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海洋浮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于回收大型浮标的锚系结构,包括浮标、上罩盖、下罩盖、旋转套体、锚和浮球,浮标底部中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锚链,锚的上端与第二锚链相固定连接,浮球下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挂绳,上罩盖外部顶侧中端固定安装有主挂环,下罩盖外部底侧中端固定安装有另一组主挂环,下罩盖内部底侧中端固定安装有另一组旋转插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便于回收大型浮标的锚系结构,通过旋转插件和旋转套体相互配合使用的结构,令第一锚链带动上罩盖和上端的一组旋转插件在上端的旋转槽种随之转动,避免第一锚链因为过度卷曲而自身发生缠绕甚至断裂,使得锚系的整体结构更加稳定耐用。
An anchor structure for easy recovery of large buo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回收大型浮标的锚系结构
本技术涉及海洋浮标
,具体涉及一种便于回收大型浮标的锚系结构。
技术介绍
海上大型浮标投放后一般需要每一段定期时间进行标体回收保养。大型海洋浮标的海上回收和拖放作业是一项集风险性,规模性于一体的船舶海上作业过程,需要一系列严密的技术准备。在这些海洋大型浮标体中,常常搭载着大量的贵重仪器、设备,以进行水质、水文和气象等的监测,为了避免大型浮标被海风吹动、海浪推动,使得浮标体漂流到过远的水域,所以大型浮标在投放时,需要配合锚链对浮标体的投放范围进行有效的锚定。因此在对大型浮标进行回收时,在对浮标体随船体进行拖曳回航之前,需要对浮标配套的锚链进行打捞回收,才能对浮标体实现拖曳。现今使用的对大浮标长锚链回收的方法为:作业人员站立在浮标上将钢丝绳绕浮标外舷一圈,打一大活扣套上浮标,并将活扣丢入水中;往水中松出适当长度钢丝绳,约10米左右;操纵船舶缓速前进,松开浮标固定缆绳,浮标向往船尾向后飘移,活扣顺着锚链往下滑。待浮标移至距甲板作业导链口5米左右时把船停住,同时固定浮标。这时浮标与回收钢丝绳形成一个夹角,便于活扣能在水下约10米度处套锚系锚链;启动绞盘机回收钢丝绳让活扣将其浮标锚系链套牢,然后继续回收钢丝绳把锚系链双链同时绞到作业甲板。直至将原浮标链与锚系链连接卸扣绞到甲板为止。把连接卸扣两端锚链固定在甲板上,气割把连接卸扣割断,使浮标链与锚系链分开。而上述该种采用钢丝绳活扣套对锚链进行吊取打捞回收的方式,由于浮标锚链位于海洋水面下,而在海面以上和船只上,不容易确定水面以下锚链的具体位置,且由于锚链在海底放置过久,使得锚链表面容易覆盖上海洋寄生物或缠绕上漂浮垃圾,令活结系套的绳索难以在锚链表面收紧,造成此种传统活扣套式的打捞方式,实际的操作过程费时费力,因此亟需研发一种便于回收大型浮标的锚系结构,通过对传统大浮标的锚系结构进行改进,从而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便于回收大型浮标的锚系结构,以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如下问题:1、在对海洋大型浮标进行回收时,在海面以上和船只上,不容易确定水面以下锚链的具体位置,从而实现对锚链的快速定位回收。2、采用活结系套的收拉方式,回收操作的过程繁琐耗时。3、由于锚链在海底放置过久,使得锚链表面容易覆盖上海洋寄生物或缠绕上漂浮垃圾,令活结系套的绳索难以在锚链表面收紧,从而将锚链快速向上拉起回收。为解决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便于回收大型浮标的锚系结构,包括浮标、上罩盖、下罩盖、旋转套体、锚和浮球,所述浮标底部中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锚链,所述锚的上端与第二锚链相固定连接,所述浮球下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挂绳,所述上罩盖外部顶侧中端固定安装有主挂环,所述下罩盖外部底侧中端固定安装有另一组所述主挂环,所述上罩盖内部顶侧中端固定安装有旋转插件,所述下罩盖内部底侧中端固定安装有另一组所述旋转插件,两组所述旋转套体上下两端的中部对称开设有旋转槽,两组所述旋转套体中部贯穿设置有插槽,两组所述旋转插件末端与所述旋转槽相活动连接,两组所述旋转套体中贯穿设置的所述插槽中插接有定位插栓,所述定位插栓右侧末端与限位块的左侧相固定安装,所述定位插栓左端上插接有插孔块,所述限位块右侧上固定安装有侧挂环,所述侧挂环与所述连接挂绳的下端相固定连接。优选的,四组所述定位插栓靠近左侧的末端上均设置有螺纹,且各组所述螺纹上螺纹连接有限位螺帽。优选的,两组所述旋转套体和两组所述旋转插件均为不锈钢材料通过铸造制成。优选的,所述第一锚链的设置长度为潮差的1.5倍,所述连接挂绳的设置长度为所述第一锚链长度的2~3倍。优选的,所述第二锚链的设置长度为所述第一锚链长度的5~8倍。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通过旋转插件和旋转套体相互配合使用的结构,令第一锚链带动上罩盖和上端的一组旋转插件在上端的旋转槽种随之转动,避免第一锚链因为过度卷曲而自身发生缠绕甚至断裂,使得锚系的整体结构更加稳定耐用。2、相比传统采用活扣套对锚链收紧拉取的方式,通过采用该种结构,在回收锚系时只需直接拉取浮球其下端的连接挂绳,即可快速稳定的拽起第二锚链以及整个浮标的锚系结构,不需对锚链的位置进行确认。3、在锚链连接部件中设置有上罩盖和下罩盖,避免锚系结构长久置于海洋中,锚链连接部件表面被覆盖上海洋寄生物或其它垃圾,导致旋转插件不能在旋转槽中自由转动。4、且本技术中锚链连接部件的旋转套体为可拆卸式结构,方便在对锚系整体回收打捞后,通过对旋转套体结构进行拆解,来清理旋转槽中可能存在的杂质堆积物,方便对锚链连接部件进行有效的清理维护,使得此连接结构体能有效的反复进行使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中锚链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中锚链连接部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中旋转套体的拆解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中定位插栓在限位块上的设置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中旋转插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浮标、2-上罩盖、3-下罩盖、4-旋转套体、401-旋转槽、402-插槽、5-锚、6-浮球、7-第一锚链、8-第二锚链、9-连接挂绳、10-主挂环、11-旋转插件、12-定位插栓、121-螺纹、13-限位块、14-插孔块、15-侧挂环、16-限位螺帽。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一种便于回收大型浮标的锚系结构,包括浮标1、上罩盖2、下罩盖3、旋转套体4、锚5和浮球6,浮标1底部中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锚链7,锚5的上端与第二锚链8相固定连接,浮球6下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挂绳9,上罩盖2外部顶侧中端固定安装有主挂环10,下罩盖3外部底侧中端固定安装有另一组主挂环10,上罩盖2内部顶侧中端固定安装有旋转插件11,下罩盖3内部底侧中端固定安装有另一组旋转插件11,两组旋转套体4上下两端的中部对称开设有旋转槽401,两组旋转套体4中部贯穿设置有插槽402,两组旋转插件11末端与旋转槽401相活动连接,两组旋转套体4中贯穿设置的插槽402中插接有定位插栓12,定位插栓12右侧末端与限位块13的左侧相固定安装,定位插栓12左端上插接有插孔块14,限位块13右侧上固定安装有侧挂环15,侧挂环15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于回收大型浮标的锚系结构,包括浮标(1)、上罩盖(2)、下罩盖(3)、旋转套体(4)、锚(5)和浮球(6),其特征在于:所述浮标(1)底部中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锚链(7),所述锚(5)的上端与第二锚链(8)相固定连接,所述浮球(6)下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挂绳(9),所述上罩盖(2)外部顶侧中端固定安装有主挂环(10),所述下罩盖(3)外部底侧中端固定安装有另一组所述主挂环(10),所述上罩盖(2)内部顶侧中端固定安装有旋转插件(11),所述下罩盖(3)内部底侧中端固定安装有另一组所述旋转插件(11),两组所述旋转套体(4)上下两端的中部对称开设有旋转槽(401),两组所述旋转套体(4)中部贯穿设置有插槽(402),两组所述旋转插件(11)末端与所述旋转槽(401)相活动连接,两组所述旋转套体(4)中贯穿设置的所述插槽(402)中插接有定位插栓(12),所述定位插栓(12)右侧末端与限位块(13)的左侧相固定安装,所述定位插栓(12)左端上插接有插孔块(14),所述限位块(13)右侧上固定安装有侧挂环(15),所述侧挂环(15)与所述连接挂绳(9)的下端相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回收大型浮标的锚系结构,包括浮标(1)、上罩盖(2)、下罩盖(3)、旋转套体(4)、锚(5)和浮球(6),其特征在于:所述浮标(1)底部中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锚链(7),所述锚(5)的上端与第二锚链(8)相固定连接,所述浮球(6)下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挂绳(9),所述上罩盖(2)外部顶侧中端固定安装有主挂环(10),所述下罩盖(3)外部底侧中端固定安装有另一组所述主挂环(10),所述上罩盖(2)内部顶侧中端固定安装有旋转插件(11),所述下罩盖(3)内部底侧中端固定安装有另一组所述旋转插件(11),两组所述旋转套体(4)上下两端的中部对称开设有旋转槽(401),两组所述旋转套体(4)中部贯穿设置有插槽(402),两组所述旋转插件(11)末端与所述旋转槽(401)相活动连接,两组所述旋转套体(4)中贯穿设置的所述插槽(402)中插接有定位插栓(12),所述定位插栓(12)右侧末端与限位块(13)的左侧相固定安装,所述定位插栓(12)左端上插接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兴力,孙怀宇,林勇,林娜,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华方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