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燃气灶的引射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082465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9 04:4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燃气灶的引射管,包括有入气口端以及与所述入气口端对应设置的至少两个喷射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至少一个导流件,该导流件具有分隔片部位,该分隔片部位的第一端至少局部插设在引射管的入气口端内,位于该分隔片部位两侧的引射管腔体分别与对应的两个喷射器相对,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导流件位于相邻两个喷射器的中间或邻近中间位置,可避免引射初期气流股之间的相互干扰,增加一次空气补给量,促进进入引射管内腔的气流股与空气间的相互混合,使得燃气和空气混合更充分,当燃气高速从喷嘴口喷出,将周围一次空气引射进引射管中,两者开始混合,最终在混合气体还保持在较高速度的情况下,提前混合。

An injection pipe for gas stov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引射管
本专利技术涉及燃气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引射管。
技术介绍
提高大气式燃烧器能效的核心就是提高一次空气系数,增强引射能力。那么如何提高大气式燃烧器的一次系数呢?技术人员对引射管的结构、设置做了多种改进,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2392805U的中国技术《燃气具燃烧器炉头引射器》中公开了一种引射器,包括外环喷嘴、内环喷嘴、风门调风板、风门固定板、风门弹簧和炉头,所述的风门调风板、风门固定板和风门弹簧分别安装在外环喷嘴和内环喷嘴上面,外环喷嘴和内环喷嘴与炉头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炉头引射器后端尾部圆周面上设有空气孔。虽然该技术在引射器后端尾部设置空气孔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一次空气量,但由于空气孔进风轨迹与引射器的喷嘴的喷射轨迹处在互相垂直的平面上,所以空气从空气孔进入引射管时会干扰喷嘴对燃气的引射,同时该空气孔增加空气的能力也有限。传统的大气式燃烧器一般采用单喷嘴的引射管,单喷嘴的引射系数一般只有0.45~0.65左右,且火焰长短不均匀,软弱无力。为增加引射管的引射能力,目前市场上出现了多喷嘴引引射管的燃烧器,但由于该引射管的喇叭口、吼口的横截面还是传统的圆形,因此该种多喷嘴引射管的引射初期会相互干扰,影响引射效率,燃气经引射进入引射管后,未能与进入引射管的空气充分混合,从而影响一次空气系数,进而影响燃烧器的燃烧效能。为此本申请人如专利号为ZL201310122553.X(授权公告号为CN103234201B)公开了中国专利技术专利《一种引射管》,该引射管的喇叭口围成的腔体的横截面由若干圆或若干近似圆的椭圆相交而成,这些圆的圆心或椭圆的中心位于同一第一圆上,且相对于第一圆的圆心均匀分布,与所述引射管适配的喷嘴设置于所述圆心或中心处,并且所述喷嘴的数目与这些圆或椭圆的数目相等,该引射管能适配的喷嘴数为多个,与单喷嘴引射管相比,可增强引射管的引射能力,若这种引射管适配的两个喷嘴,需向彼此倾斜一定角度,使得两个喷嘴喷出的高速燃气碰撞混合,使得引射进去的空气和燃气混合更充分,从而达到更高的热效率和更低的CO排放量的目的,但此种结构要求的喷嘴倾斜角度,在实际加工中几乎保证不了,实际上在加工时,两喷嘴的中心孔为平行状态,削弱了混合的效果,没有达到双射流所代表的高效混合,使得在性能提升上,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引射能力强、混气效果佳的用于燃气灶的引射管。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引射管,包括有入气口端以及与所述入气口端对应设置的至少两个喷射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至少一个导流件,该导流件具有分隔片部位,并且该分隔片部位的第一端至少局部插设在所述引射管的入气口端内,位于该分隔片部位两侧的引射管腔体分别与对应的两个喷射器相对。优选地,所述导流件的分隔片部位,其远离所述引射管的入气口端的第二端与对应的两个喷射器之间具有间距。即沿气流方向,所述导流件位于所述相邻的两个喷射器中间的上游位置。当燃气高速从喷射器喷出,将周围一次空气引射进引射管中,两者开始混合,当高度混合气体经过导流件时,由于附壁效应,导流件两侧的高速气流喷射方向开始向中间的导流件靠拢,最终在混合气体还保持在较高速度的情况下,能提前混合,使得燃气和一次空气混合更好。进一步地,所述导流件与所述相邻的两个喷射器的轴线所在平面相垂直。为了防止回火,还包括有设置在所述引射管的入气口端对应的管口端面之上的防回火罩,所述防回火罩的截面呈倒置的U型。为了较好地搁置防回火罩,所述引射管的入气口端对应的管口端面呈倒置的T型,具有相互连通的水平管和竖向管,所述喷射器对应所述水平管设置,所述竖向管向上延伸并支承所述的防回火罩。为了更好地起到导流件的附壁效应,所述U型的防回火罩包括有水平部,所述导流件的根部则插设于水平部上,而所述导流件的自由端均位于相邻的两个喷射器的轴线之下。进一步地,所述导流件之自由端的最低端与所述相邻的两个喷射器的轴线之间的距离d1满足:3mm≤d1≤5.5mm。距离d1过大则不利于导流件两侧的高速气流喷射方向开始向中间靠拢,过小导流件则起不到相应的导流作用。优选地,所述导流件相对所述的相邻的两个喷射器于所述水平管的气流方向上并以一定的间隔d2设置,所述间隔d2满足:1.2mm≤d2≤2.8mm。该导流件越靠近喷射器,导引喷射器两侧的高速气流向中间的导流件靠拢的性能越敏感。导流件的结构可以有多种,以结构简单的角度考虑,所述导流件呈板状,所述导流件的水平宽度为3~12mm。导流板越靠近喷射器,性能越敏感,导流件在一定范围内宽度越窄越效果越好,性能也越敏感。为了确保导流件与相邻的两个喷射器的轴线所在平面相垂直,所述导流件的根部包括沿所述水平管的轴线方向延伸的第一限位脚,对应地,所述竖向管的内侧壁具有供所述第一限位脚插设的第一插口。为了进一步有效固定导流件于防回火罩上,所述导流件的根部还包括有以所述第一限位脚为中心以及分别设置在该第一限位脚两侧的第二限位脚和第三限位脚,对应地,所述水平部具有分别供所述第二限位脚和第三限位脚插设的第二插口和第三插口。更好地,所述第二限位脚还具有左倾且向上折弯的第二弯折部和/或所述第三限位脚还具有右倾且向上折弯的第三弯折部。第二弯折部和/或第三弯折部能更好地将第二限位脚和第三限位脚插设在第二插口和第三插口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导流件分隔片部位的第一端至少局部插设在引射管的入气口端内,可避免引射初期气流股之间的相互干扰,增加一次空气补给量,促进进入引射管内腔的气流股与空气间的相互混合,使得燃气和空气混合更充分,有利于提升燃烧器的燃烧性能,当燃气高速从喷嘴口喷出,将周围一次空气引射进引射管中,两者开始混合,当高度混合气体经过导流件时,由于附壁效应,导流件两侧的高速气流喷射方向开始向中间的导流件靠拢,最终在混合气体还保持在较高速度的情况下,提前混合,使得燃气和一次空气混合更好,有利于燃烧更充分,热效率更高,CO等废气排放量更低。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引射管的入气口端适配有喷射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一个角度的剖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导流件分别位于相邻的第一喷射器和第二喷射器的上游中间位置;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引射管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导流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防回火罩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1另一个角度的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中喷射器与导流件的分布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中中喷射器与导流件的分布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实施例1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为本专利技术最佳的实施例。本实施例的用于燃气灶的引射管1包括有入气口端11以及与入气口端11对应设置的至少两个喷射器,还包括有至少一个导流件4,该导流件4具有分隔片部位,并且该分隔片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燃气灶的引射管,包括有入气口端(11)以及与所述入气口端(11)对应设置的至少两个喷射器(2,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至少一个导流件(4),该导流件(4)具有分隔片部位,并且该分隔片部位的第一端(401)至少局部插设在所述引射管(1)的入气口端(11)内,位于该分隔片部位两侧的引射管腔体分别与对应的两个喷射器(2,3)相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燃气灶的引射管,包括有入气口端(11)以及与所述入气口端(11)对应设置的至少两个喷射器(2,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至少一个导流件(4),该导流件(4)具有分隔片部位,并且该分隔片部位的第一端(401)至少局部插设在所述引射管(1)的入气口端(11)内,位于该分隔片部位两侧的引射管腔体分别与对应的两个喷射器(2,3)相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引射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件(4)的分隔片部位,其远离所述引射管的入气口端(11)的第二端(402)与对应的两个喷射器(2,3)之间具有间距。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引射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件(4)与所述相邻的两个喷射器(2,3)的轴线所在平面相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引射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设置在所述引射管(1)的入气口端(11)对应的管口端面(111)之上的防回火罩(5),所述防回火罩(5)呈倒置的U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引射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射管(1)的入气口端(11)对应的管口端面(111)呈倒置的T型,具有相互连通的水平管(1111)和竖向管(1112),所述喷射器对应所述水平管(1111)设置,所述竖向管(1112)向上延伸并支承所述的防回火罩(5)。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引射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倒U型的防回火罩(5)包括有水平部(51),所述导流件(4)的根部则插设于水平部(51)上,而所述导流件(4)的自由端(41)均位于相邻的两个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杰严力峰方晓艳郑军妹茅忠群诸永定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