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河堰的污水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071671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9 01: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河堰的污水处理装置,一级沉淀池、二级沉淀池、曝气池、三级沉淀池、沉水植物池和过滤池依次并列设置并形成沉淀过滤单元,两个沉淀过滤单元分别设于两斜流沟渠的外侧,沉淀过滤单元中的一级沉淀池与蓄水槽相连通,沉淀过滤单元中的过滤池与漂浮植物塘相连通,漂浮植物塘修建于河堰上,两个污泥收集池分别设于两沉淀过滤单元的外侧,且污泥收集池与沉淀过滤单元相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实现河流分流,分污,且蓄水时间长,可充分对其污水进行处理;多级沉淀可处理沉积较多的污水河道。基质过滤可有效处理各类型的污染物;漂浮植物塘可作为景观欣赏,增加装置出水口的观赏性。

A sewage treatment device based on River wei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河堰的污水处理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河堰的污水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关于河流的治理技术主要有:护岸工程(植物护岸、绿化混凝土植被护岸、土工合成材料护岸、土壤生物工程护岸)、水质修复治理工程(土壤渗滤技术、人工湿地技术、稳定塘技术、人工浮岛)、蓄水减渗工程(硬化处理、复合土生态减渗、复合土工模减渗、鹏润土防水毯减渗、黏土减渗)、河道景观工程(河道平面修复、河道断面修复、生态河堤工程、滨岸植被缓冲带工程)等。现有的专利一种河流污水处理装置(CN206308049U),该装置设置在河道中利用河水浮力来控制处理槽的进水和出水,并在处理槽中投入填料来对污水进行处理,但此装置作用于河流处理,存在的问题有该装置设置在河中会产生溢流,装置本身承水压力大、处理单一以及占用了原有的水域及破坏了原有的水生植被并且特别依赖于水体的外力。因此,本专利技术设计了一种原位河流分流处理并带有景观效果的污水处理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基于河堰的污水处理装置。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有:一种基于河堰的污水处理装置,所述河堰的上侧为上游河道,下侧为下游河道,所述装置包括一级沉淀池、二级沉淀池、曝气池、三级沉淀池、沉水植物池、过滤池、漂浮植物塘、污泥收集池和多孔分流管,在上游河道的两侧河堤上修建两条斜流沟渠,两斜流沟渠的顶端置于河堰的后侧,在每个斜流沟渠的底端修建一个蓄水槽,多孔分流管设置在河堰的后侧,且多孔分流管的两端分别对应伸于两斜流沟渠内;一级沉淀池、二级沉淀池、曝气池、三级沉淀池、沉水植物池和过滤池依次并列设置并形成沉淀过滤单元,一级沉淀池、二级沉淀池、曝气池、三级沉淀池、沉水植物池和过滤池的高度依次由高至低设置,两个沉淀过滤单元分别设于两斜流沟渠的外侧,沉淀过滤单元中的一级沉淀池与蓄水槽相连通,沉淀过滤单元中的过滤池与漂浮植物塘相连通,漂浮植物塘修建于河堰上,两个污泥收集池分别设于两沉淀过滤单元的外侧,且污泥收集池与沉淀过滤单元相连通。进一步地,所述一级沉淀池的底部设有第一水泥斗,在第一水泥斗的上方设有水平布置的第一多孔板,在第一多孔板的下端面上固定若干个多孔分流板,在一级沉淀池与蓄水槽结合处侧壁的内侧设有缓流板,一级沉淀池与二级沉淀池结合处侧壁的顶端设有溢流格栅,在一级沉淀池的外壁上设有排污管,排污管与污泥收集池相连通,在排污管上设有阀门。进一步地,所述多孔分流板包括PVC硬板、橡胶软板和第一格栅板,所述橡胶软板和PVC硬板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一格栅板的上下两侧,PVC硬板竖直布置,橡胶软板倾斜布置,橡胶软板与第一多孔板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二级沉淀池的底部设有第二水泥斗,在第二水泥斗的上方设有水平布置的第二多孔板,在第二多孔板的上方设有多孔介质板,在二级沉淀池的外壁上设有排污管,排污管与污泥收集池相连通,在排污管上设有阀门。进一步地,所述多孔介质板包括若干个并列布置的截面为六边形的管体,在管体的前、后、上以及下端面上均设有若干个通孔。进一步地,所述曝气池内设有水平布置的第二格栅板,在第二格栅板的下方设置沉水曝气器。进一步地,所述沉水植物池的内壁上设有若干植物支撑架,在植物支撑架上设有沉水植物;所述漂浮植物塘设有漂浮植物,在漂浮植物塘的外壁上设有输水管,在输水管上设有阀门。进一步地,所述过滤池的底部设有由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的支撑架,在支撑架上铺设砾石,砾石的厚度为0.3-0.6m;在砾石上方铺设过滤基质,过滤基质由杏壳颗粒碳、沙砾以及氧化镁混合而成,过滤基质的厚度为0.3-0.6m;在过滤池的外壁上设有清理窗和输水管,在清理窗上设有挡板,挡板通过轴铰接在过滤池的外壁上,挡板将清理窗封闭;在输水管的管口处设有过滤网。进一步地,所述多孔分流管由PVC制成,在分流管的圆周壁上设有若干分流孔。进一步地,所述河堰包括上水堰和下水堰,所述漂浮植物塘修建于上水堰和下水堰之间。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实现河流分流,分污,且蓄水时间长,可充分对其污水进行处理;多级沉淀可处理沉积较多的污水河道。基质过滤可有效处理各类型的污染物;漂浮植物塘7可作为景观欣赏,增加装置出水口的观赏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俯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侧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一级沉淀池的结构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多孔分流板的结构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二级沉淀池的结构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中多孔介质板的结构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中曝气池的结构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中三级沉淀池的结构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中沉水植物池的结构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中过滤池的结构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中漂浮植物塘的结构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中多孔分流管的结构图。图13为上水堰的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至图12,本专利技术一种基于河堰的污水处理装置,河堰的上侧为上游河道,下侧为下游河道,本专利技术装置包括一级沉淀池1、二级沉淀池2、曝气池3、三级沉淀池4、沉水植物池5、过滤池6、漂浮植物塘7、污泥收集池8和多孔分流管11,在上游河道的两侧河堤上修建两条斜流沟渠10,两斜流沟渠10的顶端置于河堰的后侧,在每个斜流沟渠10的底端修建一个蓄水槽9,多孔分流管11设置在河堰的后侧,多孔分流管11与河堰平行布置,多孔分流管11的两端分别对应伸于两斜流沟渠10内。一级沉淀池1、二级沉淀池2、曝气池3、三级沉淀池4、沉水植物池5和过滤池6依次并列设置并形成沉淀过滤单元,一级沉淀池1、二级沉淀池2、曝气池3、三级沉淀池4、沉水植物池5和过滤池6的高度依次由高至低设置,两个沉淀过滤单元分别设于两斜流沟渠10的外侧,沉淀过滤单元中的一级沉淀池1与蓄水槽9相连通,沉淀过滤单元中的过滤池6与漂浮植物塘7相连通,漂浮植物塘7修建于河堰上,两个污泥收集池8分别设于两沉淀过滤单元的外侧,且污泥收集池8与沉淀过滤单元相连通。本专利技术中的一级沉淀池1的底部设有第一水泥斗104,在第一水泥斗104的上方设有水平布置的第一多孔板106,在第一多孔板106的下端面上固定若干个多孔分流板105,在一级沉淀池1与蓄水槽9结合处侧壁的内侧设有缓流板101,一级沉淀池1与二级沉淀池2结合处侧壁的顶端设有溢流格栅107,在一级沉淀池1的外壁上设有排污管102,排污管102与污泥收集池8相连通,在排污管102上设有阀门103。多孔分流板105包括PVC硬板1051、橡胶软板1052和第一格栅板1053,橡胶软板1052和PVC硬板1051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一格栅板1053的上下两侧,PVC硬板1051竖直布置,橡胶软板1052倾斜布置(PVC硬板1051与橡胶软板1052之间夹角为60°),橡胶软板1052与第一多孔板106固定连接。多孔分流板105使水体相对平缓地分道流进一级沉淀池1内,避免直冲水流进入沉淀池时将池内的污泥溅起,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河堰的污水处理装置,所述河堰的上侧为上游河道,下侧为下游河道,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一级沉淀池(1)、二级沉淀池(2)、曝气池(3)、三级沉淀池(4)、沉水植物池(5)、过滤池(6)、漂浮植物塘(7)、污泥收集池(8)和多孔分流管(11),在上游河道的两侧河堤上修建两条斜流沟渠(10),两斜流沟渠(10)的顶端置于河堰的后侧,在每个斜流沟渠(10)的底端修建一个蓄水槽(9),多孔分流管(11)设置在河堰的后侧,且多孔分流管(11)的两端分别对应伸于两斜流沟渠(10)内;/n一级沉淀池(1)、二级沉淀池(2)、曝气池(3)、三级沉淀池(4)、沉水植物池(5)和过滤池(6)依次并列设置并形成沉淀过滤单元,一级沉淀池(1)、二级沉淀池(2)、曝气池(3)、三级沉淀池(4)、沉水植物池(5)和过滤池(6)的高度依次由高至低设置,两个沉淀过滤单元分别设于两斜流沟渠(10)的外侧,沉淀过滤单元中的一级沉淀池(1)与蓄水槽(9)相连通,沉淀过滤单元中的过滤池(6)与漂浮植物塘(7)相连通,漂浮植物塘(7)修建于河堰上,两个污泥收集池(8)分别设于两沉淀过滤单元的外侧,且污泥收集池(8)与沉淀过滤单元相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河堰的污水处理装置,所述河堰的上侧为上游河道,下侧为下游河道,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一级沉淀池(1)、二级沉淀池(2)、曝气池(3)、三级沉淀池(4)、沉水植物池(5)、过滤池(6)、漂浮植物塘(7)、污泥收集池(8)和多孔分流管(11),在上游河道的两侧河堤上修建两条斜流沟渠(10),两斜流沟渠(10)的顶端置于河堰的后侧,在每个斜流沟渠(10)的底端修建一个蓄水槽(9),多孔分流管(11)设置在河堰的后侧,且多孔分流管(11)的两端分别对应伸于两斜流沟渠(10)内;
一级沉淀池(1)、二级沉淀池(2)、曝气池(3)、三级沉淀池(4)、沉水植物池(5)和过滤池(6)依次并列设置并形成沉淀过滤单元,一级沉淀池(1)、二级沉淀池(2)、曝气池(3)、三级沉淀池(4)、沉水植物池(5)和过滤池(6)的高度依次由高至低设置,两个沉淀过滤单元分别设于两斜流沟渠(10)的外侧,沉淀过滤单元中的一级沉淀池(1)与蓄水槽(9)相连通,沉淀过滤单元中的过滤池(6)与漂浮植物塘(7)相连通,漂浮植物塘(7)修建于河堰上,两个污泥收集池(8)分别设于两沉淀过滤单元的外侧,且污泥收集池(8)与沉淀过滤单元相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河堰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沉淀池(1)的底部设有第一水泥斗(104),在第一水泥斗(104)的上方设有水平布置的第一多孔板(106),在第一多孔板(106)的下端面上固定若干个多孔分流板(105),在一级沉淀池(1)与蓄水槽(9)结合处侧壁的内侧设有缓流板(101),一级沉淀池(1)与二级沉淀池(2)结合处侧壁的顶端设有溢流格栅(107),在一级沉淀池(1)的外壁上设有排污管(102),排污管(102)与污泥收集池(8)相连通,在排污管(102)上设有阀门(103)。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河堰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分流板(105)包括PVC硬质板(1051)、橡胶软板(1052)和第一格栅板(1053),所述橡胶软板(1052)和PVC硬质板(1051)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一格栅板(1053)的上下两侧,PVC硬质板(1051)竖直布置,橡胶软板(1052)倾斜布置,橡胶软板(1052)与第一多孔板(106)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瀚鑫徐德福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