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试制侧围模具柔性支撑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22707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3 03: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试制侧围模具柔性支撑机构,包括:上模、浮动芯、气顶杆、下模、侧整块、铸造导柱、导套、导柱;所述下模一侧的侧整块相对下模横向侧整运动,侧整块与上模之间设有导滑间隙,所述上模下方设有浮动芯,所述浮动芯位于下模上,且浮动芯侧面与下模接触的面为导滑面,气顶杆穿过下模与浮动芯相接触,在浮动芯上开有孔A,在下模上设有铸造导柱,所述铸造导柱穿过孔A进行导向,在上模上开有孔B,在铸造导柱中开有孔b,所述孔B与孔b中设有导柱,在铸造导柱顶部设有导套,导柱穿过导套的中心孔,且所述导套的中心孔与导柱的中心孔同心。该机构提高了产品的成形性,方便了工人的操作,加快了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试制侧围模具柔性支撑机构
本技术属于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白车身柔性工装领域,具体说是一种试制侧围模具柔性支撑机构。
技术介绍
汽车的车身作为白车身的主要部分,对于整个车体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其作为汽车的主体,四门两盖、翼子板、其他梁结构、地板等都有着相关的配合关系,侧围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整车的装配,其次,作为车身侧围,起到了保护驾驶员受到伤害的主要作用,好的车身侧围在受力方面有着更好的强度与韧性,再有车身的形状作用针对空气动力学,会影响车速和平衡等多方面,而且,侧围的外观也是购买者的一大参考因素。因此侧围的生产质量为重中之重,其品质直接关系到车体的安全和性能,以及未来的销售。传统侧围试制模具使用的是上下模具以及侧整块,来进行侧整。这种模具的设计使用有一个缺陷,就是,侧围上方侧整部位的门框部分,由于需要,其夹角多为小于九十度的角,要想在整形后取件,就需要在上侧门框范围内,进行避让,由于这种避让造成在侧整时,产品外表面的受力不均匀,对产品的品质有影响,外表面不够光顺,甚至有时候会出现压痕。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整形后产品在取出过程中,由于避让动作导致产品变形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试制侧围模具柔性支撑机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试制侧围模具柔性支撑机构,包括:上模、浮动芯、气顶杆、下模、侧整块、铸造导柱、导套、导柱;所述下模一侧的侧整块相对下模横向侧整运动,侧整块与上模之间设有导滑间隙,所述上模下方设有浮动芯,所述浮动芯位于下模上,且浮动芯侧面与下模接触的面为导滑面,气顶杆穿过下模与浮动芯相接触,在浮动芯上开有孔A,在下模上设有铸造导柱,所述铸造导柱穿过孔A进行导向,在上模上开有孔B,在铸造导柱中开有孔b,所述孔B与孔b中设有导柱,在铸造导柱顶部设有导套,导柱穿过导套的中心孔,且所述导套的中心孔与导柱的中心孔同心。进一步的,还包括保管限位块,所述保管限位块位于浮动芯与下模之间。进一步的,在浮动芯两侧设有铸造吊耳。进一步的,在浮动芯的下表面制作有支撑受力座,该支撑受力座与顶杆相接触。进一步的,所述气顶杆底部固定在机床上。更进一步的,在浮动芯两侧开有孔A,在下模两侧设有铸造导柱,铸造导柱穿过对应的孔A进行导向。更进一步的,在上模两侧开有孔B,两个铸造导柱中均开有孔b,对应的孔B与孔b中设有导柱。更进一步的,待整形产品位于浮动芯与下模上。本技术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能够取得如下的技术效果:采用该机构整形时产品的符形面积增大,使得成型效果更好,在取出产品时,避免了由于避让强行取出导致的产品变形问题。其提高了产品的成形性,保证产品的质量,方便工人的操作,加快了工作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浮动芯与下模的俯视图;图2为一种试制侧围模具柔性支撑机构侧视图;图3为一种试制侧围模具柔性支撑机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4为浮动芯与下模的侧视图。图中序号说明:1.上模,2.浮动芯,3.保管限位块,4.气顶杆,5.下模,6.导滑面,7.侧整块,8.铸造吊耳,9.铸造导柱,10.导套,11.导柱。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以此为例对本申请做进一步的描述说明。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试制侧围模具柔性支撑机构,包括:上模、浮动芯、气顶杆、下模、侧整块、铸造导柱、导套、导柱;所述下模一侧的侧整块相对下模横向侧整运动,侧整块与上模之间设有导滑间隙,所述上模下方设有浮动芯,所述浮动芯位于下模上,且浮动芯侧面与下模接触的面为导滑面,气顶杆穿过下模与浮动芯相接触,在浮动芯上开有孔A,在下模上设有铸造导柱,所述铸造导柱穿过孔A进行导向,在上模上开有孔B,在铸造导柱中开有孔b,所述孔B与孔b中设有导柱,在铸造导柱顶部设有导套,导柱穿过导套的中心孔,且所述导套的中心孔与导柱的中心孔同心。在不进行整形工作时,保管限位块位于浮动芯与下模之间,保证模具放置时的平稳支撑。本申请通过铸造导柱来限定浮动芯的运动方向,并在下模和浮动芯之间使用导滑面来辅助浮动芯的运动,从而使得浮动芯的运动方向满足要求,保证了浮动芯的功能。在浮动芯的下表面制作支撑受力座,配合机床气顶杆的使用。用气顶杆作为驱动,顶住支撑受力座,从而使浮动芯能够沿着铸造导柱的方向进行运动。整个柔性支撑机构作用在于当侧围模具进行侧整时,通过浮动芯由下向上运动,移动到产品下表面,从而和下模一起支撑住产品,加大下模对于产品的符形,使整形的效果更好。当整形完成后,浮动芯向下回落,脱离产品,工作人员取出产品。整个机构的运动以柔性的方式支撑了产品,相较于以往的直接在下模上做避让,本申请使整形产品的符形面积增大,成型效果更好,在取出产品时,避免了由于避让动作强行取出导致的产品变形问题。本申请安装在压机上给侧围提供一种柔性支撑,压机压合上下模面以及侧整块的侧方位实现侧围模具的成型。具体是通过气顶杆驱动浮动芯,把放置在下模座面上的浮动芯顶起,通过铸造导柱和导滑面限定浮动芯的移动方向,上模向下运动,通过导柱和形面限定方向,使成形更加准确,压住产品,然后侧整块侧向移动,完成侧整。上模回退,浮动芯下落,取出整形完成的产品。保管时通过起吊铸造吊耳,把浮动芯抬起,放入保管限位块,支撑浮动芯,再将模具整体进行保管。本技术通过这种柔性支撑机构,保证了产品的生产质量,同时减少人工调试工作,杜绝由于人工操作造成的问题,由于操作简单,减轻员工负担,生产效率提升,且降低了成本。实现了精益生产,使得产品在装配时精度更高,配合更好。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创造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创造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创造披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创造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创造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试制侧围模具柔性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浮动芯、气顶杆、下模、侧整块、铸造导柱、导套、导柱;所述下模一侧的侧整块相对下模横向侧整运动,侧整块与上模之间设有导滑间隙,所述上模下方设有浮动芯,所述浮动芯位于下模上,且浮动芯侧面与下模接触的面为导滑面,气顶杆穿过下模与浮动芯相接触,在浮动芯上开有孔A,在下模上设有铸造导柱,所述铸造导柱穿过孔A进行导向,在上模上开有孔B,在铸造导柱中开有孔b,所述孔B与孔b中设有导柱,在铸造导柱顶部设有导套,导柱穿过导套的中心孔,且所述导套的中心孔与导柱的中心孔同心。/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试制侧围模具柔性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浮动芯、气顶杆、下模、侧整块、铸造导柱、导套、导柱;所述下模一侧的侧整块相对下模横向侧整运动,侧整块与上模之间设有导滑间隙,所述上模下方设有浮动芯,所述浮动芯位于下模上,且浮动芯侧面与下模接触的面为导滑面,气顶杆穿过下模与浮动芯相接触,在浮动芯上开有孔A,在下模上设有铸造导柱,所述铸造导柱穿过孔A进行导向,在上模上开有孔B,在铸造导柱中开有孔b,所述孔B与孔b中设有导柱,在铸造导柱顶部设有导套,导柱穿过导套的中心孔,且所述导套的中心孔与导柱的中心孔同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试制侧围模具柔性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保管限位块,所述保管限位块位于浮动芯与下模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试制侧围模具柔性支撑机构,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隋良超辛久喜朱春东李延桢杜金磊
申请(专利权)人:中源汽车零部件大连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