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生物滞留带系统的市政道路雨水复用设施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137804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3 10: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生物滞留带系统的市政道路雨水复用设施,属于排水设施技术领域。所述“V”型道路两侧设置有生物滞留带,所述生物滞留带下方设置有地下蓄水装置;所述生物滞留带包含绿化带、种植土层、防渗膜、人工填料层、砾石层和穿孔管,所述绿化带下方设置有种植土层,且种植土层下方设置有人工填料层,所述人工填料层下方设置有砾石层,且砾石层下方铺设有穿孔管,所述绿化带、种植土、人工填料层和砾石层外部包裹有防渗膜。该基于生物滞留带系统的市政道路雨水复用设施,设计地下蓄水池,将净化后的雨水储存起来,用于一定范围内的绿地浇灌或用于洒水车喷洒路面等,符合低影响开发和可持续发展。

A municipal road rainwater reuse facility based on biological detention belt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生物滞留带系统的市政道路雨水复用设施
本技术涉及一种基于生物滞留带系统的市政道路雨水复用设施,属于排水设施

技术介绍
生物滞留带设施是指在地势低的区域,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蓄渗透、净化径流雨水的设施。现阶段随着城市的快速城镇化,城市中内涝灾害、雨水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等城市问题也日益突出。资料显示:市政道路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建设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目前在城市道路附属绿化设施以普通绿化隔离带为主,雨水排放以雨水尽快汇至管道系统,经过收集后快速排除为目标,而忽略了可持续发展。总之,传统的道路系统对于绿化带的雨水调蓄作用没有进行利用,所以经常会出现城市大面积内涝的情况。就目前的分析来看,这样的道路雨水处理系统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要对其进行改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基于生物滞留带系统的市政道路雨水复用设施。本技术的基于生物滞留带系统的市政道路雨水复用设施,它包含“V”型道路、生物滞留带和地下蓄水装置,所述“V”型道路两侧设置有生物滞留带,所述生物滞留带下方设置有地下蓄水装置;所述生物滞留带包含绿化带、种植土层、防渗膜、人工填料层、砾石层和穿孔管,所述绿化带下方设置有种植土层,且种植土层下方设置有人工填料层,所述人工填料层下方设置有砾石层,且砾石层下方铺设有穿孔管,所述绿化带、种植土、人工填料层和砾石层外部包裹有防渗膜。优选的,所述“V”型道路采用双向2%横坡,以道路中线为准,由两侧向中央以2%的坡率降坡。优选的,所述生物滞留带的路缘高为0.2m,并在边缘设置路缘开口。优选的,所述种植土层厚0.4m,人工填料层厚0.3m,砾石层厚0.3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基于生物滞留带系统的市政道路雨水复用设施,1、道路结构设置为“V”型,增大双向横坡坡度,缩短了雨水径流汇聚的时间;2、生物滞留带成长条分布,遇斑马线时断开,纵向的三条生物滞留带组成生物滞留带系统,增大了渗流面积,缩短了渗流时间;3、设计地下蓄水池,将净化后的雨水储存起来,用于一定范围内的绿地浇灌或用于洒水车喷洒路面等,符合低影响开发和可持续发展。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生物滞留带及“V“型道路剖面图;图2为本技术的道路及生物滞留带平面图;图3为本技术的生物滞留带设施结构图;图4为本技术的生物滞留带剖面图。附图标记:“V”型道路1、生物滞留带2、绿化带201、种植土层202、防渗膜203、人工填料层204、砾石层205、穿孔管206、地下蓄水装置3。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图4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它包含“V”型道路1、生物滞留带2和地下蓄水装置3,“V”型道路1两侧设置有生物滞留带2,生物滞留带2下方设置有地下蓄水装置3,将净化后的径流雨水收集至地下蓄水装置3,用于一定范围内的绿地浇灌或用于洒水车喷洒路面等。生物滞留带2包含绿化带201、种植土层202、防渗膜203、人工填料层204、砾石层205和穿孔管206,绿化带201下方设置有种植土层202,且种植土层202下方设置有人工填料层204,人工填料层204下方设置有砾石层205,且砾石层205下方铺设有穿孔管206,绿化带201、种植土层202、人工填料层204和砾石层205外部包裹有防渗膜203,雨水进入生物滞留带2后通过植物根系对污染物的吸收,种植土层202对雨水径流悬浮物的除去及种植土层202中的微生物对氮磷的去除后进入人工填料层204,在人工填料层204通过粉煤灰、沸石、钢丝绒、石灰石及蛭石等物质进一步去除污染物,到达砾石层205,通过砾石层205排入穿孔管206进入地下蓄水装置3。“V”型道路1采用双向2%横坡,以道路中线为准,由两侧向中央以2%的坡率降坡,缩短雨水径流汇聚的时间。生物滞留带2的路缘高为0.2m,并在边缘设置路缘开口,便于雨水径流进入生物滞留带。种植土层202厚0.4m,人工填料层204厚0.3m,砾石层205厚0.3m,雨水径流通过生物滞留带2从而被净化。实施例1:处理降雨量为35mm时的雨水径流。设计降雨量为35mm,设计降雨重现期为1a,降雨时间为1h,经计算得平均降雨强度为35mm·h-1,雨水经“V“型道路1流至生物滞留带2,测得雨水径流排放时间在1h以内,不会形成路面积水。进入生物滞留带2后径流雨水依次通过种植土层202、人工填料层204、砾石层205到达穿孔管206,最终进入地下蓄水装置3。测得生物滞留带系统对N的去除率在70%以上,对P的去除率在85%以上,对Cu、Pb、Zn、Cd的平均去除率在60%以上,每100m的生物滞留带系统的蓄水量为55m3。实施例2:处理降雨量为71mm时的雨水径流。设计降雨量为35mm,设计降雨重现期为5a,降雨时间为1h,经计算得平均降雨强度为35mm·h-1,雨水经“V“型道路1流至生物滞留带2,测得雨水径流排放时间在1h以内,不会形成路面积水。进入生物滞留带2后径流雨水依次通过种植土层202、人工填料层204、砾石层205到达穿孔管206,最终进入地下蓄水装置3。测得生物滞留带系统对N的去除率在70%以上,对P的去除率在85%以上,对Cu、Pb、Zn、Cd的平均去除率在60%以上,每100m的生物滞留带系统的蓄水量为55m3。实施例3:处理降雨量为71mm时的雨水径流。设计降雨量为71mm,设计降雨重现期为5a,降雨时间为2h,经计算得平均降雨强度为71mm·h-1,雨水经“V“型道路1流至生物滞留带2,测得雨水径流排放时间在2h以内,不会形成路面积水。进入生物滞留带2后径流雨水依次通过种植土层202、人工填料层204、砾石层205到达穿孔管206,最终进入地下蓄水装置3。测得生物滞留带系统对N的去除率在70%以上,对P的去除率在85%以上,对Cu、Pb、Zn、Cd的平均去除率在60%以上,每100m的生物滞留带系统的蓄水量为100m3。实施例4:处理降雨量为94mm时的雨水径流。设计降雨量为94mm,设计降雨重现期为20a,降雨时间为2h,经计算得平均降雨强度为47mm·h-1,雨水经“V“型道路1流至生物滞留带2,测得雨水径流排放时间在1h以内,不会形成路面积水。进入生物滞留带2后径流雨水依次通过种植土层202、人工填料层204、砾石层205到达穿孔管206,最终进入地下蓄水装置3。测得生物滞留带系统对N的去除率在7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生物滞留带系统的市政道路雨水复用设施,其特征在于:它包含“V”型道路(1)、生物滞留带(2)和地下蓄水装置(3),所述“V”型道路(1)两侧设置有生物滞留带(2),所述生物滞留带(2)下方设置有地下蓄水装置(3);/n所述生物滞留带(2)包含绿化带(201)、种植土层(202)、防渗膜(203)、人工填料层(204)、砾石层(205)和穿孔管(206),所述绿化带(201)下方设置有种植土层(202),且种植土层(202)下方设置有人工填料层(204),所述人工填料层(204)下方设置有砾石层(205),且砾石层(205)下方铺设有穿孔管(206),所述绿化带(201)、种植土层(202)、人工填料层(204)和砾石层(205)外部包裹有防渗膜(20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生物滞留带系统的市政道路雨水复用设施,其特征在于:它包含“V”型道路(1)、生物滞留带(2)和地下蓄水装置(3),所述“V”型道路(1)两侧设置有生物滞留带(2),所述生物滞留带(2)下方设置有地下蓄水装置(3);
所述生物滞留带(2)包含绿化带(201)、种植土层(202)、防渗膜(203)、人工填料层(204)、砾石层(205)和穿孔管(206),所述绿化带(201)下方设置有种植土层(202),且种植土层(202)下方设置有人工填料层(204),所述人工填料层(204)下方设置有砾石层(205),且砾石层(205)下方铺设有穿孔管(206),所述绿化带(201)、种植土层(202)、人工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惠宁刘泳利张登启付万隆杨柳崴罗振华胡家玮杨亚红尹鑫王梦娇马杰
申请(专利权)人:兰州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甘肃;6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