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绷缝机双线起拱线迹的针板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084295 阅读:8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9 05: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缝纫机附件。目的是提供了一种能够快速压双线时使面料中间起拱的针板组件,以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技术方案是:一种绷缝机双线起拱线迹的针板组件,包括通过螺钉固定在绷缝机台板上以与绷缝机机针相配合的针板以及固定在绷缝机压杆上以与绷缝机台板上的送布齿条相配合的压脚;其特征在于:所述针板上制作有一个往后伸展且悬垂在针孔中央的悬臂状挡杆,所述挡杆的宽度小于绷缝机压脚的面线档杆)的宽度,以使缝纫底线形成绷缝线迹的宽度小于面线形成的两根平缝线迹的距离,从而形成两根面线线迹的中央部位起拱的效果。

A kind of needle plate assembly for double line arched stitching of the tension sewing machi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绷缝机双线起拱线迹的针板组件
本技术涉及一种缝纫机附件,具体涉及一种能够快速压双线时将面料中间起拱的针板组件。
技术介绍
高档针织产品中有一种“凸条”的装饰工艺,具体在面料上一次性缝制两根面线,两根面线线迹的中间形成起拱,从而具有“凸条”的效果。之前做这样的工艺都是先将衣片手工折烫好,再把机器的底线调得很紧,压好线后再进行缩烫,工序复杂,效果不理想,达不到客户的工艺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上述背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能够快速压双线时使面料中间起拱的针板组件,以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绷缝机双线起拱线迹的针板组件,包括通过螺钉固定在绷缝机台板上以与绷缝机机针相配合的针板以及固定在绷缝机压杆上以与绷缝机台板上的送布齿条相配合的压脚;其特征在于:所述针板上制作有一个往后伸展且悬垂在针孔中央的悬臂状挡杆,所述挡杆的宽度小于绷缝机压脚的面线档杆)的宽度,以使缝纫底线形成绷缝线迹的宽度小于面线形成的两根平缝线迹的距离,从而形成两根面线线迹的中央部位起拱的效果。所述挡杆的宽度与高度均小于1mm。所述挡杆的上表面与针板的上表面平齐。所述针板的厚度为2-3mm.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绷缝机双线起拱线迹的针板组件,能够有效在面料上制作“凸条”,并且能够确保缝纫质量(两根面线的线迹能确保相互平行且间距恒定),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此外,使用本技术没有增加操作人员的操作难度,方便普及推广,受到企业的欢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中针板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A-A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中压脚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中压脚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中压脚的仰视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中压脚与针板配合状态示意图(俯视方向视图;图中针板被压脚遮挡,仅在压脚的针孔部位露出少许)。图7是车缝双线后的面料的主视结构示意图(正面视图)。图8是车缝双线后的面料的仰视结构示意图。图9是车缝双线后的面料的后视结构示意图(背面视图)。图10是“凸台”逐步形成过程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图7至图9中的面料10中,正面是针距恒定的两根平缝线迹11(面线线迹),反面是绷缝线迹12(底线线迹)。两根平缝线迹中间是往上突出的“凸台”10-1。本技术为此提供的绷缝机双线起拱线迹的针板组件,包括与绷缝机机针相配合的针板1以及与绷缝机台板上的送布齿条相配合的压脚。针板通过螺钉固定在绷缝机台板上(针板上中部开设有用于机针穿越进行缝纫配合的针孔3;针板边缘制作有通孔4,用于螺钉穿越对针板进行固定);压脚则固定在绷缝机压杆上。压脚包括与绷缝机压杆连接的连接头5以及与连接头铰接的压脚板6;压脚板上开设有用于机针穿插的机针孔8,机针孔中有一往后悬伸一定距离(约2cm)的面线档杆)。这些均与现有结构类同。本技术的改进在于:所述针板上制作有一个往后(背对操作员工方向)伸展且悬垂在针孔中央的悬臂状挡杆3-1,挡杆的宽度(图1的上下方向距离)小于压脚板上面线档杆6-1的宽度(同样小于绷缝机两根机针之间的距离)。工作时,两个机针分别在面线挡杆的左右两侧对面料进行穿刺缝纫(缝纫时,面料往图6的左侧方向逐步前进),以使缝纫后形成的绷缝线迹(由底线形成)的横向宽度小于两根面线形成的平缝线迹之间的距离(两根平缝线迹之间的距离约3mm左右),从而形成双根面线的中央部位面料往上起拱(起拱高度根据需要确定)的效果。作为推荐,所述挡杆的宽度与高度(图2的左右方向尺寸)均小于1mm(优选0.8mm)。针板安装在绷缝机台板上后应与压脚的位置相适合;图6表示绷缝机压杆下移后压脚正好压在针板上表面。由图可知:压脚板上的机针孔位置恰好与针板的针孔位置上下对应,所述挡杆也正好被面线档杆遮挡。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参见图10):绷缝机通电启动,被缝纫面料受到压脚与送布齿条的共同配合所施加的驱动力而前进;被缝纫面料进入压脚底端后的每一次机针穿刺缝纫过程是:两个机针分别携带面线11在面线挡杆的左右两侧对面料进行下穿刺缝纫,底线12则在旋梭(安装在针板以下的绷缝机部件)的作用下分别与裸露在面料下表面的两根面线(下穿过面料、与旋梭作用的部分面线)之间来回勾穿(图10的a图);随后两个机针往上回升带动面线收紧、底线同时收紧时,面线回缩至面料的穿刺孔位置形成平缝线迹,而底线则收紧为与档杆宽度相应的程度从而形成绷缝线迹(参见图10的b、c、d图;绷缝线迹的宽度由档杆的宽度决定);由于绷缝线迹的宽度小于两根平缝线迹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得两根面线之间的面料往上突起。按照以上过程反复循环,缝纫加工连续进行;两根面线之间的突起接续后即形成了“凸条”。最后,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列举的仅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以上实施例,还可以有很多变形。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从本技术公开的内容中直接导出或联想到的所有变形,均应认为是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绷缝机双线起拱线迹的针板组件,包括通过螺钉固定在绷缝机台板上以与绷缝机机针相配合的针板(1)以及固定在绷缝机压杆上以与绷缝机台板上的送布齿条相配合的压脚;其特征在于:所述针板上制作有一个往后伸展且悬垂在针孔中央的悬臂状挡杆(3-1),所述挡杆的宽度小于绷缝机压脚的面线档杆(6-1)的宽度,以使缝纫底线形成绷缝线迹的宽度小于面线形成的两根平缝线迹的距离,从而形成两根面线线迹的中央部位起拱的效果。/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绷缝机双线起拱线迹的针板组件,包括通过螺钉固定在绷缝机台板上以与绷缝机机针相配合的针板(1)以及固定在绷缝机压杆上以与绷缝机台板上的送布齿条相配合的压脚;其特征在于:所述针板上制作有一个往后伸展且悬垂在针孔中央的悬臂状挡杆(3-1),所述挡杆的宽度小于绷缝机压脚的面线档杆(6-1)的宽度,以使缝纫底线形成绷缝线迹的宽度小于面线形成的两根平缝线迹的距离,从而形成两根面线线迹的中央部位起拱的效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雪贵郑路王雪平余光明徐眉蔡雨贵
申请(专利权)人:达利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