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埋式同步河道污水治理与生态护岸构筑物
本技术涉及微生物、植物处理河道污水,涉及河流生态护岸,属于河道污水治理及河流护岸
,尤其涉及一种河道污水治理与生态护岸构筑物。
技术介绍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进程稳步推进过程中,部分企业未经处理的生产废水以及部分沿岸居民的生活污水直接或间接排入就近河流,造成流经城市区域的河水水质污染严重,甚至已经出现黑臭现象。城市区域内的水体环境日益恶化严重影响了城市环境质量及沿岸居民的日常生活,也制约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综合整治城市受污染河流,恢复周边生态系统已成为城市生态建设中需重点解决的问题。针对河道污水的处理,已有部分工艺得到开发应用,如构建恢复缓冲带、降低河道边坡、重塑浅滩和深潭、人工增氧、人工浮岛、人工湿地等,但这些方法对污染较重河道污水难以取得理想的处理效果。生物-生态法是利用培育的植物及接种培养的微生物对河道污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从而使污染河水得以净化的技术,其具有处理效果好、工程造价较低、运行成本低廉,且无需向水体中投放药剂,无二次污染,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埋式同步河道污水治理与生态护岸构筑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构筑物主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或钢型预制件,可地埋于河道岸坡,与河道融为一体,所述构筑物分为好氧室、过渡室、厌氧室、生态植被护岸区;其中,好氧室位于构筑物左侧,过渡室、厌氧室、生态植被护岸区位于构筑物的右侧;生态植被护岸区一部分位于过渡室、厌氧室的上部,一部分位于厌氧室右侧;过渡室位于厌氧室左侧;过渡室、厌氧室通过盖板实现封闭覆盖。/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埋式同步河道污水治理与生态护岸构筑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构筑物主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或钢型预制件,可地埋于河道岸坡,与河道融为一体,所述构筑物分为好氧室、过渡室、厌氧室、生态植被护岸区;其中,好氧室位于构筑物左侧,过渡室、厌氧室、生态植被护岸区位于构筑物的右侧;生态植被护岸区一部分位于过渡室、厌氧室的上部,一部分位于厌氧室右侧;过渡室位于厌氧室左侧;过渡室、厌氧室通过盖板实现封闭覆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地埋式同步河道污水治理与生态护岸构筑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好氧室由上至下分别包括雨水篦子、进水管、砾石层、承托板、纤维填料、曝气管Ⅰ,好氧室内投加好氧活性污泥;好氧室通过好氧室右侧墙体与构筑物底部狭缝、好氧室右侧墙体与竖向隔板Ⅰ之间缝隙、竖向隔板Ⅰ与盖板之间的狭缝连通过渡室;所述过渡室内包含曝气管Ⅱ、纤维填料,曝气管Ⅱ位于过渡室左下角,过渡室内投加活性污泥,过渡室通过竖向隔板Ⅱ与构筑物底部狭缝、竖向隔板Ⅱ与竖向隔板Ⅲ之间缝隙、竖向隔板Ⅲ与盖板之间的狭缝连通厌氧室;所述厌氧室内置有纤维填料并投加厌氧反硝化污泥,其通过出水管与干砌石块区域相通;所述生态植被护岸区包含有砂卵石、土工布、混凝土预制块、抗冲击生态毯、棕榈石、干砌石块、种植土、护岸植物、挺水植物或沉水植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地埋式同步河道污水治理与生态护岸构筑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地埋式同步河道污水治理与生态护岸构筑物中好氧室、过渡室、厌氧室三者等长等宽。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地埋式同步河道污水治理与生态护岸构筑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地埋式同步河道污水治理与生态护岸构筑物中竖向隔板Ⅰ、竖向隔板Ⅱ、竖向隔板Ⅲ、盖板均与构筑物等宽,竖向隔板Ⅰ、竖向隔板Ⅲ均与构筑物底部密封接合,与盖板之间留有与构筑物等宽狭缝,狭缝高度为5~10cm;竖向隔板Ⅱ与盖板密封接合,与构筑物底部留有与构筑物等宽狭缝,狭缝高度为5~10cm。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地埋式同步河道污水治理与生态护岸构筑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地埋式同步河道污水治理与生态护岸构筑物中好氧室长宽高比为1:(3~5):(2~6),曝气管Ⅰ位于好氧室左下角,沿好氧室宽度方向铺设,曝气管Ⅰ上开有曝气圆孔,圆孔直径为1~2cm,开孔率为0.3~0.5。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地埋式同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季军远,朱晓彤,刘晓朋,冯美军,王维来,田冬军,韩冬青,洪波,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海洋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