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出件的塑钢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076849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9 03: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便于出件的塑钢设备,包括底座和龙门架,所述底座的上表面中部开设有压槽,且压槽的底部通过预留槽与底支撑板相互连接,同时底支撑板的底部固定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下端通过支撑槽与底座相互连接,且支撑槽的内部设置有支撑弹簧,所述底支撑板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侧支撑板,所述龙门架固定在底座的上端,且龙门架的下端通过轴柱和通孔与压块相互连接,同时压块的上侧设置有缓冲块,所述缓冲块的上端固定有连接杆,所述压块的上表面中部通过转槽与控制柱相互连接,所述控制柱的中部通过控制套与龙门架相互连接。该便于出件的塑钢设备,不仅便于增加装置的使用寿命,同时便于对压制后的塑钢进行顶出。

A kind of plastic steel equipment which is easy to produ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出件的塑钢设备
本技术涉及钢塑生产
,具体涉及一种便于出件的塑钢设备。
技术介绍
塑钢是对塑钢型材的简称,主要化学成分是PVC,因此也叫PVC型材,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的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该材料性能优良、加工方便、用途广泛,由于其物理性能如刚性、弹性、耐腐蚀,抗老化性能优异,通常用作是铜、锌、铝等有色金属的佳代用品。但是目前大部分塑钢生产设备在对塑钢进行压制成型后,不便于对塑钢进行取出,容易产生塑钢与装置粘附的情况。针对上述问题,在原有塑钢设备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出件的塑钢设备,解决了目前大部分塑钢生产设备在对塑钢进行压制成型后,不便于对塑钢进行取出,容易产生塑钢与装置粘附的情况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便于出件的塑钢设备,包括底座和龙门架,所述底座的上表面中部开设有压槽,且压槽的底部通过预留槽与底支撑板相互连接,同时底支撑板的底部固定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下端通过支撑槽与底座相互连接,且支撑槽的内部设置有支撑弹簧,所述底支撑板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侧支撑板,且侧支撑板通过回力弹簧和活动槽与底座相互连接,所述龙门架固定在底座的上端,且龙门架的下端通过轴柱和通孔与压块相互连接,同时压块的上侧设置有缓冲块,所述缓冲块的上端固定有连接杆,且连接杆的上端通连接槽和连接弹簧与连接套相互连接,所述压块的上表面中部通过转槽与控制柱相互连接,且转槽底部设置有滚珠,同时转槽的左右两端均设置有导轮,所述控制柱的中部通过控制套与龙门架相互连接,且控制套的上下两端均通过引导珠与龙门架相互连接,同时控制套的右端通过连接轮与电机相互连接。优选的,所述底支撑板通过预留槽与底座卡合连接,且底支撑板与支撑杆为焊接一体化结构。优选的,所述支撑杆通过支撑槽和支撑弹簧与底座构成伸缩机构,且支撑杆关于底座的垂直轴线对称分布有两个。优选的,所述侧支撑板通过回力弹簧与活动槽构成翻转机构,且该翻转机构的翻转角度为0-90°。优选的,所述压块通过通孔与轴柱构成滑动机构,且该滑动机构关于压块的垂直轴线对称分布有两个。优选的,所述控制柱的外表面和控制套的内表面均呈螺纹状结构,且二者螺纹连接。优选的,所述控制套和连接轮的外表面均呈锯齿状结构,且二者啮合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该便于出件的塑钢设备,底支撑板与底座的卡合连接便于塑钢产品完全置于压槽的内部,完成对塑钢进行压制,避免底支撑板对压制造成影响,支撑杆与底座的伸缩机构便于对底支撑板进行向上的顶出,提高装置的出料效率,支撑杆的分布增加了底支撑板上下移动的稳定性,侧支撑板的翻转机构便于对压制后的塑钢两端进行向上的翻起,避免塑钢产品与装置的粘附,压块与轴柱的滑动机构便于增加压块上下移动的稳定性,避免压块与压槽的偏离,控制柱与控制套的螺纹连接便于通过控制套的旋转对控制柱进行旋转下压,提高装置的压制效率,控制套与连接轮的啮合连接增加了电机对控制套的驱动效率,同时提高二者的连接紧密性。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正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龙门架内部横截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压块横截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中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底座—1、压槽—2、预留槽—3、底支撑板—4、支撑杆—5、支撑槽—6、支撑弹簧—7、侧支撑板—8、回力弹簧—9、活动槽—10、龙门架—11、轴柱—12、通孔—13、压块—14、缓冲块—15、连接杆—16、连接套—17、连接弹簧—18、连接槽—19、转槽—20、滚珠—21、导轮—22、控制柱—23、控制套—24、引导珠—25、连接轮—26、电机—27。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便于出件的塑钢设备,包括底座1、压槽2、预留槽3、底支撑板4、支撑杆5、支撑槽6、支撑弹簧7、侧支撑板8、回力弹簧9、活动槽10、龙门架11、轴柱12、通孔13、压块14、缓冲块15、连接杆16、连接套17、连接弹簧18、连接槽19、转槽20、滚珠21、导轮22、控制柱23、控制套24、引导珠25、连接轮26和电机27,底座1的上表面中部开设有压槽2,且压槽2的底部通过预留槽3与底支撑板4相互连接,同时底支撑板4的底部固定有支撑杆5,支撑杆5的下端通过支撑槽6与底座1相互连接,且支撑槽6的内部设置有支撑弹簧7,底支撑板4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侧支撑板8,且侧支撑板8通过回力弹簧9和活动槽10与底座1相互连接,龙门架11固定在底座1的上端,且龙门架11的下端通过轴柱12和通孔13与压块14相互连接,同时压块14的上侧设置有缓冲块15,缓冲块15的上端固定有连接杆16,且连接杆16的上端通连接槽19和连接弹簧18与连接套17相互连接,压块14的上表面中部通过转槽20与控制柱23相互连接,且转槽20底部设置有滚珠21,同时转槽20的左右两端均设置有导轮22,控制柱23的中部通过控制套24与龙门架11相互连接,且控制套24的上下两端均通过引导珠25与龙门架11相互连接,同时控制套24的右端通过连接轮26与电机27相互连接;底支撑板4通过预留槽3与底座1卡合连接,且底支撑板4与支撑杆5为焊接一体化结构,底支撑板4与底座1的卡合连接便于塑钢产品完全置于压槽2的内部,完成对塑钢进行压制,避免底支撑板4对压制造成影响;支撑杆5通过支撑槽6和支撑弹簧7与底座1构成伸缩机构,且支撑杆5关于底座1的垂直轴线对称分布有两个,支撑杆5与底座1的伸缩机构便于对底支撑板4进行向上的顶出,提高装置的出料效率,支撑杆5的分布增加了底支撑板4上下移动的稳定性;侧支撑板8通过回力弹簧9与活动槽10构成翻转机构,且该翻转机构的翻转角度为0-90°,侧支撑板8的翻转机构便于对压制后的塑钢两端进行向上的翻起,避免塑钢产品与装置的粘附;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于出件的塑钢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和龙门架(11),所述底座(1)的上表面中部开设有压槽(2),且压槽(2)的底部通过预留槽(3)与底支撑板(4)相互连接,同时底支撑板(4)的底部固定有支撑杆(5),所述支撑杆(5)的下端通过支撑槽(6)与底座(1)相互连接,且支撑槽(6)的内部设置有支撑弹簧(7),所述底支撑板(4)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侧支撑板(8),且侧支撑板(8)通过回力弹簧(9)和活动槽(10)与底座(1)相互连接,所述龙门架(11)固定在底座(1)的上端,且龙门架(11)的下端通过轴柱(12)和通孔(13)与压块(14)相互连接,同时压块(14)的上侧设置有缓冲块(15),所述缓冲块(15)的上端固定有连接杆(16),且连接杆(16)的上端通连接槽(19)和连接弹簧(18)与连接套(17)相互连接,所述压块(14)的上表面中部通过转槽(20)与控制柱(23)相互连接,且转槽(20)底部设置有滚珠(21),同时转槽(20)的左右两端均设置有导轮(22),所述控制柱(23)的中部通过控制套(24)与龙门架(11)相互连接,且控制套(24)的上下两端均通过引导珠(25)与龙门架(11)相互连接,同时控制套(24)的右端通过连接轮(26)与电机(27)相互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出件的塑钢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和龙门架(11),所述底座(1)的上表面中部开设有压槽(2),且压槽(2)的底部通过预留槽(3)与底支撑板(4)相互连接,同时底支撑板(4)的底部固定有支撑杆(5),所述支撑杆(5)的下端通过支撑槽(6)与底座(1)相互连接,且支撑槽(6)的内部设置有支撑弹簧(7),所述底支撑板(4)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侧支撑板(8),且侧支撑板(8)通过回力弹簧(9)和活动槽(10)与底座(1)相互连接,所述龙门架(11)固定在底座(1)的上端,且龙门架(11)的下端通过轴柱(12)和通孔(13)与压块(14)相互连接,同时压块(14)的上侧设置有缓冲块(15),所述缓冲块(15)的上端固定有连接杆(16),且连接杆(16)的上端通连接槽(19)和连接弹簧(18)与连接套(17)相互连接,所述压块(14)的上表面中部通过转槽(20)与控制柱(23)相互连接,且转槽(20)底部设置有滚珠(21),同时转槽(20)的左右两端均设置有导轮(22),所述控制柱(23)的中部通过控制套(24)与龙门架(11)相互连接,且控制套(24)的上下两端均通过引导珠(25)与龙门架(11)相互连接,同时控制套(24)的右端通过连接轮(26)与电机(27)相互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平华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渝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