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季节混合储热冷热联供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093730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9 09: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跨季节混合储热冷热联供系统,包括集热单元、储热单元、制冷单元、储冷单元、释热单元和释冷单元,其特征在于:储热单元的第三换热盘管(4c)置于相变储热器(7a)里,相变储热器(7a)埋于地面(14)以下,第一地埋管(12a)布置在相变储热器(7a)四周;制冷单元的第四换热盘管(4d)置于热化学反应器(8)内,冷凝器(9)冷侧入口接第一地埋管(12a);储冷单元的第五换热盘管(4e)置于相变储冷器(7b)里,相变储冷器(7b)埋于地面(14)以下,第二地埋管(12b)布置在相变储冷器(7b)四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储能方式灵活多变、储能密度大、冷热联供、系统效率高,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约占地面积,降低建筑物能耗,扩大跨季节储热的地域适用范围。

Cross season hybrid heat storage, cooling and heating combined supply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跨季节混合储热冷热联供系统
本技术涉及储热
,尤其涉及一种跨季节混合储热冷热联供系统。
技术介绍
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建筑能源消费总量为8.57亿吨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20%,而建筑能耗的一半以上来自采暖、通风、空调及相关系统,这部分能源消费结构仍以化石能源为主,加重了我国的大气污染程度。在我国能源供求形势日趋紧张,环境保护持续高压态势的背景下,暖通空调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刻不容缓。在建筑行业,可再生能源尤其是太阳能、地热能等已被广泛应用。然而,我国暖通空调供需存在显著的季节性特点,夏季太阳能和余热资源丰富,但往往不能被有效利用,冬季则相反,太阳能和余热资源匮乏,难以满足人们对热能的大量需求。跨季节储热技术可以将太阳能、工业余热等热量由夏季或过渡季向冬季转移,克服了短期储热不稳定的缺点,扩大了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深度与广度,提高了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目前,跨季节储热系统主要有显热型储热系统、相变材料潜热储热系统和热化学储热系统,显热储热安全无污染、换热系数高、成本低、设备维修容易,但储热密度低、不能保持恒温、储热体积大、热损耗大,其中最有前途的为地埋管储热;潜热型的相变材料储热的储热密度较大、相变过程温度恒定、储热体积较小、热损耗较小,但换热系数较低、有腐蚀设备风险、成本较高、稳定性较差;热化学储热系统紧凑、储热密度最高,但成本高、系统复杂、传热传质能力差、设备维修难。另外,传统跨季节储热主要是储存夏季的热量,满足冬季取暖需要,而忽略了夏季的制冷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点而提供了一种储能方式灵活多变、储能密度大、冷热联供、系统效率高,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约占地面积,降低建筑物能耗,扩大跨季节储热的地域适用范围的跨季节混合储热冷热联供系统。本技术的跨季节混合储热冷热联供系统,包括集热单元、储热单元、制冷单元、储冷单元、释热单元和释冷单元,其中:集热单元包括集热器、第一换热盘管、缓冲罐、第一阀门、第一泵,集热器、第一换热盘管、缓冲罐、第一阀门、第一泵和集热器通过管道顺序连接完成循环,第一换热盘管置于缓冲罐里;储热单元包括第二换热盘管、第二阀门、第二泵、第一三通阀、第三换热盘管、相变储热器、第十六阀门、第二三通阀、第六阀门、第三阀门、第一地埋管、第七阀门、第五阀门。第二换热盘管置于缓冲罐里,第二换热盘管、第二阀门、第二泵、第一三通阀、第三换热盘管、第十六阀门、第二三通阀和第二换热盘管通过管道顺序连接完成循环,第三换热盘管置于相变储热器里。第一三通阀的另一接口通过管道依次连接第六阀门、第三阀门、第一地埋管、第七阀门、第五阀门,然后连接到第二三通阀的另一接口;制冷单元包括第十七阀门、第七泵、第十八阀门、第六泵、第三三通阀、第四换热盘管、第四三通阀、热化学反应器、第九阀门、冷凝器、储液罐、蒸发器、第十阀门、第三泵、第八阀门。第十八阀门和第六泵串联为一线,第十七阀门和第七泵串联为一线,两线并联,一端置于第一三通阀和第六阀门之间,另一端接第三三通阀,然后接第四换热盘管一侧,第四换热盘管另一侧接第四三通阀,再接到第五阀门和第七阀门之间的管道上。第四换热盘管置于热化学反应器内。冷凝器冷侧出口通过管道依次接第三泵和第八阀门,然后接到第六阀门和第三阀门之间的管道上,冷凝器冷侧入口接第一地埋管。热化学反应器顶端出口管道分为两支,一支通过第九阀门接冷凝器热侧入口,冷凝器热侧出口接储液罐,储液罐出口接蒸发器冷侧入口,蒸发器冷侧出口经第十阀门接热化学反应器顶端出口管道的另一支;储冷单元包括相变储冷器、第五换热盘管、第十一阀门、第八泵,蒸发器热侧出口通过管道接第五换热盘管,然后依次接第十一阀门和第八泵后进入蒸发器热侧入口完成循环,第五换热盘管置于相变储冷器里;释热单元包括用户、第四阀门、第十五阀门、第五泵,第三三通阀通过管道接第十五阀门、第五泵,然后接用户采暖进口,用户采暖出口接第四三通阀。第四阀门一端接在第二三通阀和第五阀门之间的管道上,另一端接在第三阀门和第六阀门之间的管道上;释冷单元包括第六换热盘管、第十二阀门、第四泵、第十三阀门、第二地埋管、第十四阀门,第六换热盘管一侧依次接第十二阀门、第四泵进入用户供冷进口,用户供冷出口分两支,一支经第十四阀门回到第六换热盘管另一侧,另一支绕过第十四阀门,经第十三阀门进入第二地埋管,然后进入第六换热盘管形成旁路。第六换热盘管置于相变储冷器内;所述相变储热器埋于地面以下,第一地埋管布置于相变储热器四周;所述相变储冷器埋于地面以下,第二地埋管布置于相变储冷器四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有益效果,从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的第一地埋管,可以吸收相变储热器的散热损失,形成热屏障,也可以吸收来自冷凝器制冷时的冷凝热。相变储热器可以减少保温层厚度,甚至不采取保温措施。第一地埋管和所述相变储热器形成地下复合储热系统,两种储热方式互为补充、互为协调。第二地埋管,用以吸收相变储冷器的散冷损失,形成冷屏障。相变储冷器可以减少保温层厚度,甚至不采取保温措施。释热单元在供暖期间,当太阳能不足时,可根据需要由相变储热器或第一地埋管单独供热,也可由第一地埋管串联相变储热器供热。释冷单元在供冷期间,可根据需要由相变储冷器单独供冷,也可由第二地埋管串联相变储冷器供冷,串联时,第二地埋管起到一个预冷的作用。制冷单元在工作中,蒸发过程和冷凝过程交替进行,工质流动的动力源来自压力差,可降低对泵的要求。热化学反应器,在太阳能不足,又有制冷需求时,可利用来自储热单元的热量。可通过阀门调节储热所需热量和制冷所需热量分配,也可协调分配第一地埋管和相变储热器之间负荷、第二地埋管和相变储冷器之间负荷,还可以协调配置系统的集热、储热、制冷、储冷、释热和释冷运行模式。本技术将相变储热/冷、热化学储热和地埋管显热储热方式相结合,组成多种储能方式相耦合的冷热联供复合储能系统,各储能方式互为补充、互为协调,具有储能方式灵活多变、储能密度大、冷热联供、系统效率高等优点,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约占地面积,降低建筑物能耗,扩大跨季节储热的地域适用范围,可用以收集太阳能热、工业余热、废热等,应用前景良好。本技术制冷过程所产生的废热予以回收利用,系统效率高,整个系统冷热联供,冬季供暖,夏季供冷,可降低建筑物总能耗,非常适宜既有供暖需求,又有制冷需求的地区。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1、集热器;2a、第一泵;2b、第二泵;2c、第三泵;2d、第四泵;2e、第五泵;2f、第六泵;2g、第七泵;2h、第八泵;3a、第一阀门;3b、第二阀门;3c、第三阀门;3d、第四阀门;3e、第五阀门;3f、第六阀门;3g、第七阀门;3h、第八阀门;3i、第九阀门;3j、第十阀门;3k、第十一阀门;3l、第十二阀门;3m、第十三阀门;3n、第十四阀门;3o、第十五阀门;3p、第十六阀门;3q、第十七阀门;3r第十八阀门;4a、第一换热盘管;4b、第二换热盘管;4c、第三换热盘管;4d、第四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跨季节混合储热冷热联供系统,包括集热单元、储热单元、制冷单元、储冷单元、释热单元和释冷单元,其特征在于:集热单元包括集热器(1)、第一换热盘管(4a)、缓冲罐(5)、第一阀门(3a)、第一泵(2a),集热器(1)、第一换热盘管(4a)、缓冲罐(5)、第一阀门(3a)、第一泵(2a)和集热器(1)通过管道顺序连接完成循环,第一换热盘管(4a)置于缓冲罐(5)里;/n储热单元包括第二换热盘管(4b)、第二阀门(3b)、第二泵(2b)、第一三通阀(6a)、第三换热盘管(4c)、相变储热器(7a)、第十六阀门(3p)、第二三通阀(6b)、第六阀门(3f)、第三阀门(3c)、第一地埋管(12a)、第七阀门(3g)、第五阀门(3e),第二换热盘管(4b)置于缓冲罐(5)里,第二换热盘管(4b)、第二阀门(3b)、第二泵(2b)、第一三通阀(6a)、第三换热盘管(4c)、第十六阀门(3p)、第二三通阀(6b)和第二换热盘管(4b)通过管道顺序连接完成循环,第三换热盘管(4c)置于相变储热器(7a)里;第一三通阀(6a)的另一接口通过管道依次连接第六阀门(3f)、第三阀门(3c)、第一地埋管(12a)、第七阀门(3g)、第五阀门(3e),然后连接到第二三通阀(6b)的另一接口;/n制冷单元包括第十七阀门(3q)、第七泵(2g)、第十八阀门(3r)、第六泵(2f)、第三三通阀(6c)、第四换热盘管(4d)、第四三通阀(6d)、热化学反应器(8)、第九阀门(3i)、冷凝器(9)、储液罐(11)、蒸发器(10)、第十阀门(3j)、第三泵(2c)、第八阀门(3h),第十八阀门(3r)和第六泵(2f)串联为一线,第十七阀门(3q)和第七泵(2g)串联为一线,两线并联,一端置于第一三通阀(6a)和第六阀门(3f)之间,另一端接第三三通阀(6c),然后接第四换热盘管(4d)一侧,第四换热盘管(4d)另一侧接第四三通阀(6d),再接到第五阀门(3e)和第七阀门(3g)之间的管道上;第四换热盘管(4d)置于热化学反应器(8)内;冷凝器(9)冷侧出口通过管道依次接第三泵(2c)和第八阀门(3h),然后接到第六阀门(3f)和第三阀门(3c)之间的管道上,冷凝器(9)冷侧入口接第一地埋管(12a);热化学反应器(8)顶端出口管道分为两支,一支通过第九阀门(3i)接冷凝器(9)热侧入口,冷凝器(9)热侧出口接储液罐(11)入口,储液罐(11)出口接蒸发器(10)冷侧入口,蒸发器(10)冷侧出口经第十阀门(3j)接热化学反应器(8)顶端出口管道的另一支;/n储冷单元包括相变储冷器(7b)、第五换热盘管(4e)、第十一阀门(3k)、第八泵(2h),蒸发器(10)热侧出口通过管道接第五换热盘管(4e),然后依次接第十一阀门(3k)和第八泵(2h)后进入蒸发器(10)热侧入口完成循环,第五换热盘管(4e)置于相变储冷器(7b)里;/n释热单元包括用户(13)、第四阀门(3d)、第十五阀门(3o)、第五泵(2e),第三三通阀(6c)通过管道接第十五阀门(3o)、第五泵(2e),然后接用户(13)采暖进口,用户(13)采暖出口接第四三通阀(6d);第四阀门(3d)一端接在第二三通阀(6b)和第五阀门(3e)之间的管道上,另一端接在第三阀门(3c)和第六阀门(3f)之间的管道上;/n释冷单元包括第六换热盘管(4f)、第十二阀门(3l)、第四泵(2d)、第十三阀门(3m)、第二地埋管(12b)、第十四阀门(3n),第六换热盘管(4f)一侧依次接第十二阀门(3l)、第四泵(2d)进入用户(13)供冷进口,用户(13)供冷出口分两支,一支经第十四阀门(3n)回到第六换热盘管(4f)另一侧,另一支绕过第十四阀门(3n),经第十三阀门(3m)进入第二地埋管(12b),然后进入第六换热盘管(4f)形成旁路;第六换热盘管(4f)置于相变储冷器(7b)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跨季节混合储热冷热联供系统,包括集热单元、储热单元、制冷单元、储冷单元、释热单元和释冷单元,其特征在于:集热单元包括集热器(1)、第一换热盘管(4a)、缓冲罐(5)、第一阀门(3a)、第一泵(2a),集热器(1)、第一换热盘管(4a)、缓冲罐(5)、第一阀门(3a)、第一泵(2a)和集热器(1)通过管道顺序连接完成循环,第一换热盘管(4a)置于缓冲罐(5)里;
储热单元包括第二换热盘管(4b)、第二阀门(3b)、第二泵(2b)、第一三通阀(6a)、第三换热盘管(4c)、相变储热器(7a)、第十六阀门(3p)、第二三通阀(6b)、第六阀门(3f)、第三阀门(3c)、第一地埋管(12a)、第七阀门(3g)、第五阀门(3e),第二换热盘管(4b)置于缓冲罐(5)里,第二换热盘管(4b)、第二阀门(3b)、第二泵(2b)、第一三通阀(6a)、第三换热盘管(4c)、第十六阀门(3p)、第二三通阀(6b)和第二换热盘管(4b)通过管道顺序连接完成循环,第三换热盘管(4c)置于相变储热器(7a)里;第一三通阀(6a)的另一接口通过管道依次连接第六阀门(3f)、第三阀门(3c)、第一地埋管(12a)、第七阀门(3g)、第五阀门(3e),然后连接到第二三通阀(6b)的另一接口;
制冷单元包括第十七阀门(3q)、第七泵(2g)、第十八阀门(3r)、第六泵(2f)、第三三通阀(6c)、第四换热盘管(4d)、第四三通阀(6d)、热化学反应器(8)、第九阀门(3i)、冷凝器(9)、储液罐(11)、蒸发器(10)、第十阀门(3j)、第三泵(2c)、第八阀门(3h),第十八阀门(3r)和第六泵(2f)串联为一线,第十七阀门(3q)和第七泵(2g)串联为一线,两线并联,一端置于第一三通阀(6a)和第六阀门(3f)之间,另一端接第三三通阀(6c),然后接第四换热盘管(4d)一侧,第四换热盘管(4d)另一侧接第四三通阀(6d),再接到第五阀门(3e)和第七阀门(3g)之间的管道上;第四换热盘管(4d)置于热化学反应器(8)内;冷凝器(9)冷侧出口通过管道依次接第三泵(2c)和第八阀门(3h),然后接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学志徐德厚徐玉杰汪翔陈海生
申请(专利权)人:国家能源大规模物理储能技术毕节研发中心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