金箔或者铍合金箔中的一种。本技术提供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扬声器振膜采用超薄聚酯薄膜层粘合金属薄膜层的复合结构,可以通过金属薄膜层有效增强本扬声器振膜的刚性,增强扬声器振膜最大振动承受的能力,同时超薄聚酯薄膜层保留了较高的弹性,并且振动过程中超薄聚酯薄膜层(塑料材质)和金属薄膜层(金属材质)之间会发生微妙的协振,使得本扬声器振膜拥有良好的瞬态、灵敏度及频响,音质效果好,并且超薄聚酯薄膜层与金属薄膜层均采用合适的厚度,可以在具有较大最大振动承受的能力的前提下,获得良好的瞬态、灵敏度及频响等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层状结构示意图。图中:1、加固膜层;2、超薄聚酯薄膜层;3、聚氨酯胶粘层;4、金属薄膜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实施例1:一种扬声器振膜。参照图1所示,一种扬声器振膜,包括:超薄聚酯薄膜层2,所述超薄聚酯薄膜层2的厚度为1.5μm;涂覆在超薄聚酯薄膜层底部的聚氨酯胶粘层3,所述聚氨酯胶粘层3的厚度为3μm;粘附在聚氨酯胶粘3层底部的金属薄膜层4,所述金属薄膜层4为厚度为7μm的铜箔,超薄聚酯薄膜层2上方盖覆有厚度为50μm的有机硅胶层加固膜层1。本实施例中,将采用超薄聚酯薄膜层2粘合金属薄膜层4的复合结构,可以通过金属薄膜层4有效增强本扬声器振膜的刚性,增强扬声器振膜最大振动承受的能力,同时超薄聚酯薄膜层2保留了较高的弹性,并且振动过程中超薄聚酯薄膜层2(塑料材质)和金属薄膜层4(金属材质)之间会发生微妙的协振,使得本扬声器振膜拥有良好的瞬态、灵敏度及频响,音质效果好。此外,在最大振动承受的能力下,振膜整体的厚度越薄,瞬态、灵敏度及频响等性能越好,在具体使用过程中需要将加固膜层1撕除,有效使用层为超薄聚酯薄膜层2、聚氨酯胶粘层3和金属薄膜层4,超薄聚酯薄膜层2、聚氨酯胶粘层3和金属薄膜层4的厚度不宜过大或者过小,超薄聚酯薄膜层2、聚氨酯胶粘层3和金属薄膜层4的厚度过大,会使得瞬态、灵敏度及频响等性能变差,音质效果差;超薄聚酯薄膜层2、聚氨酯胶粘层3和金属薄膜层4的厚度过小,会导致最大振动承受的能力差,振膜容易破损,实验证明,当厚度为1.5μm的超薄聚酯薄膜层2与厚度为7μm的铜箔金属薄膜层4通过厚度为3μm的聚氨酯胶粘层3复合后,可以在具有较大最大振动承受的能力的前提下,获得良好的瞬态、灵敏度及频响等性能。实施例2:一种扬声器振膜。参照图1所示,一种扬声器振膜,包括:超薄聚酯薄膜层2,所述超薄聚酯薄膜层2的厚度为2μm;涂覆在超薄聚酯薄膜层底部的聚氨酯胶粘层3,所述聚氨酯胶粘层3的厚度为1μm;粘附在聚氨酯胶粘3层底部的金属薄膜层4,所述金属薄膜层4为厚度为5μm的铜箔,超薄聚酯薄膜层2上方盖覆有厚度为100μm的有机硅胶层加固膜层1。实施例3:一种扬声器振膜。参照图1所示,一种扬声器振膜,包括:超薄聚酯薄膜层2,所述超薄聚酯薄膜层2的厚度为12μm;涂覆在超薄聚酯薄膜层底部的聚氨酯胶粘层3,所述聚氨酯胶粘层3的厚度为2μm;粘附在聚氨酯胶粘3层底部的金属薄膜层4,所述金属薄膜层4为厚度为1μm的铜箔,超薄聚酯薄膜层2上方盖覆有厚度为75μm的有机硅胶层加固膜层1。...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扬声器振膜,其特征在于包括:/n超薄聚酯薄膜层,所述超薄聚酯薄膜层的厚度为1-12μm;/n涂覆在超薄聚酯薄膜层底部的聚氨酯胶粘层,所述聚氨酯胶粘层的厚度为1-10μm;/n粘附在聚氨酯胶粘层底部的金属薄膜层,所述金属薄膜层的厚度为1-10μm。/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扬声器振膜,其特征在于包括:
超薄聚酯薄膜层,所述超薄聚酯薄膜层的厚度为1-12μm;
涂覆在超薄聚酯薄膜层底部的聚氨酯胶粘层,所述聚氨酯胶粘层的厚度为1-10μm;
粘附在聚氨酯胶粘层底部的金属薄膜层,所述金属薄膜层的厚度为1-10μm。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振膜,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春吉周雄安吴荣斌王建义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古川胶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