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浇带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08601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9 06: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后浇带结构,包括先浇筑部和设置于所述先浇筑部一侧的后浇筑部;所述后浇筑部具有贴合于所述先浇筑部一侧的第一施工缝和贴合于所述先浇筑部上端面的第二施工缝。上述后浇带结构中的后浇筑部与先浇筑部的侧面和上端面贴合,从而形成第一施工缝和第二施工缝;第一施工缝和第二施工缝相比于原有后浇带结构中的缝隙而言不仅长度增长,且延伸方向曲折变化,能够增加积水在渗漏时的流动路径的长度以及流动难度,起到良好的防水、抗渗作用。

A post cast strip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后浇带结构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后浇带结构。
技术介绍
后浇带是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自身收缩不均或沉降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而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的临时施工缝。随着技术的高速发展,目前对建筑完成后的防水及抗渗性能的要求愈加严格,而采用现有后浇带技术施工不能保证混凝土成型后良好的防水及抗渗性能,经常出现质量问题,进而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修补。如图1所示的一种现有后浇带结构,该后浇带结构中后浇筑部2设置于第一先浇筑部11和第二先浇筑部12之间,但第一先浇筑部11(或第二先浇筑部12)和后浇筑部2贴合的缝隙之间仅设置有止水钢板5,无法保障先浇筑部1与后浇筑部2贴合的缝隙处的防水和抗渗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后浇带结构,可以提高后浇带缝隙处的防水和抗渗性能,保证施工质量。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后浇带结构,包括先浇筑部和设置于所述先浇筑部一侧的后浇筑部;所述后浇筑部具有贴合于所述先浇筑部一侧的第一施工缝和贴合于所述先浇筑部上端面的第二施工缝。优选地,还包括水平设置于所述先浇筑部与所述后浇筑部之间的止水钢板;所述止水钢板以所述第一施工缝为对称轴对称布置。优选地,所述后浇筑部的上端面与所述第二施工缝之间的距离为100mm。优选地,所述先浇筑部贴合所述第一施工缝的侧面具有经凿毛处理以增大表面粗糙度的第一连接层;所述先浇筑部贴合所述第二施工缝的上端面具有经凿毛处理以增大表面粗糙度的第二连接层。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层的宽度不小于300mm。优选地,所述先浇筑部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先浇筑部和第二先浇筑部;所述后浇筑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先浇筑部与所述第二先浇筑部之间。优选地,所述第一先浇筑部和所述第二先浇筑部的高度相同。相对于上述
技术介绍
,本技术所提供的后浇带结构包括先浇筑部和后浇筑部,顾名思义,先浇筑部先于后浇筑部进行混凝土浇筑,本技术所提供的后浇筑部具有与先浇筑部贴合的第一施工缝和第二施工缝,其中,第一施工缝贴合于先浇筑部一侧,第二施工缝贴合于先浇筑部的上端面,这样一来,先浇筑部和后浇筑部不仅能够通过第一施工缝和第二施工缝防止钢筋混凝土结构因自身收缩不均或者沉降不均而产生的裂缝,而且相较于现有后浇带的施工缝而言,第一施工缝和第二施工缝的总体长度长且弯曲,积水很难从第一施工缝进入,更加难以沿第一施工缝进入第二施工缝,使得整个后浇带结构尽可能消除任一施工缝对防水性能的影响。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后浇带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后浇带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先浇筑部、11-第一先浇筑部、12-第二先浇筑部、2-后浇筑部、3-第一施工缝、4-第二施工缝、5-止水钢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为了使本
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请参考图1和图2,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后浇带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后浇带结构的结构示意图。本技术提供一种后浇带结构,包括先浇筑部1和设置于先浇筑部1一侧的后浇筑部2;后浇筑部2具有贴合于先浇筑部1一侧的第一施工缝3和贴合于先浇筑部1上端面的第二施工缝4。先浇筑部1和后浇筑部2通常由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且先浇筑部1先于后浇筑部2浇筑于场地之中,后浇筑部2浇筑于先浇筑部1一侧时,后浇筑部2形成贴合于先浇筑部1一侧的第一施工缝3和贴合于先浇筑部1上端面的第二施工缝4。显而易见,第一施工缝3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施工缝4的延伸方向不同,积水若沿先浇筑部1与后浇筑部2的缝隙渗漏时,需先沿第一施工缝3流动再沿第二施工缝4流动,这无疑延长了积水通过缝隙的路径长度,而且积水从第一施工缝3流动至第二施工缝4需改变水流方向,难度较大,换句话说,因第一施工缝3和第二施工缝4的延伸方向不同,积水难以沿二者流动。综上,第一施工缝3和第二施工缝4能够阻隔积水自先浇筑部1和后浇筑部2之间流动,进而提供整个后浇带结构的防水和抗渗性能。当然,后浇筑部2因浇筑于先浇筑部1之后而形成的接触面不局限于第一施工缝3和第二施工缝4,根据先浇筑部1和后浇筑部2的形状不同,后浇筑部2还可具有第三施工缝、第四施工缝等等。本技术的核心在于使得后浇筑部2与先浇筑部1的接触面延长且曲折变化,进而利用延长且曲折变化的接触面对流经后浇带结构的积水起到良好的阻隔作用,避免积水从后浇筑部2与先浇筑部1的接触面之间渗漏而破坏建筑。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所提供的后浇带结构还包括水平设置于先浇筑部1与后浇筑部2之间的止水钢板5,止水钢板5以第一施工缝3为对称轴对称设置,也就是说,止水钢板5的一半位于先浇筑部1内部,止水钢板5的另一半位于后浇筑部2内部,当积水沿第一施工缝3流动时,止水钢板5能够将积水阻隔于止水钢板5的上端面,避免积水向下继续流动。止水钢板5可设置于先浇筑部1的中部、以增大止水钢板5与先浇筑部1的连接强度和稳定性,也即止水钢板5距离先浇筑部1的上端面的距离与止水钢板5距离先浇筑部1的下端面的距离相等。止水钢板5相对于先浇筑部1的位置也不局限于前述实施例中的位置,具体可根据先浇筑部1的厚度以及止水钢板5的尺寸而定。为了确保第二施工缝4的强度,后浇筑部2覆盖于先浇筑部1的上端面的厚度不宜过小,以避免第二施工缝4的强度不足而无法起到防裂作用;前述厚度也不宜过大,以避免增加施工成本、延长施工周期。作为优选,后浇筑部2的上端面与第二施工缝4之间的距离可设置为100mm,也即后浇筑部2覆盖于先浇筑部1的上端面的厚度为100mm。当积水自后浇筑部2的上端面流动时,形成第二施工缝4的部分后浇筑部2遮挡于第一施工缝3的起始端,使得积水无法自然流淌至第一施工缝3内,只能沿后浇筑部2向两侧流动;而沿后浇筑部2向两侧流动的积水的方向与其进入第二施工缝4的方向相反,这样一来,只有极少量的积水会沿第二施工缝4进入。当积水自先浇筑部1的上端面流动时,积水虽能够沿第二施工缝4向先浇筑部1与后浇筑部2之间的缝隙处也即向第一施工缝3内流动,但由于第二施工缝4增加了积水的路径长度,且第二施工缝4与第一施工缝3的方向不同,达到第一施工缝3的起始端的积水的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后浇带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先浇筑部(1)和设置于所述先浇筑部(1)一侧的后浇筑部(2);所述后浇筑部(2)具有贴合于所述先浇筑部(1)一侧的第一施工缝(3)和贴合于所述先浇筑部(1)上端面的第二施工缝(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浇带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先浇筑部(1)和设置于所述先浇筑部(1)一侧的后浇筑部(2);所述后浇筑部(2)具有贴合于所述先浇筑部(1)一侧的第一施工缝(3)和贴合于所述先浇筑部(1)上端面的第二施工缝(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浇带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水平设置于所述先浇筑部(1)与所述后浇筑部(2)之间的止水钢板(5);所述止水钢板(5)以所述第一施工缝(3)为对称轴对称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浇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浇筑部(2)的上端面与所述第二施工缝(4)之间的距离为100m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浇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先浇筑部(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强宋宁高均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八局第四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