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瓶充电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01330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9 13: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瓶充电电路,包括开关K、变压器T1、整流桥D10、电源芯片IC、第一三极管T1、第二三极管T2、第三三极管T3,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电瓶U1,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可调电阻R11,继电器J,电源指示灯LED。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瓶充电电路,能对电瓶自动充电,充电性能稳定,安全可靠。

A battery charging circu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瓶充电电路
本技术涉及充电电路,具体涉及一种电瓶充电电路。
技术介绍
目前,市面上出现的6V电瓶供电的照明灯,随机配的充电器过于简单,长时间工作发热严重、易烧毁。充电时还容易造成电瓶过充,引起电解液过早干涸而缩短电瓶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电瓶充电电路,包括开关K、变压器T1、整流桥D10、电源芯片IC、第一三极管T1、第二三极管T2、第三三极管T3,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电瓶U1,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可调电阻R11,继电器J,电源指示灯LED;变压器T1的输入端通过开关K连接220V交流电源,变压器T1的输出端连接整流桥D10的输入端;第六电阻R6与电源指示灯LED串联后,跨接于整流桥D10的输出端正负极之间;第一电容C1跨接于整流桥D10的输出端正负极之间;第一电容C1的正极连接电源芯片IC的第三管脚,电源芯片IC的第一管脚分别连接第一电阻R1和可调电阻R11;第一电容C1的负极分别连接可调电阻R11、第二电容C2的负极、电瓶U1的负极、第二三极管T2的发射极、第三三极管T3的发射极;电源芯片IC的第二管脚分别连接第一电阻R1、第二电容C2的正极、第一三极管T1的基极;第三电阻R3一端连接第一三极管T1的发射极,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第四电阻R4、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电瓶U1的正极;第二电阻R2跨接于第一三极管T1的集电极和第二三极管T2的基极之间;第二二极管D2与继电器J并联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第三三极管T3的集电极,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分别连接继电器J、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整流桥D10的输出端正极。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容C1为470微法,16伏的电解电容;第二电容C2为10微法,16伏的电解电容。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T1为PNP型三极管,第二三极管T2、第三三极管T3均为NPN型三极管。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均为2千欧电阻,第五电阻R5为22千欧电阻。更进一步地,所述可调电阻R11最大阻值为47千欧。本技术的优点:本技术的电瓶充电电路,能对电瓶自动充电,充电性能稳定,安全可靠。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技术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电瓶充电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参考图1,如图1所示,一种电瓶充电电路,包括开关K、变压器T1、整流桥D10、电源芯片IC、第一三极管T1、第二三极管T2、第三三极管T3,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电瓶U1,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可调电阻R11,继电器J,电源指示灯LED;变压器T1的输入端通过开关K连接220V交流电源,变压器T1的输出端连接整流桥D10的输入端;第六电阻R6与电源指示灯LED串联后,跨接于整流桥D10的输出端正负极之间;第一电容C1跨接于整流桥D10的输出端正负极之间;第一电容C1的正极连接电源芯片IC的第三管脚,电源芯片IC的第一管脚分别连接第一电阻R1和可调电阻R11;第一电容C1的负极分别连接可调电阻R11、第二电容C2的负极、电瓶U1的负极、第二三极管T2的发射极、第三三极管T3的发射极;电源芯片IC的第二管脚分别连接第一电阻R1、第二电容C2的正极、第一三极管T1的基极;第三电阻R3一端连接第一三极管T1的发射极,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第四电阻R4、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电瓶U1的正极;第二电阻R2跨接于第一三极管T1的集电极和第二三极管T2的基极之间;第二二极管D2与继电器J并联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第三三极管T3的集电极,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分别连接继电器J、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整流桥D10的输出端正极。所述第一电容C1为470微法,16伏的电解电容;第二电容C2为10微法,16伏的电解电容。所述第一三极管T1为PNP型三极管,第二三极管T2、第三三极管T3均为NPN型三极管。所述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均为2千欧电阻,第五电阻R5为22千欧电阻。所述可调电阻R11最大阻值为47千欧。所述电瓶为6V电瓶。电源芯片IC为LM371T。本技术的电瓶充电电路的工作原理:电源芯片IC为T1基极提供基准电压,继电器J实现开关K自锁和自动断电。当接上电瓶后,按动开关K1,电源指示灯LED点亮,同时继电器J得电吸合,开关K被其触点J-0自锁,充电开始,此时由于电瓶欠电,第一三极管T1发射极电压低于(7.5V+0.65V),第一三极管T1截止,第二三极管T2也截止,它们对第三三极管T3无影响。当电瓶电压充至7.5V时,第一三极管T1发射极电压为7.5V+0.65V,第一三极管T1饱和导通,第二三极管T2也导通,第三三极管T3基极电压下降而截止,继电器J失电释放,J-0断开,充电停止。电源指示灯LED熄灭。通过调节可调电阻R11还可对不同电压的电池充电。电路中的第一二极管D1是隔离二极管,可防止电瓶反向放电。元件选择:第四电阻R4为充电限流电阻,可在5~10Ω间选取。本技术的电瓶充电电路,能对电瓶自动充电,充电性能稳定,安全可靠。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瓶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开关K、变压器T1、整流桥D10、电源芯片IC、第一三极管T1、第二三极管T2、第三三极管T3,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电瓶U1,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可调电阻R11,继电器J,电源指示灯LED;/n变压器T1的输入端通过开关K连接220V交流电源,变压器T1的输出端连接整流桥D10的输入端;第六电阻R6与电源指示灯LED串联后,跨接于整流桥D10的输出端正负极之间;第一电容C1跨接于整流桥D10的输出端正负极之间;第一电容C1的正极连接电源芯片IC的第三管脚,电源芯片IC的第一管脚分别连接第一电阻R1和可调电阻R11;第一电容C1的负极分别连接可调电阻R11、第二电容C2的负极、电瓶U1的负极、第二三极管T2的发射极、第三三极管T3的发射极;电源芯片IC的第二管脚分别连接第一电阻R1、第二电容C2的正极、第一三极管T1的基极;第三电阻R3一端连接第一三极管T1的发射极,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第四电阻R4、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电瓶U1的正极;第二电阻R2跨接于第一三极管T1的集电极和第二三极管T2的基极之间;第二二极管D2与继电器J并联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第三三极管T3的集电极,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分别连接继电器J、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整流桥D10的输出端正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瓶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开关K、变压器T1、整流桥D10、电源芯片IC、第一三极管T1、第二三极管T2、第三三极管T3,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电瓶U1,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可调电阻R11,继电器J,电源指示灯LED;
变压器T1的输入端通过开关K连接220V交流电源,变压器T1的输出端连接整流桥D10的输入端;第六电阻R6与电源指示灯LED串联后,跨接于整流桥D10的输出端正负极之间;第一电容C1跨接于整流桥D10的输出端正负极之间;第一电容C1的正极连接电源芯片IC的第三管脚,电源芯片IC的第一管脚分别连接第一电阻R1和可调电阻R11;第一电容C1的负极分别连接可调电阻R11、第二电容C2的负极、电瓶U1的负极、第二三极管T2的发射极、第三三极管T3的发射极;电源芯片IC的第二管脚分别连接第一电阻R1、第二电容C2的正极、第一三极管T1的基极;第三电阻R3一端连接第一三极管T1的发射极,第三电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包宏艳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