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承载侧网络系统、移固共存融合系统及其部署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130108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3 06: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承载侧网络系统、移固共存融合系统及其部署方法,所述承载侧网络系统包括:用于实现对移动通信和固定通信的统一承载的移固承载IP城域网、以及下沉至所述城域网的汇聚层的移动通信核心网用户面设备,所述移动通信核心网用户面设备与所述移固承载IP城域网形成通信连接。

A carrier side network system, a moving solid co existing fusion system and its deployment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承载侧网络系统、移固共存融合系统及其部署方法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涉及但不限于固移融合网络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承载侧网络系统、移固共存融合系统及其部署方法。
技术介绍
国际标准组织下一代移动网络(NextGenerationMobileNetwork,NGMN)在5G白皮书,明确了对固移融合网络的需求:为实现消费者端到端业务的无缝体验,5G系统应支持固移融合,同时,对于不同的接入类型的运营商用户,可通过统一的用户数据库及信息系统,完成独立的认证和计费,不限固定网络或移动网络。目前,固定通信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是两个的独立专用网络,短期内,实现固定通信网络与移动通信网络的完全融合,在网络部署上是不现实的,因此,在过渡阶段,可以考虑通过城域网的融合来实现移动固定通信网络的共存融合演进;目前,主流移动通信网络采用长期演进(LongTermEvolution,LTE)技术,LTE移动通信城域网络包括了城域IP网、城域传送网及综合接入网,承载层级为7-10级,存在承载层级复杂,业务调度路径绕行,业务转发过程时延增大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承载侧网络系统、移固共存融合系统及其部署方法,能够解决移动通信业务承载层级过多,流量绕行及网络延时时间长等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承载侧网络系统,所述承载侧网络系统包括:用于实现对移动通信和固定通信的统一承载的移固承载IP城域网、以及下沉至所述城域网的汇聚层的移动通信核心网用户面设备,所述移动通信核心网用户面设备与所述移固承载IP城域网形成通信连接。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移固共存融合系统,所述移固共存融合系统包括上述记载的承载侧网络系统、接入侧网络系统、多业务网关设备(MSG)和位于核心网侧的移动通信核心网控制面设备;其中,所述MSG包括下沉至所述城域网的汇聚层的固定通信核心网用户面设备和位于核心网侧的固定通信核心网控制面设备,所述移动通信核心网用户面设备连接所述固定通信核心网用户面设备。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承载侧网络系统的部署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将移动通信核心网用户面设备下沉至移固承载IP城域网的汇聚层,所述移固承载IP城域网用于实现对移动通信和固定通信的统一承载;构建承载侧网络系统,所述承载侧网络系统包括:所述移固承载IP城域网、所述移动通信核心网用户面设备,所述移动通信核心网用户面设备与所述移固承载IP城域网形成通信连接。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移固共存融合系统的部署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将移动通信核心网用户面设备和固定通信核心网用户面设备下沉至移固承载IP城域网的汇聚层,所述移固承载IP城域网用于实现对移动通信和固定通信的统一承载;构建移固共存融合系统,所述移固共存融合系统包括承载侧网络系统、接入侧网络系统、多业务网关设备(MSG)和位于核心网侧的移动通信核心网控制面设备;所述承载侧网络系统包括:所述移固承载IP城域网、所述移动通信核心网用户面设备,所述移动通信核心网用户面设备与所述移固承载IP城域网形成通信连接;所述MSG包括所述固定通信核心网用户面设备和位于核心网侧的固定通信核心网控制面设备,所述移动通信核心网用户面设备连接所述固定通信核心网用户面设备。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承载侧网络系统、移固共存融合系统及其部署方法,承载侧网络系统包括用于实现对移动通信和固定通信的统一承载的移固承载IP城域网、以及下沉至所述城域网的汇聚层的移动通信核心网用户面设备,所述移动通信核心网用户面设备与所述移固承载IP城域网形成通信连接。如此,通过将移动通信核心网用户面设备下沉至移固承载IP城域网的汇聚层,可以解决移动通信业务承载层级过多,流量绕行及网络延时时间长等问题,具体地说,一方面可以减少移动通信网络的承载层级,实现承载网络的扁平化,降低网络时延;另一方面移动城域网通过与固定通信城域网络融合到同一个城域承载网,降低网络建设成本,提升网络运维效率等。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共存模型的参考架构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移固共存融合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MSG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移固共存融合系统的网络架构体系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移固共存融合系统的网络改造流程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移固共存融合系统中实现移动控制业务及数据业务的承载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移固共存融合系统中实现宽带用户上网业务的承载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移固共存融合系统中实现家庭宽带IPTV业务的承载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承载侧网络系统的部署方法的流程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移固共存融合系统的部署方法的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相关技术中,国际标准组织宽带论坛(BroadbandForum,BBF)和第三代合作项目(the3rdGenerationPartnershipProject,3GPP),在固移融合(FixedMobileConvergence,FMC)领域进行了标准化合作工作,目前标准工作正在开展过程中,其中,固定通信网络相关的功能主要在BBF展开,移动通信网络的需求功能则在3GPP展开,此标准工作的目的是实现固定通信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在网络结构及业务层面的深度融合,融合的宗旨是将不同类型的接入网统一接入到同一张5G核心网。BBF标准组织对固移融合的标准规范,给出了三条演进路线:1.整合模型(Integrationmodel),接入网通过引入W-5GAN(Wireline-5GAccessNetwork)设备,实现与5GC(5GCore)的融合演进,此为融合演进的终极目标。2.互通模型(Inter-workingmodel),通过在固定通信网络继续沿用宽带网络网关(BroadbandNetworkGateway,BNG)设备,加入互通设备(5GFixedMobileInter-workingFunction,5G-FMIF)设备,来实现与5GC的融合演进。此为融合演进的过渡阶段。3.共存模型(Co-existencemodel)。此种融合特点是:固定通信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走统一的传输城域网,但对于接入和核心还沿用原网络部署,以此减少对城域网的部署和维护。此为融合演进的前期部署推荐。这里,整合模型和互通模型的网络融合部署,对固定通信网络和5G核心网络的互通设备作了较大改动;整合模型采用互通设备5G-AGF接入到5G核心网,互通模型采用互通设备5G-FMIF接入到到5G核心网,实现用户的注册、认证等。互通设备在通信控制面需要支持3GPP定义的N1、N2、N3等接口技术。对于共存模型,由于接入网和核心网还是沿用传统设备,只是传输承载网的融合,对现网设备改动较小,因此,可作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承载侧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侧网络系统包括:用于实现对移动通信和固定通信的统一承载的移固承载IP城域网、以及下沉至所述城域网的汇聚层的移动通信核心网用户面设备,所述移动通信核心网用户面设备与所述移固承载IP城域网形成通信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承载侧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侧网络系统包括:用于实现对移动通信和固定通信的统一承载的移固承载IP城域网、以及下沉至所述城域网的汇聚层的移动通信核心网用户面设备,所述移动通信核心网用户面设备与所述移固承载IP城域网形成通信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载侧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侧网络系统还包括:下沉至所述城域网的汇聚层的固定通信核心网用户面设备,所述移动通信核心网用户面设备连接所述固定通信核心网用户面设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承载侧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侧网络系统还包括交换机SW设备;所述移动通信核心网用户面设备通过所述SW设备连接所述固定通信核心网用户面设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承载侧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SW设备用于支持对所述移动通信核心网用户面设备的S1-U业务及SGi业务的透传。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承载侧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通信核心网用户面设备侧挂有下沉至固定通信网络汇聚层的内容分发网络CDN。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承载侧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侧网络系统还包括:第一备份网络,所述第一备份网络和用户面通信网络用于采用主备模式进行工作,所述用户面通信网络包括所述移动通信核心网用户面设备和所述固定通信核心网用户面设备中的至少一个。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载侧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通信核心网用户面设备包括公用数据网网关PGW和服务网关SGW的用户面设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承载侧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通信核心网用户面设备通过所述SGW的S1-U接口连接所述移固承载IP城域网的汇聚网络。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承载侧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侧网络系统还包括:下沉至汇聚层的固定通信核心网用户面设备;所述移动通信核心网用户面设备通过所述PGW的SGi接口连接所述固定通信核心网用户面设备。


10.一种移固共存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固共存融合系统包括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载侧网络系统、接入侧网络系统、多业务网关设备MSG和位于核心网侧的移动通信核心网控制面设备;其中,所述MSG包括下沉至所述城域网的汇聚层的固定通信核心网用户面设备和位于核心网侧的固定通信核心网控制面设备,所述移动通信核心网用户面设备连接所述固定通信核心网用户面设备。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移固共存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侧网络系统还包括交换机SW设备;所述移动通信核心网用户面设备通过所述SW设备连接所述固定通信核心网用户面设备。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移固共存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SW设备用于支持对所述移动通信核心网用户面设备的S1-U业务及SGi业务的透传。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移固共存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通信核心网用户面设备侧挂有下沉至固定通信网络汇聚层的内容分发网络CDN。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移固共存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备份网络,所述第一备份网络和用户面通信网络用于采用主备模式进行工作,所述用户面通信网络包括所述移动通信核心网用户面设备和所述固定通信核心网用户面设备中的至少一个。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移固共存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固共存融合系统还包括:位于核心网侧的移动通信核心网控制面设备。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移固共存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备份网络,所述第二备份网络和控制面通信网络用于采用主备模式进行工作,所述控制面通信网络包括所述移动通信核心网控制面设备和所述固定通信核心网控制面设备中的至少一个。


17.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移固共存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通信核心网用户面设备包括公用数据网网关PGW和服务网关SGW。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移固共存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通信核心网用户面设备通过所述SGW的S1-U接口连接所述移固承载IP城域网的汇聚网络。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移固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雪雁朱海东
申请(专利权)人: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