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棱镜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44784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3 16: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棱镜片,包括本体、封边套,所述封边套与本体后侧连接,所述本体顶部与底部均设有薄膜,所述薄膜分别与封边套前侧固定连接,所述本体包括透明基材,所述透明基材顶侧等距设有主棱镜,所述主棱镜之间等距设有副棱镜,所述透明基材上方设有散光板,所述散光板底侧均与主棱镜、副棱镜顶端连接固定,所述散光板底侧等距挖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之间等距挖设有第二凹槽,所述封边套前侧设有凹槽,散光板与主棱镜、副棱镜贴合的更加稳定性,同时降低了散光板的厚度,从而提高了显示屏的亮度,减少破损情况的发生,有效的保护棱镜片表面不会附着有灰尘,进一步提高了棱镜片使用的效果。

A new pris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棱镜片
本技术涉及一种新型棱镜片,属于光学镜片的

技术介绍
棱镜片是当今使用最广泛的增亮产品,它适用于小到手机显示屏大到液晶显示器,各个尺寸的液晶显示模块,是由于棱镜片的棱镜结构需要与扩散片贴合,棱镜片棱镜结构的每一个棱镜大小和形状相同,棱镜非常容易被扩散片吸附和刮伤,影响扩散片的平整性,造成棱镜顶端损伤,同时在将棱镜片生产后进行存放时,外界环境中的灰尘会附着在棱镜片表面,使用前需要再次进行清理,从而降低使用效果的,为此,提供一种新型棱镜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新型棱镜片,可以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棱镜片,包括本体、封边套,所述封边套与本体后侧连接,所述本体顶部与底部均设有薄膜,所述薄膜分别与封边套前侧固定连接,所述本体包括透明基材,所述透明基材顶侧等距设有主棱镜,所述主棱镜之间等距设有副棱镜,所述透明基材上方设有散光板,所述散光板底侧均与主棱镜、副棱镜顶端连接固定,所述散光板底侧等距挖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之间等距挖设有第二凹槽,所述封边套前侧设有凹槽,所述封边套通过凹槽与本体后侧卡合连接,所述封边套内壁上设有连接层,所述连接层包括粘接层、缓冲层,所述缓冲层位于粘接层外侧,且所述缓冲层与连接层内壁固定连接。进一步而言,所述主棱镜底侧与透明基材连接固定,所述副棱镜的高度小于主棱镜的高度,所述主棱镜与副棱镜的高度差具体为1-2.5μm。进一步而言,所述主棱镜与副棱镜的形状分别与第一凹槽、第二凹槽相匹配,所述散光板通过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分别与主棱镜外壁、副棱镜外壁连接固定。进一步而言,述主棱镜顶端与第一凹槽内腔顶端具体为倒圆角结构,所述副棱镜顶端与第二凹槽内腔顶端具体为锐角结构。进一步而言,所述透明基材具体为PET基层,所述主棱镜与副棱镜具体由丙烯酸树脂材料构成。进一步而言,所述薄膜具体为防尘膜,且所述薄膜分别与本体顶侧、底侧贴合。本技术有益效果:1、通过设置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能够使散光板与主棱镜、副棱镜贴合的更加稳定性,同时降低了散光板的厚度,从而提高了显示屏的亮度;2、通过设置粘接层与缓冲层,能够将封边套通过粘接层与棱镜片一侧进粘结固定,利用缓冲层可以有效的保护棱镜片一侧,减少破损情况的发生,在需要使用棱镜片时,直接将封边套摘除。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图1是本技术一种新型棱镜片外观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新型棱镜片的本体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种新型棱镜片的散光板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一种新型棱镜片的封边套剖面结构示意图。图中标号:1、本体;2、封边套;3、薄膜;4、透明基材;5、主棱镜;6、副棱镜;7、散光板;8、第一凹槽;9、第二凹槽;10、连接层;11、粘接层;12、缓冲层。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实施例一如图1-图4所示,一种新型棱镜片,包括本体1、封边套2,所述封边套2与本体1后侧连接,所述本体1顶部与底部均设有薄膜3,所述薄膜3分别与封边套2前侧固定连接,所述本体1包括透明基材4,所述透明基材4顶侧等距设有主棱镜5,所述主棱镜5之间等距设有副棱镜6,所述透明基材4上方设有散光板7,所述散光板7底侧均与主棱镜5、副棱镜6顶端连接固定,所述散光板7底侧等距挖设有第一凹槽8,所述第一凹槽8之间等距挖设有第二凹槽9,通过设置第一凹槽8与第二凹槽9,能够使散光板7与主棱镜5、副棱镜6贴合的更加稳定性,同时降低了散光板7的厚度,从而提高了显示屏的亮度,所述封边套2前侧设有凹槽,所述封边套2通过凹槽与本体1后侧卡合连接,所述封边套2内壁上设有连接层10,所述连接层10包括粘接层11、缓冲层12,通过设置粘接层11与缓冲层12,能够将封边套2通过粘接层11与棱镜片一侧进粘结固定,利用缓冲层12可以有效的保护棱镜片一侧,减少破损情况的发生,在需要使用棱镜片时,直接将封边套2摘除,所述缓冲层12位于粘接层11外侧,且所述缓冲层12与连接层10内壁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主棱镜5底侧与透明基材4连接固定,所述副棱镜6的高度小于主棱镜5的高度,所述主棱镜5与副棱镜6的高度差具体为1-2.5μm。本实施例中,所述主棱镜5与副棱镜6的形状分别与第一凹槽8、第二凹槽9相匹配,所述散光板7通过第一凹槽8、第二凹槽9分别与主棱镜5外壁、副棱镜6外壁连接固定。本实施例中,所述主棱镜5顶端与第一凹槽8内腔顶端具体为倒圆角结构,所述副棱镜6顶端与第二凹槽9内腔顶端具体为锐角结构。本实施例中,所述透明基材4具体为PET基层,所述主棱镜5与副棱镜6具体由丙烯酸树脂材料构成。实施例二如图1所示,所述薄膜3具体为防尘膜,且所述薄膜3分别与本体1顶侧、底侧贴合,能够在将薄膜3贴附在棱镜片两侧后,能够在将棱镜片进行储存时,有效的保护棱镜片表面不会附着有灰尘,进一步提高了棱镜片使用的效果。本技术工作原理,通过第一凹槽8与第二凹槽9,能够使散光板7与主棱镜5、副棱镜6贴合的更加稳定性,同时降低了散光板7的厚度,从而提高了显示屏的亮度,通过设置粘接层11与缓冲层12,能够将封边套2通过粘接层11与棱镜片一侧进粘结固定,利用缓冲层12可以有效的保护棱镜片一侧,减少破损情况的发生,在需要使用棱镜片时,直接将封边套2摘除。以上为本技术较佳的实施方式,本技术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能够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凡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基础上所作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进、替换或变型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棱镜片,包括本体(1)、封边套(2),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边套(2)与本体(1)后侧连接,所述本体(1)顶部与底部均设有薄膜(3),所述薄膜(3)分别与封边套(2)前侧固定连接,所述本体(1)包括透明基材(4),所述透明基材(4)顶侧等距设有主棱镜(5),所述主棱镜(5)之间等距设有副棱镜(6),所述透明基材(4)上方设有散光板(7),所述散光板(7)底侧均与主棱镜(5)、副棱镜(6)顶端连接固定,所述散光板(7)底侧等距挖设有第一凹槽(8),所述第一凹槽(8)之间等距挖设有第二凹槽(9),所述封边套(2)前侧设有凹槽,所述封边套(2)通过凹槽与本体(1)后侧卡合连接,所述封边套(2)内壁上设有连接层(10),所述连接层(10)包括粘接层(11)、缓冲层(12),所述缓冲层(12)位于粘接层(11)外侧,且所述缓冲层(12)与连接层(10)内壁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棱镜片,包括本体(1)、封边套(2),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边套(2)与本体(1)后侧连接,所述本体(1)顶部与底部均设有薄膜(3),所述薄膜(3)分别与封边套(2)前侧固定连接,所述本体(1)包括透明基材(4),所述透明基材(4)顶侧等距设有主棱镜(5),所述主棱镜(5)之间等距设有副棱镜(6),所述透明基材(4)上方设有散光板(7),所述散光板(7)底侧均与主棱镜(5)、副棱镜(6)顶端连接固定,所述散光板(7)底侧等距挖设有第一凹槽(8),所述第一凹槽(8)之间等距挖设有第二凹槽(9),所述封边套(2)前侧设有凹槽,所述封边套(2)通过凹槽与本体(1)后侧卡合连接,所述封边套(2)内壁上设有连接层(10),所述连接层(10)包括粘接层(11)、缓冲层(12),所述缓冲层(12)位于粘接层(11)外侧,且所述缓冲层(12)与连接层(10)内壁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新型棱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棱镜(5)底侧与透明基材(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释婷贺学文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东山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