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041214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7 03:28
本申请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由于预先在基站的SDAP模块中建立了地址映射表,映射单元根据接收的数据,将MAC地址与IP地址的映射关系存储至地址映射表中,在接收到数据为ARP/RARP请求数据时,只需在地址映射表中查询是否存在待查询地址的对应映射关系,并在存在对应映射关系时,根据查询结果直接进行响应,相当于,映射单元执行数据监控、自学习,构建内部MAC地址与IP地址的映射表,在终端发起相应查询请求时,率先查找自身映射表,存在时直接给予终端响应服务,这样,极大降低了业务响应的时延,提升了客户体验。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device, computer equipment and storage mediu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本申请涉及通信
,特别是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技术介绍
在4G通信系统中,终端无法进行传统以太网业务,例如,地址解析协议(AddressResolutionProtocol,ARP)、反向地址转换协议(ReverseAddressResolutionProtocol,RARP)业务等,这些业务在5G系统中均得到了支持。现有5G基站对以太网会话的业务数据,不进行深度分析,更不进行大数据的自学习,尤其ARP/RARP业务,也就是说,5G基站并无直接具备对以太网会话业务的响应能力,其仅仅处于转发相应业务报文的工作位置,虽然有些厂商对ARP业务的支持,但也是建立在代理和系统配合的角度,而非直接地、独立地支持。因此,现有5G基站对以太网会话中ARP/RARP的服务响应存在时延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该方法包括:接收PDCP模块发送的上行数据;若上行数据为ARP/RARP请求数据,获取ARP/RARP请求数据中的待查询第一地址,待查询第一地址包括待查询IP地址或待查询MAC地址;从预设的地址映射表中,查询待查询第一地址对应的第二地址;地址映射表中包括多个MAC地址与IP地址的映射关系;若地址映射表中存在第二地址,则将第二地址发送至PDCP模块。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若待查询第一地址为IP地址,则第二地址为MAC地址;若待查询第一地址为MAC地址,则第二地址为IP地址。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从预设的地址映射表中,查询待查询第一地址对应的第二地址之前,该方法还包括:若地址映射表中不存在第二地址,将上行数据发送至GTP模块。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获取ARP/RARP请求数据中的待查询第一地址之前,该方法包括:判断上行数据是否为以太网会话;若上行数据为以太网会话,判断上行数据是否为ARP/RARP请求数据;若上行数据是ARP/RARP请求数据,则执行获取ARP/RARP请求数据中的待查询第一地址的步骤;若不是ARP/RARP请求数据,则将上行数据发送至GTP模块。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判断上行数据是否为以太网会话,包括:若上行数据的承载类型为以太网会话对应的承载类型,则确定上行数据为以太网会话。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判断上行数据是否为ARP/RARP请求数据,包括:若上行数据中携带的数据类型标识为ARP/RARP请求数据对应的标识,则确定上行数据为ARP/RARP请求数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获取上行数据中的原MAC与对应的源IP地址;根据上行数据中的原MAC与对应的源IP地址,更新地址映射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接收GTP模块发送的下行数据;获取下行数据中的原MAC与对应的源IP地址;根据下行数据中的原MAC与对应的源IP地址,更新地址映射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获取下行数据中的原MAC与对应的源IP地址之前,该方法包括:判断下行数据是否为ARP/RARP请求的响应数据;若是,获取下行数据中的原MAC与对应的源IP地址。若不是,将下行数据发送至PDCP模块。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装置,该装置包括:接收模块,用于接收PDCP模块发送的上行数据;获取模块,用于若上行数据为ARP/RARP请求数据,获取ARP/RARP请求数据中的待查询第一地址,待查询第一地址包括待查询IP地址或待查询MAC地址;查询模块,用于从预设的地址映射表中,查询待查询第一地址对应的第二地址;地址映射表中包括多个MAC地址与IP地址的映射关系;发送模块,用于若地址映射表中存在第二地址,则将第二地址发送至PDCP模块。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任一项方法的步骤。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任一项方法的步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由于预先在基站的SDAP模块中建立了地址映射表,映射单元根据接收的数据,将MAC地址与IP地址的映射关系存储至地址映射表中,在接收到数据为ARP/RARP请求数据时,只需在地址映射表中查询是否存在待查询地址的对应映射关系,并在存在对应映射关系时,根据查询结果直接进行响应,相当于,映射单元执行数据监控、自学习,构建内部MAC地址与IP地址的映射表,在终端发起相应查询请求时,率先查找自身映射表,存在时直接给予终端响应服务,这样,极大降低了业务响应的时延,提升了客户体验。附图说明图1为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应用环境图;图2为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2a为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各模块示意图;图3为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4为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5为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6为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7为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上行数据传输方法的完整示意图;图8为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上行数据传输方法的完整示意图;图9为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框图;图10为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框图;图11为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框图;图12为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的内部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可以应用于如图1所示的应用环境中,其中,5G核心网中包括核心网设备,5G接入网中包括5G基站和4G基站,用户终端设备与基站进行数据交互。其中,该用户终端可以但不限于是各种个人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便携式可穿戴设备。该应用环境中,用户终端设备通过5G接入网将各业务数据发送至5G核心网,其中,5G接入网与5G核心网之间进行数据交互时实现本申请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其中,5G基站中包括服务数据适配协议(ServiceDataAdaptationProtocol,SDAP)模块、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DataConvergenceProtocol,PDCP)模块和GPRS隧道协议(GPRSTunnelli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n接收PDCP模块发送的上行数据;/n若所述上行数据为ARP/RARP请求数据,获取所述ARP/RARP请求数据中的待查询第一地址,所述待查询第一地址包括待查询IP地址或待查询MAC地址;/n从预设的地址映射表中,查询所述待查询第一地址对应的第二地址;所述地址映射表中包括多个MAC地址与IP地址的映射关系;/n若所述地址映射表中存在所述第二地址,则将所述第二地址发送至所述PD CP模块。/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PDCP模块发送的上行数据;
若所述上行数据为ARP/RARP请求数据,获取所述ARP/RARP请求数据中的待查询第一地址,所述待查询第一地址包括待查询IP地址或待查询MAC地址;
从预设的地址映射表中,查询所述待查询第一地址对应的第二地址;所述地址映射表中包括多个MAC地址与IP地址的映射关系;
若所述地址映射表中存在所述第二地址,则将所述第二地址发送至所述PDCP模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待查询第一地址为IP地址,则所述第二地址为MAC地址;若所述待查询第一地址为MAC地址,则所述第二地址为IP地址。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从预设的地址映射表中,查询所述待查询第一地址对应的第二地址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地址映射表中不存在所述第二地址,将所述上行数据发送至GTP模块。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获取所述ARP/RARP请求数据中的待查询第一地址之前,所述方法包括:
判断所述上行数据是否为以太网会话;
若所述上行数据为以太网会话,判断所述上行数据是否为所述ARP/RARP请求数据;
若所述上行数据是ARP/RARP请求数据,则执行获取所述ARP/RARP请求数据中的待查询第一地址的步骤;
若不是所述ARP/RARP请求数据,则将所述上行数据发送至GTP模块。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所述上行数据是否为以太网会话,包括:若所述上行数据的承载类型为以太网会话对应的承载类型,则确定所述上行数据为以太网会话。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所述上行数据是否为所述ARP/RARP请求数据,包括:若所述上行数据中携带的数据类型标识为所述ARP/RARP请求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慧俊卜斌龙王琪李学锋
申请(专利权)人: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