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铜带材强度且不造成各向异性的加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063495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8 23:3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提高铜带材强度且不造成各向异性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热轧、冷轧、固溶、辊弯变形或弯曲轧制、矫平轧制、成品退火六个工序。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既能通过冷加工使铜合金带材发生加工硬化进而提高其强度,又不产生各向异性,也不使铜合金带材厚度变薄的加工方法。与常用的铜合金带材精密冷轧工艺及设备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设计的工艺不需要繁琐精密的精度控制,加工道次不受带材厚度限制,可加工宽幅带材,工艺简单,且所设计的设备造价低,能够根据需要对铜合金带材进行多道次加工以产生足够的加工硬化,且不产生织构和各向异性。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设计的加工方法在铜合金带材加工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A processing method for improving the strength of copper strip without anisotrop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提高铜带材强度且不造成各向异性的加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有色金属加工制备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提高铜带材强度且不造成各向异性的加工方法。
技术介绍
铜镍硅、铜铬锆、铜钛等高端合金常以带材(厚度小于1mm)的形式广泛用于电子接插件、引线框架、连接器等领域。为了提高这些合金带材的强度,需要采用大变形量的加工以造成足够的加工硬化,对于带材而言,加工都是通过轧制进行的。大变形量的轧制会在铜合金带材中造成强烈的加工织构,这会引起带材性能存在明显的各向异性,恶化合金带材的横向塑性。此外,由于经过固溶后的铜合金带材的厚度一般都小于1mm,如果要通过轧制来造成加工硬化,进而提高合金强度,可以利用的变形量都较小。以0.8mm固溶态铜合金带材为例,如果轧制到0.3mm,变形量也只有62.5%,这对于要求高强度的铜合金来说是不够的。厚度如果进一步减薄,则不满足实际应用对于带材的厚度要求,而且厚度太薄时对轧制工艺的控制精度要求很高,所需要的轧制设备造价昂贵。随着电动汽车、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对于上述高端铜合金带材的需求日益增长,尤其是对于没有各向异性或者各向异性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提高铜带材强度且不造成各向异性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热轧、冷轧、固溶、辊弯变形或弯曲轧制、矫平轧制、成品退火六个工序,具体如下:/n第一步、热轧工序,将均匀化后的铜合金铸锭在800-900℃经5-10道次热轧至10-15mm厚,热轧后合金进行水冷淬火,之后刨去表面氧化皮缺陷,准备冷轧;/n第二步、冷轧工序,将热轧后的铜合金厚板经5-10道次冷轧,轧至厚度0.3-0.8mm;/n第三步、固溶工序,将冷轧后的铜合金带材在气垫炉中于880-960℃固溶;/n第四步、选择辊弯变形或者弯曲轧制对固溶后的铜合金带材进行弯曲操作;/n第五步、矫平轧制工序,将辊弯变形或弯曲轧制后的铜合金带材通过...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提高铜带材强度且不造成各向异性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热轧、冷轧、固溶、辊弯变形或弯曲轧制、矫平轧制、成品退火六个工序,具体如下:
第一步、热轧工序,将均匀化后的铜合金铸锭在800-900℃经5-10道次热轧至10-15mm厚,热轧后合金进行水冷淬火,之后刨去表面氧化皮缺陷,准备冷轧;
第二步、冷轧工序,将热轧后的铜合金厚板经5-10道次冷轧,轧至厚度0.3-0.8mm;
第三步、固溶工序,将冷轧后的铜合金带材在气垫炉中于880-960℃固溶;
第四步、选择辊弯变形或者弯曲轧制对固溶后的铜合金带材进行弯曲操作;
第五步、矫平轧制工序,将辊弯变形或弯曲轧制后的铜合金带材通过二辊冷轧机进行矫平,恢复带材的平整度;
第六步、成品退火工序,将矫平的铜合金带材在钟罩炉中进行成品退火,造成时效硬化,完成加工。


2.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福中魏海根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