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道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081051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9 04:2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风道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风道装置包括:风叶结构;风道壳体,风道壳体上设置有第一进风部、第二进风部、第一出风部和第二出风部,第一进风部与第二进风部相对设置;风叶结构设置在风道壳体内,第一风叶部的第一进风口与第一进风部相对设置,以通过第一进风部进风;第二风叶部的第二进风口与第二进风部相对设置,以通过第二进风部进风;活动蜗壳,可活动地设置在风道壳体内,活动蜗壳上设置有连通口,活动蜗壳具有第一连通位置和第二连通位置;当活动蜗壳处于第一连通位置时,连通口与第一出风部连通;当活动蜗壳处于第二连通位置时,连通口与第二出风部连通。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风道装置的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

Air duct device and indoor air conditioner with 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风道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空调设备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风道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技术介绍
目前,常见上下出风分布式送风空调以其优越的舒适性备受欢迎。而分布式送风空调一般使用双风机风道,三风机风道等结构为主。然而,现有技术中的双风机风道、三风机风道的风道结构占用空间较大,风道部件整体重量也较大,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道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风道装置的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风道装置,包括:风叶结构,风叶结构包括第一风叶部、挡板和第二风叶部,挡板设置在第一风叶部和第二风叶部之间;风道壳体,风道壳体上设置有第一进风部、第二进风部、第一出风部和第二出风部,第一进风部与第二进风部相对设置,第一出风部与第二出风部间隔设置,第一出风部和第二出风部均与第一进风部连通,第一出风部和第二出风部均与第二进风部连通;风叶结构设置在风道壳体内,第一风叶部的第一进风口与第一进风部相对设置,以通过第一进风部进风;第二风叶部的第二进风口与第二进风部相对设置,以通过第二进风部进风;活动蜗壳,可活动地设置在风道壳体内,活动蜗壳上设置有连通口,活动蜗壳具有第一连通位置和第二连通位置;当活动蜗壳处于第一连通位置时,连通口与第一出风部连通;当活动蜗壳处于第二连通位置时,连通口与第二出风部连通。进一步地,风道装置还包括:支撑组件,设置在风道壳体上;驱动电机,设置在支撑组件上,驱动电机与风叶结构连接,以通过驱动电机带动风叶结构转动。进一步地,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架,设置在第一进风部处,驱动电机的一端设置在第一支撑架上;第二支撑架,设置在第二进风部处,驱动电机的另一端设置在第二支撑架上。进一步地,第一支撑架包括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第一支撑臂的中部和第二支撑臂的中部连接设置,第一支撑臂的端部和第二支撑臂的端部均设置在风道壳体上。进一步地,活动蜗壳为弧形结构,风道壳体上设置有与弧形结构相适配的弧形槽,以使风道壳体可转动地设置在弧形槽内。进一步地,弧形槽包括第一弧形槽和第二弧形槽,第一弧形槽和第二弧形槽相对设置在风道壳体的两侧,活动蜗壳的一端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一弧形槽内,活动蜗壳的另一端壳转动地设置在第二弧形槽内。进一步地,道装置还包括导向圈,导向圈套设在活动蜗壳的端部,以通过活动蜗壳使导向圈可转动地设置在弧形槽内。进一步地,风道装置还包括到导流圈;第一进风部处设置有导流圈;和/或,第二进风部处设置有导流圈。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空调室内机包括:室内机壳体;风道装置,设置在室内机壳体内,风道装置为上述提供的风道装置。进一步地,室内机壳体上设置有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风道装置位于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之间,第一风口用于与风道装置的第一出风部连通,第二风口用于与风道装置的第二出风部连通。进一步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换热器组件,设置在风道装置的靠近第一风口的一侧,以通过换热器组件对气流进行换热。进一步地,室内机壳体上还设置有第三进风部,第三进风部与风道装置的第一进风部相对设置,以使气流由第三进风部流入风道装置的第一进风部内。进一步地,室内机壳体上设置有第四进风部,第四进风部与风道装置的第二进风部相对设置,以使气流由第四进风部流入风道装置的第二进风部内。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通过转动活动蜗壳能够便于使活动蜗壳运动至第一连通位置或第二连通位置,以便于根据空气的冷热特性,选择通过第一出风部进行出风或通过第二出风部进行出风。因此,通过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风道装置的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提供的风道装置的爆炸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提供的风道装置的主视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提供的风道装置的左视图;图4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提供的风道装置的右视图;图5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二提供的空调室内机的前视图;图6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二提供的空调室内机的后视图;图7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二提供的空调室内机的通过第一风口出风时的气流走向示意图;以及图8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二提供的空调室内机的通过第二风口出风时的气流走向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0、风叶结构;11、第一风叶部;12、挡板;13、第二风叶部;20、风道壳体;21、第一进风部;22、第二进风部;23、第一出风部;24、第二出风部;30、活动蜗壳;40、支撑组件;41、第一支撑架;411、第一支撑臂;412、第二支撑臂;42、第二支撑架;50、驱动电机;60、导向圈;70、导流圈;80、室内机壳体;81、第一风口;82、第二风口;83、第三进风部;84、第四进风部;90、换热器组件;100、蜗壳电机;110、第一齿轮结构;120、第二齿轮结构;130、轴承。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如图1至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风道装置,风道装置包括风叶结构10、风道壳体20和活动蜗壳30,风叶结构10包括第一风叶部11、挡板12和第二风叶部13,挡板12设置在第一风叶部11和第二风叶部13之间,以通过挡板12阻挡第一风叶部11和第二风叶部13之间的气流发生窜动。第一风叶部11和第二风叶部13均包括离心风叶。风道壳体20上设置有第一进风部21、第二进风部22、第一出风部23和第二出风部24,第一进风部21与第二进风部22相对设置,第一出风部23与第二出风部24间隔设置,第一出风部23和第二出风部24均与第一进风部21连通,第一出风部23和第二出风部24均与第二进风部22连通。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风叶部11可以包括多个第一风叶结构,多个第一风叶结构沿第一预设方向间隔设置,相应的,第二风叶部13也可以包括多个第二风叶结构,多个第二风叶结构沿第二预设方向间隔设置,第一预设方向与第二预设方向平行。或者,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风叶部包括一个第一风叶结构,相应的,第二风叶部包括一个第二风叶结构,第一风叶结构与第二风叶结构相对设置。在本实施例中,风叶结构10设置在风道壳体20内,第一风叶部11的第一进风口与第一进风部21相对设置,以通过第一进风部21进风;第二风叶部13的第二进风口与第二进风部22相对设置,以通过第二进风部22进风。活动蜗壳30可活动地设置在风道壳体20内,活动蜗壳30上设置有连通口,活动蜗壳30具有第一连通位置和第二连通位置;当活动蜗壳30处于第一连通位置时,连通口与第一出风部23连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风叶结构(10),所述风叶结构(10)包括第一风叶部(11)、挡板(12)和第二风叶部(13),所述挡板(12)设置在所述第一风叶部(11)和所述第二风叶部(13)之间;/n风道壳体(20),所述风道壳体(20)上设置有第一进风部(21)、第二进风部(22)、第一出风部(23)和第二出风部(24),所述第一进风部(21)与所述第二进风部(22)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出风部(23)与所述第二出风部(24)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出风部(23)和所述第二出风部(24)均与所述第一进风部(21)连通,所述第一出风部(23)和所述第二出风部(24)均与所述第二进风部(22)连通;所述风叶结构(10)设置在所述风道壳体(20)内,所述第一风叶部(11)的第一进风口与所述第一进风部(21)相对设置,以通过所述第一进风部(21)进风;所述第二风叶部(13)的第二进风口与所述第二进风部(22)相对设置,以通过所述第二进风部(22)进风;/n活动蜗壳(30),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风道壳体(20)内,所述活动蜗壳(30)上设置有连通口,所述活动蜗壳(30)具有第一连通位置和第二连通位置;当所述活动蜗壳(30)处于所述第一连通位置时,所述连通口与所述第一出风部(23)连通;当所述活动蜗壳(30)处于所述第二连通位置时,所述连通口与所述第二出风部(24)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风叶结构(10),所述风叶结构(10)包括第一风叶部(11)、挡板(12)和第二风叶部(13),所述挡板(12)设置在所述第一风叶部(11)和所述第二风叶部(13)之间;
风道壳体(20),所述风道壳体(20)上设置有第一进风部(21)、第二进风部(22)、第一出风部(23)和第二出风部(24),所述第一进风部(21)与所述第二进风部(22)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出风部(23)与所述第二出风部(24)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出风部(23)和所述第二出风部(24)均与所述第一进风部(21)连通,所述第一出风部(23)和所述第二出风部(24)均与所述第二进风部(22)连通;所述风叶结构(10)设置在所述风道壳体(20)内,所述第一风叶部(11)的第一进风口与所述第一进风部(21)相对设置,以通过所述第一进风部(21)进风;所述第二风叶部(13)的第二进风口与所述第二进风部(22)相对设置,以通过所述第二进风部(22)进风;
活动蜗壳(30),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风道壳体(20)内,所述活动蜗壳(30)上设置有连通口,所述活动蜗壳(30)具有第一连通位置和第二连通位置;当所述活动蜗壳(30)处于所述第一连通位置时,所述连通口与所述第一出风部(23)连通;当所述活动蜗壳(30)处于所述第二连通位置时,所述连通口与所述第二出风部(24)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装置还包括:
支撑组件(40),设置在所述风道壳体(20)上;
驱动电机(50),设置在所述支撑组件(40)上,所述驱动电机(50)与所述风叶结构(10)连接,以通过所述驱动电机(50)带动所述风叶结构(10)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40)包括:
第一支撑架(41),设置在所述第一进风部(21)处,所述驱动电机(50)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架(41)上;
第二支撑架(42),设置在所述第二进风部(22)处,所述驱动电机(50)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架(42)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架(41)包括第一支撑臂(411)和第二支撑臂(412),所述第一支撑臂(411)的中部和所述第二支撑臂(412)的中部连接设置,所述第一支撑臂(411)的端部和所述第二支撑臂(412)的端部均设置在所述风道壳体(20)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明珠吴晓岳王千千何振健陈诚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