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插接式移动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38609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3 10: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插接式移动房,该移动板房包括底板、墙体组件、盖板,其中,底板放置于地面上,通过底板与墙体组件的插接结构,从而仅解决了各部件拆卸后的存放、运输不便,以及墙体组件易报废的问题,通过底板上外高内底的底板槽,从而避免了房外的露水、雨水进入到房内,保证了室内的干燥,通过将第三墙板和第四墙板插接在第一墙板和第二墙板的墙板槽内,从而避免了墙体之间因缝隙,造成的保温性差、结构强度低、牢固性差等问题。

A new type of plug-in mobile roo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插接式移动房
本技术涉及集成房屋
,具体为一种新型插接式移动房。
技术介绍
移动板房做为一种临时建筑,由于其移动方便、外形美观、结实耐用,以及较好的室内保温性等特点,被广泛应用到各种工程工地做配套用房,以及在受灾地区当做临时用房等使用。例如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208168449U公布了抗震移动板房,包括盖板、抗震底板及墙体,盖板扣至在墙体顶端,墙体主体包括由前墙体、左墙体、后墙体和右墙体,所述抗震底板为方形板,该方形板四个直角处设置有第一组安装腔、第二组安装腔、第三组安装腔、第四组安装腔,第一组安装腔和第三组安装腔均位于抗震底板左侧,且第一组安装腔和第三组安装腔两组安装腔相互连通呈十字形结构,第二组安装腔和第四组安装腔均位于抗震底板右侧,且第二组安装腔和第四组安装腔相互连通呈十字形结构,其中,第一组安装腔、第二组安装腔、第三组安装腔、第四组安装腔均包括有两个安装腔;合连接板位于左墙板底部,第一组合连接板两块板的一端部均与左墙板呈直角固定连接,另一端部均卡接入第一组安装腔内,第一组合连接板的两块板上均开设有第一连接孔;右墙体包括右墙板和第二组合连接板,其中,第二组合连接板包括两块板,第二组合连接板位于右墙板底部,第二组合连接板两块板的一端部均与右墙板呈直角固定连接,另一端部均卡接入第二组安装腔内,第二组合连接板的两块板上均开设有第二连接孔;前墙体包括前墙板和第三组合连接板,其中,第三组合连接板包括两块板,第三组合连接板位于前墙板底部,第三组合连接板两块板的一端部均与前墙板呈直角固定连接,两块板的另一端部分别卡接入第三组安装腔、第四组安装腔的一个安装腔内,第三组合连接板的两块板上均开设有第三连接孔;后墙体包括后墙板和第四组合连接板,其中,第四组合连接板包括两块板,第四组合连接板位于后墙板底部,第四组合连接板两块板的一端部均与后墙板呈直角固定连接,两块板的另一端部分别卡接入第三组安装腔、第四组安装腔的另一个安装腔内,第四组合连接板的两块板上均开设有第四连接孔。然而,经生产实践发现,上述专利方案存在如下缺点:(1)因连接板位于墙板的底部,并且连接板一端与墙板呈直角固定连接,导致墙体拆卸后,存放及运输都很不方便,并使得运费成本较高。(2)在运输过程中,由于车辆颠簸,极易造成连接板因挤压碰撞而发生变形,不能再插入安装腔内,从而导致墙体报废。(3)因在底板的四角处都开设有安装腔,极易造成房外的露水沿着安装腔进入到室内,从而导致房内潮湿,甚至积水。(4)前墙体与左右墙体之间没有连接、后墙体与左右墙体之间没有连接固定,易出现间隙,从而不仅导致保温性差,还使得结构强度低、牢固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插接式移动房,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放运输不便、墙板易报废、房内潮湿、保温性差、结构强度低等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新型插接式移动房,包括:底板,放置于地面上,所述底板包括底框架、底板槽、底板材,所述底框架由方形钢管焊接而成,所述底框架呈矩形结构,所述底板槽固定于所述底框架的上端面上,所述底板槽沿所述底框架的边缘分布,所述底板槽的横截面呈U型结构且内侧比外侧高;所述底板材放置于所述底框架上侧,并且位于所述底板槽的内侧,所述底板材包括pvc层、布鲁层;墙体组件,包括第一墙板、第二墙板、第三墙板、第四墙板,所述第一墙板的底端插接在所述底板前侧的所述底板槽内,所述第二墙板的底端插接在所述底板后侧的所述底板槽内,所述第一墙板和所述第二墙板均包括墙框架、墙板槽、墙板材,所述墙板材放置于所述墙框架内,所述墙框架由四根方形钢管首尾焊接而成,所述墙板槽的数量为两条且对称固定于所述墙框架的左侧和右侧,所述墙板槽的横截面呈U型结构;所述第三墙板的底端插接在所述底板左侧的所述底板槽内,所述第三墙板的前端插接在所述第一墙板左侧的所述墙板槽内,所述第三墙板的后端插接在所述第二墙板左侧的所述墙板槽内;所述第四墙板的底端插接在所述底板右侧的所述底板槽内,所述第四墙板的前端插接在所述第一墙板右侧的所述墙板槽内,所述第四墙板的后端插接在所述第二墙板右侧的所述墙板槽内;盖板,扣插在所述墙体组件的顶端上,所述盖板包括顶框架、顶板槽、顶板材,所述顶板材位于所述顶框架内侧,所述顶框架由四根首尾焊接的方形钢管构成,所述顶板槽固定于所述顶框架上,所述顶板槽沿所述顶框架的边缘分布,所述顶板槽的横截面呈L型结构,所述顶板槽卡在所述墙体组件的顶端外侧。进一步,所述墙板材与所述墙框架的固定方式:所述墙板材通过U型钣金件与所述墙框架相连接,并且所述U型钣金件通过自攻钉与所述墙框架相固定连接。进一步,所述第一墙板和所述第二墙板均与所述底板相垂直,所述第一墙板与所述第二墙板相平行,并且所述第一墙板与所述第二墙板的形状、尺寸均相同。进一步,所述第三墙板和所述第四墙板均与所述第一墙板、所述第二墙板、所述底板相垂直,所述第三墙板与所述第四墙板相平行,并且所述第三墙板与所述第四墙板的形状、尺寸均相同。进一步,所述墙板材、所述第三墙板、所述第四墙板和所述顶板材的材质均为保温板。进一步,所述保温板的厚度不小于50毫米,所述保温板包括第一彩钢层、EPS层、第二彩钢层。进一步,所述顶板材与所述顶框架的固定方式:所述顶板材通过U型钣金件与所述顶框架相连接,所述U型钣金件通过自攻钉与所述墙框架相固定连接。进一步,该移动板房还包括支脚,所述支脚固定于所述底框架的下端面。进一步,所述第一墙板、所述第二墙板、所述第三墙板和所述第四墙板的至少一个上开设有房门;所述第一墙板、所述第二墙板、所述第三墙板和所述第四墙板的至少一个上开设有窗户。(三)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具备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插接式移动房,该移动板房包括底板、墙体组件、盖板,其中,底板放置于地面上,所述底板包括底框架、底板槽、底板材,所述底框架由方形钢管焊接而成,所述底框架呈矩形结构,所述底板槽固定于所述底框架的上端面上,所述底板槽沿所述底框架的边缘分布,所述底板槽的横截面呈U型结构且内侧比外侧高,所述底板材放置于所述底框架上侧,并且位于所述底板槽的内侧,所述底板材包括pvc层、布鲁层;墙体组件,包括第一墙板、第二墙板、第三墙板、第四墙板,所述第一墙板的底端插接在所述底板前侧的所述底板槽内,所述第二墙板的底端插接在所述底板后侧的所述底板槽内,所述第一墙板和所述第二墙板均包括墙框架、墙板槽、墙板材,所述墙板材放置于所述墙框架内,所述墙框架由四根方形钢管首尾焊接而成,所述墙板槽的数量为两条且对称固定于所述墙框架的左侧和右侧,所述墙板槽的横截面呈U型结构,所述第三墙板的底端插接在所述底板左侧的所述底板槽内,所述第三墙板的前端插接在所述第一墙板左侧的所述墙板槽内,所述第三墙板的后端插接在所述第二墙板左侧的所述墙板槽内,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插接式移动房,其特征在于,包括:/n底板(1),放置于地面上,所述底板(1)包括底框架(11)、底板槽(12)、底板材(13),所述底框架(11)由方形钢管焊接而成,所述底框架(11)呈矩形结构,所述底板槽(12)固定于所述底框架(11)的上端面上,所述底板槽(12)沿所述底框架(11)的边缘分布,所述底板槽(12)的横截面呈U型结构且内侧比外侧高;/n所述底板材(13)放置于所述底框架(11)上侧,并且位于所述底板槽(12)的内侧,所述底板材(13)包括pvc层(131)、布鲁层(132);/n墙体组件(2),包括第一墙板(21)、第二墙板(22)、第三墙板(23)、第四墙板(24),所述第一墙板(21)的底端插接在所述底板(1)前侧的所述底板槽(12)内,所述第二墙板(22)的底端插接在所述底板(1)后侧的所述底板槽(12)内,所述第一墙板(21)和所述第二墙板(22)均包括墙框架(25)、墙板槽(26)、墙板材(27),所述墙板材(27)放置于所述墙框架(25)内,所述墙框架(25)由四根方形钢管首尾焊接而成,所述墙板槽(26)的数量为两条且对称固定于所述墙框架(25)的左侧和右侧,所述墙板槽(26)的横截面呈U型结构;/n所述第三墙板(23)的底端插接在所述底板(1)左侧的所述底板槽(12)内,所述第三墙板(23)的前端插接在所述第一墙板(21)左侧的所述墙板槽(26)内,所述第三墙板(23)的后端插接在所述第二墙板(22)左侧的所述墙板槽(26)内;/n所述第四墙板(24)的底端插接在所述底板(1)右侧的所述底板槽(12)内,所述第四墙板(24)的前端插接在所述第一墙板(21)右侧的所述墙板槽(26)内,所述第四墙板(24)的后端插接在所述第二墙板(22)右侧的所述墙板槽(26)内;/n盖板(3),扣插在所述墙体组件(2)的顶端上,所述盖板(3)包括顶框架(31)、顶板槽(32)、顶板材(33),所述顶板材(33)位于所述顶框架(31)内侧,所述顶框架(31)由四根首尾焊接的方形钢管构成,所述顶板槽(32)固定于所述顶框架(31)上,所述顶板槽(32)沿所述顶框架(31)的边缘分布,所述顶板槽(32)的横截面呈L型结构,所述顶板槽(32)卡在所述墙体组件(2)的顶端外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插接式移动房,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板(1),放置于地面上,所述底板(1)包括底框架(11)、底板槽(12)、底板材(13),所述底框架(11)由方形钢管焊接而成,所述底框架(11)呈矩形结构,所述底板槽(12)固定于所述底框架(11)的上端面上,所述底板槽(12)沿所述底框架(11)的边缘分布,所述底板槽(12)的横截面呈U型结构且内侧比外侧高;
所述底板材(13)放置于所述底框架(11)上侧,并且位于所述底板槽(12)的内侧,所述底板材(13)包括pvc层(131)、布鲁层(132);
墙体组件(2),包括第一墙板(21)、第二墙板(22)、第三墙板(23)、第四墙板(24),所述第一墙板(21)的底端插接在所述底板(1)前侧的所述底板槽(12)内,所述第二墙板(22)的底端插接在所述底板(1)后侧的所述底板槽(12)内,所述第一墙板(21)和所述第二墙板(22)均包括墙框架(25)、墙板槽(26)、墙板材(27),所述墙板材(27)放置于所述墙框架(25)内,所述墙框架(25)由四根方形钢管首尾焊接而成,所述墙板槽(26)的数量为两条且对称固定于所述墙框架(25)的左侧和右侧,所述墙板槽(26)的横截面呈U型结构;
所述第三墙板(23)的底端插接在所述底板(1)左侧的所述底板槽(12)内,所述第三墙板(23)的前端插接在所述第一墙板(21)左侧的所述墙板槽(26)内,所述第三墙板(23)的后端插接在所述第二墙板(22)左侧的所述墙板槽(26)内;
所述第四墙板(24)的底端插接在所述底板(1)右侧的所述底板槽(12)内,所述第四墙板(24)的前端插接在所述第一墙板(21)右侧的所述墙板槽(26)内,所述第四墙板(24)的后端插接在所述第二墙板(22)右侧的所述墙板槽(26)内;
盖板(3),扣插在所述墙体组件(2)的顶端上,所述盖板(3)包括顶框架(31)、顶板槽(32)、顶板材(33),所述顶板材(33)位于所述顶框架(31)内侧,所述顶框架(31)由四根首尾焊接的方形钢管构成,所述顶板槽(32)固定于所述顶框架(31)上,所述顶板槽(32)沿所述顶框架(31)的边缘分布,所述顶板槽(32)的横截面呈L型结构,所述顶板槽(32)卡在所述墙体组件(2)的顶端外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孟凡森霍爱卿张岩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威正恒集成房屋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