杆可释放的第一电连接器本体及该连接器本体与第二连接器本体的组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34035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3 07:25
一种杆可释放的第一电连接器本体(12),该第一电连接器本体包括壳体(21)、成组的电连接器(16、18)和杆(20),该杆(20)被可旋转地安装在壳体(21)中以在缩回位置和伸出位置之间旋转。当第一连接器本体(12)与第二电连接器本体(14)接合以形成与成组的电连接器(16、18)的电连接时,杆(20)通常处于缩回位置。杆(20)旋转到伸出位置使得杆(20)的一端接合并迫使第二电连接器(18)离开第一电连接器(16)。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杆可释放的第一电连接器本体及该连接器本体与第二连接器本体的组合
本公开总体上涉及电连接器组件,其中容纳一组阳型或阴型电连接器的第一电连接器本体与容纳对应组的阳型或阴型电连接器中的另一个的第二电连接器本体接合,以在这些成组的电连接器之间形成电连接。
技术介绍
已知的是具有第一电连接器本体、第二电连接器本体以及被安装在第一电连接器本体上的杆的杆型电连接器组件。参见例如Shamato等的美国专利8,251,761。杆在连接第一电连接器本体的和第二电连接器本体的同时沿第一方向移动,使得杆接合第二电连接器本体并且将连接器本体拉到一起,以电气地连接容纳在本体中的成组的电连接器。杆沿相反的第二方向移动以迫使连接器本体分开,以使成组的电连接器断开连接。该杆用于如下两面,即,在连接成组的电连接器时促使连接器本体在一起,以及在断开成组的电连接器时迫使连接器本体分开。结果是,杆的构造和杆在第一连接器本体上的安装相对复杂。杆中的沟槽或狭槽将该杆引导到第一连接器本体上。第二连接器本体还可能需要接纳在杆中的狭槽中的柱或螺柱,以使连接器本体彼此相对移动或彼此移动远离。然而,对于许多电连接器,第一连接器本体和第二连接器本体的手动连接是实用且足够的。通过手将连接器本体按在一起在成组的电连接器之间成功地形成电连接。即使在相对拥挤的应用环境中,将第一连接器本体压抵第二连接器本体也是直接的。但是使手动连结的连接器本体分开可能会更加困难。随着时间的流逝,由于环境影响或腐蚀,使成组的电连接器脱离所需的力可能增加。因此,需要一种简化的杆型电连接器本体,其中,当使电连接器断开连接时,杆用于仅推动(促使)连接器本体分开。此外,许多电气设备包括多个类似的电连接器组件,这些电连接器组件沿着在机柜内部的DIN导轨或类似物而彼此紧密间隔。由于如此紧密的间距导致触及(进入)受限,通常难以手动分离连接器本体来维护或更换。在拥挤或密集应用环境中使用的电连接器组件可能具有在前连接器本体上的手柄,以便手动分离连接器本体。但是,初始分离本体所需的力可能很高,使得即使使用手柄也难以分离。因此,还需要一种有助于分离紧密间距的连接器组件的简化的杆型电连接器组件。
技术实现思路
公开了一种即使在触及(进入)受限的情况下也有助于分离连接器组件的简化的杆型电连接器组件。公开的电连接器组件包括用于与第二电连接器本体形成电连接的第一电连接器本体,即使在相似的电连接器之间呈并排紧密地夹着时,这也有助于第一电连接器本体与第二电连接器本体连接器组件的分离。第一电连接器本体包括壳体、一组阳型或阴型电连接器以及杆。该壳体具有相对的前端和后端以及相对的顶侧和底侧,该壳体还具有均设置在壳体的顶侧处的顶壁和开口。开口邻近壳体的前端,并且一对侧壁从顶壁的相应侧部朝向壳体的底侧延伸。顶壁和一对侧壁限定了壳体的内部容积。成组的电连接器安装在壳体的内部容积中。杆包括轴向相对的端部,在一端处具有杆手柄,而在另一端处具有一对间隔开的大体上平面的板,每个杆板具有外周表面。该杆被可旋转地安装在壳体中,该杆可围绕枢转轴线在杆的角度间隔开的缩回位置和伸出位置之间旋转,杆板沿着枢转轴线的方向间隔开。当杆处于缩回位置中时,杆手柄位于壳体中、邻近壳体的前端并且可以从壳体的开口触及,杆板邻近壳体的后端并且从壳体的相应侧壁紧密间隔,并且成组的连接器设置在杆板之间并且可以从壳体的底侧触及。当杆从缩回位置移动到伸出位置时,杆板起初离开壳体的顶侧移动并且朝向壳体的底侧移动,而杆手柄起初朝向壳体的顶侧移动并且离开壳体的底侧运动。当杆从缩回位置移动到伸出位置时,手柄的至少一部分穿过壳体开口并移动到壳体的外部,并且杆板的外周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已经从顶壁移动离开。当第一连接器本体与第二连接器本体接合并且形成电连接时,杆从缩回位置到伸出位置的旋转引起杆板接合第二连接器本体并推动(促使)连接器本体彼此分开。随着杆的旋转的第一连接器本体和第二连接器本体之间的分离是与第二连接器壳体接合的杆的外表面的凸轮轮廓的函数。在一个实施例中,当杆到达伸出位置时成组的电连接器仅部分地脱离,使得连接器之间的摩擦(力)阻止第一连接器本体从第二连接器本体脱落(掉落)。然后,用户可以沿着杆轴线握住并拉动杆手柄,以完成成组的电连接器的机械分离。所公开的杆可释放的第一连接器本体具有许多优点。因为该杆不是用来将连接器本体拉近在一起,所以简化了结构,并且即使与邻近的连接器本体紧密间隔也可以使用第一连接器本体。即使在如在机箱内的拥挤的应用环境中或沿DIN导轨紧密间隔的情况下,也可以将第一连接器本体设计为替换或改装杆不可释放的现有的第一连接器本体。随着说明的进行,本公开的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显而易见,特别是当结合示出一个或多个说明性实施例的附图时。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电连接器组件的侧视图,该电连接器组件处于完全接合状态。图2类似于图1,但是其中电连接器组件处于电断开状态但是部分地机械地断开的状态。图3是图1中所示的电连接器组件的第一电连接器本体的俯视-正视立体图,该本体杆处于关闭位置中。图4是类似于图3中的视图的立体图,但是其中本体杆处于打开位置中。图5和图6是图3所示的第一电连接器本体的仰视立体图。图7至图10分别是图3所示的本体的杆的立体图、正视图、俯视图和端视图。图11是图3所示的连接器本体的上本体壳体的立体图。图12是图3所示的连接器本体的下本体壳体的立体图。图13是图1所示的处于电连接状态中的电连接器组件的垂直截面图。图14是图2所示的处于电断开状态中的电连接器组件的垂直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和图2示出了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组件10,电连接器组件10包括第一电连接器本体12和第二电连接器本体14。在图1中,第一连接器本体12和第二连接器本体14示出为彼此接合以在分别由第一连接器本体和第二连接器本体12、14承载的相应成组的电连接器16、18(以虚线示意性示出)之间形成电连接。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成组的电连接器16是具有电端子的端子块,而成组的电连接器18是构造成接纳在端子块中的对应的销。应当理解,所示的成组的电连接器是非限制性的,并且可以在连接器本体中承载其它兼容的阳型和阴型成组的连接器(术语“阳型”和“阴型”指的是旨在彼此相互接合以用于形成电连接的兼容的成组电连接器)。在应用中,第二电连接器本体14被安装在机柜中,彼此紧密间隔并且与机柜的各侧紧密间隔。第二连接器本体14可以手动地附接到相应的第一连接器本体12。第一连接器本体12包括释放杆20,尽管进入(触及)受到限制,该释放杆20用于分离连接器本体12、14以及断开成组的电连接器16、18之间的电连接。图1示出了当结合在一起以在成组的电连接器16、18之间形成电连接时的连接器本体12、14。成组的电连接器16、18是完全地机械和电气地接合的。杆20处于其“关闭”或缩回位置中,并且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与第二电连接器本体形成电连接的杆可释放的第一电连接器本体,所述第一电连接器本体包括:/n壳体、成组的阳型或阴型电连接器以及杆;/n所述壳体具有相对的前端和后端以及相对的顶侧和底侧,所述壳体包括均设置在所述壳体的顶侧处的顶壁和开口,所述开口邻近所述壳体的前端,成对的侧壁从所述顶壁的相应侧朝向所述壳体的底侧延伸,所述顶壁和所述成对的侧壁限定所述壳体的内部容积,所述成组的电连接器安装在所述壳体的内部容积中;/n所述杆沿着杆轴线延伸,并且包括轴向相对的端部,所述杆包括在一端处的杆手柄和在另一端处的成对的间隔开的、大体上平面的板,每个杆板包括外周表面;/n所述杆被可旋转地安装在所述壳体中,所述杆能围绕枢转轴线在所述杆的角度上间隔开的缩回位置和伸出位置之间旋转,所述杆板沿着所述枢转轴线的方向间隔开;/n当所述杆处于缩回位置中时,所述杆手柄位于所述壳体中、邻近所述壳体的前端并且能从所述壳体的开口触及,而且所述杆板邻近所述壳体的后端并且与所述壳体的相应的侧壁紧密间隔;/n当所述杆从所述缩回位置移动到所述伸出位置时,所述杆板起初离开所述壳体的顶侧移动并且朝向所述壳体的底侧移动,并且所述杆手柄起初朝向所述壳体的顶侧移动并且离开所述壳体的底侧移动;并且/n当所述杆从所述缩回位置移动到所述伸出位置时,所述杆手柄的至少一部分穿过所述壳体的开口并移动到所述壳体的外部,并且所述杆板的外周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已离开所述顶壁移动。/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915 US 15/705,3971.一种用于与第二电连接器本体形成电连接的杆可释放的第一电连接器本体,所述第一电连接器本体包括:
壳体、成组的阳型或阴型电连接器以及杆;
所述壳体具有相对的前端和后端以及相对的顶侧和底侧,所述壳体包括均设置在所述壳体的顶侧处的顶壁和开口,所述开口邻近所述壳体的前端,成对的侧壁从所述顶壁的相应侧朝向所述壳体的底侧延伸,所述顶壁和所述成对的侧壁限定所述壳体的内部容积,所述成组的电连接器安装在所述壳体的内部容积中;
所述杆沿着杆轴线延伸,并且包括轴向相对的端部,所述杆包括在一端处的杆手柄和在另一端处的成对的间隔开的、大体上平面的板,每个杆板包括外周表面;
所述杆被可旋转地安装在所述壳体中,所述杆能围绕枢转轴线在所述杆的角度上间隔开的缩回位置和伸出位置之间旋转,所述杆板沿着所述枢转轴线的方向间隔开;
当所述杆处于缩回位置中时,所述杆手柄位于所述壳体中、邻近所述壳体的前端并且能从所述壳体的开口触及,而且所述杆板邻近所述壳体的后端并且与所述壳体的相应的侧壁紧密间隔;
当所述杆从所述缩回位置移动到所述伸出位置时,所述杆板起初离开所述壳体的顶侧移动并且朝向所述壳体的底侧移动,并且所述杆手柄起初朝向所述壳体的顶侧移动并且离开所述壳体的底侧移动;并且
当所述杆从所述缩回位置移动到所述伸出位置时,所述杆手柄的至少一部分穿过所述壳体的开口并移动到所述壳体的外部,并且所述杆板的外周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已离开所述顶壁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第一电连接器本体,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杆处于所述伸出位置中时,所述杆板的所述外周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向外延伸超过所述壳体的底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第一电连接器本体,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杆从所述缩回位置移动到所述伸出位置时,所述杆抵靠所述顶壁以限定所述杆的所述伸出位置并阻止所述杆进一步旋转远离所述缩回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第一电连接器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设置成与所述壳体的底侧邻近的底板,所述底板包括接纳所述杆板的成对的狭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第一电连接器本体,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连接器壳体,所述电连接器壳体承载所述成组的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壳体向外延伸超过所述壳体的底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第一电连接器本体,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杆从所述伸出位置移动到所述缩回位置时,所述杆板中的一个或两个接合所述顶壁以限定所述杆的缩回位置并阻止所述杆进一步旋转远离所述延伸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第一电连接器本体,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杆处于所述缩回位置中时,所述杆板形成朝向所述壳体的后端敞开的U形构件的一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第一电连接器本体,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杆处于所述缩回位置中时,每个侧壁具有邻近所述杆手柄的切口。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第一电连接器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杆在所述缩回位置和所述伸出位置之间旋转大约90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第一电连接器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成对的耳轴轴承,并且所述杆包括被接纳在所述耳轴轴承中并支承在所述耳轴轴承上的成对的耳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第一电连接器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杆的耳轴和所述耳轴轴承的尺寸设计成协配地限定有助于将耳所述轴保持在所述耳轴轴承中的过盈配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T·L·巴伯S·A·福尔克纳D·M·A·希梅尔S·A·韦勒
申请(专利权)人:菲尼克斯电气开发及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美国;US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