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侧进水阀的配重进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090161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9 07: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侧进水阀的配重进水结构,包括进水阀本体、套管、调节杆以及浮筒,所述进水阀本体的侧部开设有进水口,进水口上设有用于控制进水口启闭的止水组件,所述调节杆的上端与止水组件连接,调节杆的下端与浮筒连接,所述套管安装在进水阀本体上,所述浮筒套设在套管上,浮筒上设有配重腔,所述套管上设有用于向配重腔内补水的补水孔,所述套管上还设有用于保证水由补水孔平稳输出的缓冲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套管上设置蓄水腔,并且补水孔与蓄水腔底部连通,从而保证水流优先通过补水孔流出,进水阀本体的斜挡板和套管的斜导向板形成导向孔,确保高压时,水流不会四处乱溅,低压时,水流沿斜导向板流入浮筒配重腔内。

A water inlet structure of side water inlet valve with counterweigh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侧进水阀的配重进水结构
本技术涉及进水阀
,具体涉及一种侧进水阀的配重进水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水箱进水阀由组装在上盖中的止水胶垫和针阀实现,止水胶垫位于进水管的进水口上,使用中,当水箱水位下降后,浮桶随之下降,带动杠杆顺时针转动,将上盖上的小孔打开,泄去上盖和止水胶垫之间容腔中的水压,止水胶垫被进水管中的水压向上顶,使进水管的进水口开启,水经过进水口流向进水本体,再经进水本体的出水口流向水箱,实现水箱进水;当水箱水位上升后,浮桶随之上升,带动杠杆逆时针转动,将上盖上的小孔堵住,经针阀进入上盖和止水胶垫之间容腔中的水无处排放,使上盖和止水胶垫之间容腔内水压升高,止水胶垫被容腔内水压向下压,封住进水管的进水口,停止向水箱进水。而在进水阀上通常还会将进水管的进水分出一部分水流给配重浮筒补水,但传统的进水阀补水结构无法保证稳定补水,低压时可能无水补给,或水没流到配重腔内,导致不能及时止水,高压时水流冲击力大,水流四处乱溅。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以上不足之处,提供了一种可稳定向配重腔内补水,有效保证及时止水的侧进水阀的配重进水结构。本技术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方案是:一种侧进水阀的配重进水结构,包括进水阀本体、套管、调节杆以及浮筒,所述进水阀本体的侧部开设有进水口,进水口上设有用于控制进水口启闭的止水组件,所述调节杆的上端与止水组件连接,调节杆的下端与浮筒连接,所述套管安装于进水阀本体的下端,所述浮筒套设在套管上,浮筒上设有配重腔,所述套管上设有用于向配重腔内补水的补水孔,所述套管与进水阀本体之间还设有用于保证水由补水孔平稳输出的缓冲结构。进一步地,为了保证低压时仍有足够的水流通过补水孔往配重腔内补水,高压时,水流沿导向孔向下流动到配重腔内,不会到处乱溅;所述缓冲结构包括设于套管顶端的蓄水腔和设于套管与进水阀本体之间的导向孔,所述补水孔与蓄水腔的底部连通,所述导向孔由补水孔倾斜向下延伸设置。进一步地,当水由补水孔流出时,为了引导水流向下流动到配重腔内,限制水流的流向,从而保证不会到处乱溅;所述导向孔由斜挡板和斜导向板合围组成,所述斜导向板设于补水孔下侧由套管倾斜向下延伸设置,所述斜挡板设于补水孔上侧由进水阀本体倾斜向下延伸设置,且所述斜导向板的长度大于斜挡板的长度。进一步地,为了控制进水阀的进水,引导水流在进水阀内的流向;所述进水阀本体内设有进水管路、出水口以及连接进水口至出水口的出水管路,所述进水管路经进水口与出水管路连通,所述出水口上设有用于封堵出水口的浮子,进水阀本体上设有位于浮子上方的盖子,进水阀本体与盖子形成出水腔,所述进水阀本体内还设有用于连通出水腔至补水孔的补水管路。进一步地,为了实现进水阀的自动进水,即水箱内水位下降时,浮筒下降带动调节杆下降,驱动抬杆转动,使泄压垫离开泄压孔,从而使止水胶垫在水压作用下打开进水口,自动向水箱内进水,同时水流经补水管路流向蓄水腔,经补水孔向配重腔补水,进水完成后,浮筒上升,泄压垫重新封堵在泄压口上,从而控制止水胶垫重新封堵在进水口上,完成止水;所述止水组件包括止水座、止水胶垫、止水盖以及抬杆,所述止水座设于进水口上,所述止水胶垫设于止水座上用于封堵进水口,所述止水盖设于进水阀本体上,所述止水盖上设有泄压孔,所述抬杆转动安装在进水阀本体上,抬杆的一端与调节杆连接,抬杆的另一端设有用于封堵泄压孔的泄压垫。较之现有技术而言,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通过在套管上设置蓄水腔,并且补水孔与蓄水腔底部连通,从而保证水流优先通过补水孔流出,进水阀本体的斜挡板和套管的斜导向板形成导向孔,引导水流以一定角度流入浮筒配重腔内,且斜导向板的长度比斜挡板的长度长,确保高压时,水流沿导向孔流动不会四处乱溅,低压时,水流沿斜导向板流入浮筒配重腔内;而配重腔小部分水会通过泄水孔流出,在整个进水过程中,配重腔一直处于满水状态,当进水停止时,配重腔的水会通过泄水孔全部流走,确保进水阀能够完全止水,并且止水组件安装在进水阀本体的侧部,可大大缩短进水阀竖直方向的长度,从而减小进水阀的体积,方便在水箱内安装。附图说明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爆炸图;图2为本技术的半剖示意图一;图3为本技术的半剖示意图二。图中:1-盖子;2-浮子;3-进水阀本体;301-出水口;302-出水孔;303-进水管路;304-出水管路;305-斜挡板;4-止水座;401-进水口;5-止水胶垫;6-止水盖;601-泄压孔;7-抬杆;701-泄压垫;8-调节杆;9-套管;901-蓄水腔;902-补水孔;903-斜导向板;904-导向孔;10-浮筒;1001-泄水孔;1002-配重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
技术实现思路
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侧进水阀的配重进水结构,包括进水阀本体3、套管9、调节杆8以及浮筒10,所述进水阀本体3的侧部开设有进水口,进水口上设有用于控制进水口启闭的止水组件,所述调节杆8的上端与止水组件连接,调节杆8的下端与浮筒10连接,所述套管9安装于进水阀本体3的下端,所述浮筒10套设在套管9上,浮筒10上设有配重腔1002以及用于排放配重腔1002的水的泄水孔1001,所述套管9上设有用于向配重腔1002内补水的补水孔902,所述套管9与进水阀本体3之间还设有用于保证水由补水孔902平稳输出的缓冲结构。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低压时仍有足够的水流通过补水孔902往配重腔1002内补水,高压时,水流沿导向孔904向下流动到配重腔1002内,不会到处乱溅;所述缓冲结构包括设于套管9顶端的蓄水腔901和设于套管9与进水阀本体3之间的导向孔904,所述补水孔902与蓄水腔901的底部连通,所述导向孔904由补水孔902倾斜向下延伸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当水由补水孔902流出时,为了引导水流向下流动到配重腔1002内,限制水流的流向,从而保证不会到处乱溅;所述套管9的顶端与进水阀本体3连接,所述导向孔904由斜挡板305和斜导向板903合围组成,所述斜导向板903设于补水孔902下侧由套管9倾斜向下延伸设置,所述斜挡板305设于补水孔902上侧由进水阀本体3倾斜向下延伸设置,且所述斜导向板903的长度大于斜挡板305的长度。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控制进水阀的进水,引导水流在进水阀内的流向;所述进水阀本体3内设有进水管路303、出水口301以及连接进水口至出水口301的出水管路304,所述进水管路303经进水口与出水管路304连通,所述出水口301上设有用于封堵出水口301的浮子,进水阀本体3上设有位于浮子上方的盖子1,进水阀本体3与盖子1形成有出水腔,所述进水阀本体3上设有用于连通出水腔至蓄水腔901的出水孔302,所述进水阀本体3内还设有用于连通出水腔至补水孔902的补水管路。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实现进水阀的自动进水,即水箱内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侧进水阀的配重进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水阀本体、套管、调节杆以及浮筒,所述进水阀本体的侧部开设有进水口,进水口上设有用于控制进水口启闭的止水组件,所述调节杆的上端与止水组件连接,调节杆的下端与浮筒连接,所述套管安装于进水阀本体的下端,所述浮筒套设在套管上,浮筒上设有配重腔,所述套管上设有用于向配重腔内补水的补水孔,所述套管与进水阀本体之间还设有用于保证水由补水孔平稳输出的缓冲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侧进水阀的配重进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水阀本体、套管、调节杆以及浮筒,所述进水阀本体的侧部开设有进水口,进水口上设有用于控制进水口启闭的止水组件,所述调节杆的上端与止水组件连接,调节杆的下端与浮筒连接,所述套管安装于进水阀本体的下端,所述浮筒套设在套管上,浮筒上设有配重腔,所述套管上设有用于向配重腔内补水的补水孔,所述套管与进水阀本体之间还设有用于保证水由补水孔平稳输出的缓冲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进水阀的配重进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结构包括设于套管顶端的蓄水腔和设于套管与进水阀本体之间的导向孔,所述补水孔与蓄水腔的底部连通,所述导向孔由补水孔倾斜向下延伸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进水阀的配重进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孔由斜挡板和斜导向板合围组成,所述斜导向板设于补水孔下侧由套管倾斜向下延伸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智旭吴克麟陈良
申请(专利权)人:泉州科发卫浴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