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屏蔽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039713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7 02: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连接器领域,特别涉及局部屏蔽连接器。局部屏蔽连接器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接触件,接触件前端为插接端,接触件后端为接线端,壳体的后端设有向后凸出的后凸台或者开口向后的凹槽,至少一个接触件孔为延伸至后凸台或者凹槽的第一接触件孔,处于后凸台或者凹槽旁侧的接触件孔为第二接触件孔,屏蔽套筒导电套装在后凸台上或者导电插装至凹槽内,屏蔽套筒用于屏蔽第一接触件接线处,屏蔽套筒后端为用于与线缆屏蔽层导电连接的屏蔽层连接端。通过壳体后端的屏蔽套筒,保证对第一接触件接线处的屏蔽,提高了抗干扰能力,解决了目前的连接器由于无法对接线处接触件之间的相互干扰进行屏蔽造成的连接器屏蔽性能差问题。

Local shield connec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局部屏蔽连接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连接器领域,特别涉及局部屏蔽连接器。
技术介绍
在石油领域内,在井下使用的电连接器需要承受高压,故可以称为承压连接器,承压连接器在井下使用时,周围存在高压电缆和各种信号线,电磁干扰较强。为了减少井下连接器的数量,通常需要将屏蔽要求不同的接触件安装至一个连接器中,目前的承压连接器一般通过其连接的电缆屏蔽与连接器金属外壳导通保证连接器的电缆屏蔽性能。为了减少连接器使用数量,目前会将不同类型的连接器接触件集成在同一个连接器上,比如将高频插针和低频插针集成在同一个连接器上。集成式的连接器虽然能够减少连接器数量,方便安装且减少故障率,但是一些连接器插针通常要求不同,比如在连接器尾部与线缆连接器处,通常将线缆屏蔽层压接在连接器壳体上保证屏蔽,但是这种屏蔽方式仅能够干扰外部的电磁干扰,对于连接器内部的干扰则无法进行处理,使得目前的连接器电磁屏蔽性能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局部屏蔽连接器,用于解决目前的连接器由于无法对接线处接触件之间的相互干扰进行屏蔽造成的连接器屏蔽性能差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局部屏蔽连接器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局部屏蔽连接器包括:壳体,内设有接触件孔;接触件,前端为插接端,后端为接线端,设置在接触件孔内;壳体的后端设有向后凸出的后凸台或者开口向后的凹槽,至少一个接触件孔为延伸至后凸台或者凹槽的第一接触件孔,处于后凸台或者凹槽旁侧的接触件孔为第二接触件孔,设置在第一接触件孔内的接触件为第一接触件,设置在第二接触件孔内的接触件为第二接触件;第一接触件后端伸出第一接触件孔;屏蔽套筒,导电套装在后凸台上或者导电插装至凹槽内,屏蔽套筒用于屏蔽第一接触件接线处,屏蔽套筒后端为用于与线缆屏蔽层导电连接的屏蔽层连接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通过壳体后端的后凸台或者凹槽导电连接屏蔽套筒,保证对第一接触件接线处的屏蔽,避免第二接触件和外界信号对第一接触件的干扰,提高了抗干扰能力,同时方便连接线缆屏蔽层,解决了目前的连接器由于无法对接线处接触件之间的相互干扰进行屏蔽造成的连接器屏蔽性能差问题。进一步的,所述屏蔽套筒与后凸台或者凹槽内壁螺纹连接。结构简单,方便安装。进一步的,所述屏蔽套筒后端设置有用于压接线缆屏蔽层的压线槽。方便线缆屏蔽层的固定。进一步的,壳体的前端设有向前凸出的前凸台,第一接触件孔延伸至前凸台,第二接触件孔处于前凸台的旁侧,前凸台用于与适配连接器上的屏蔽盲孔壁导电插接,以对第一接触件前端插接处屏蔽。提高第一接触件前端的抗干扰能力。进一步的,第一接触件为前端伸出前凸台的插针。进一步的,壳体的前端设有槽口向前的屏蔽盲孔,第一接触件孔延伸至屏蔽盲孔与屏蔽盲孔贯通,第二接触件孔处于屏蔽盲孔的旁侧,第一接触件孔的外围设有处于第一接触件孔与第二接触件孔之间用于屏蔽第一接触件的屏蔽部分,所述屏蔽部分向前延伸并围成所述屏蔽盲孔;屏蔽盲孔用于与适配连接器壳体的前凸台导电插接以对第一接触件屏蔽。提高第一接触件前端的抗干扰能力。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包括导电壳和处于导电壳内并处于导电壳前端的绝缘体,后凸台设置在导电壳上,所述接触件包括插针件和两端设有插孔且与插针件插接适配的插孔件,所述插孔件用于与适配连接器的接触件插接适配,所述插孔件固定在绝缘体内,所述插针件固定在导电壳内,所述绝缘体内设有导电屏蔽套,插孔件处于导电屏蔽套内,导电屏蔽套后端与导电壳导电接触,屏蔽部分前段由导电屏蔽套形成,后段由导电壳的部分形成,盲孔由导电屏蔽套与绝缘体围成。分体式的壳体方便接触件的安装,同时方便与适配连接器的对插。进一步的,所述局部屏蔽连接器为承压连接器,所述接触件密封装配在接触件孔内。进一步的,第一接触件后端伸出第一接触件孔,方便接线。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插头具体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插头具体实施例中涉及的与插头适配的插座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插头;11-插头导电壳体;111-插头前凸台;112-插头套筒固定台;121-第一插头孔;122-第二插头孔;13-陶瓷套;14-玻璃封体;151-第一插头孔接触件;152-第二插头孔接触件;16-插头屏蔽套筒;161-压线槽;2-插座;201-插针件;202-插孔件;21-插座壳体;211-插座导电壳;212-插座绝缘体;213-屏蔽盲孔;214-导电屏蔽套;2141-固定套体;2142-导电弹爪;2143-限位套;215-插座前凸台;216-插座套筒固定台;22-玻璃封体;23-陶瓷套;241-第一插座孔;242-第二插座孔;251-第一插座孔接触件;252-第二插座孔接触件;26-插座屏蔽套筒;261-压线槽。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即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专利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专利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和性能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局部屏蔽连接器的具体实施例1:本实施例中的局部屏蔽连接器为插头,为了对局部屏蔽连接器的理解,本实施例将对插头和与插头适配的插座均进行详细介绍。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插头和插座仅仅为了方便描述而在名称上进行区分。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插头1为前端为插接端的承压插头,插头1包括插头导电壳体11,插头导电壳体11内设有插头接触件孔,插头接触件孔内通过玻璃封体14密封装配有插头接触件,本实施例中插头接触件均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插针。如图1所示,插头接触件孔内的前后两端设有陶瓷套13,陶瓷套13插装在插头接触件孔内。插头接触件设置有多个,其中处于中心的三个插头接触件对屏蔽条件要求较高,需要在插头1内部进行屏蔽,避免插头1内部的其他接触件对其进行干扰,为了满足使用要求,本实施例中,插头导电壳体11的前端一体设有插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局部屏蔽连接器,包括:/n壳体,内设有接触件孔;/n接触件,前端为插接端,后端为接线端,设置在接触件孔内;/n其特征在于,/n壳体的后端设有向后凸出的后凸台或者开口向后的凹槽,至少一个接触件孔为延伸至后凸台或者凹槽的第一接触件孔,处于后凸台或者凹槽旁侧的接触件孔为第二接触件孔,设置在第一接触件孔内的接触件为第一接触件,设置在第二接触件孔内的接触件为第二接触件;/n屏蔽套筒,导电套装在后凸台上或者导电插装至凹槽内,屏蔽套筒用于屏蔽第一接触件接线处,屏蔽套筒后端为用于与线缆屏蔽层导电连接的屏蔽层连接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局部屏蔽连接器,包括:
壳体,内设有接触件孔;
接触件,前端为插接端,后端为接线端,设置在接触件孔内;
其特征在于,
壳体的后端设有向后凸出的后凸台或者开口向后的凹槽,至少一个接触件孔为延伸至后凸台或者凹槽的第一接触件孔,处于后凸台或者凹槽旁侧的接触件孔为第二接触件孔,设置在第一接触件孔内的接触件为第一接触件,设置在第二接触件孔内的接触件为第二接触件;
屏蔽套筒,导电套装在后凸台上或者导电插装至凹槽内,屏蔽套筒用于屏蔽第一接触件接线处,屏蔽套筒后端为用于与线缆屏蔽层导电连接的屏蔽层连接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局部屏蔽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套筒与后凸台或者凹槽内壁螺纹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局部屏蔽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套筒后端设置有用于压接线缆屏蔽层的压线槽。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局部屏蔽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壳体的前端设有向前凸出的前凸台,第一接触件孔延伸至前凸台,第二接触件孔处于前凸台的旁侧,前凸台用于与适配连接器上的屏蔽盲孔壁导电插接,以对第一接触件前端插接处屏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局部屏蔽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第一接触件为前端伸出前凸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倩韩培培王超李严亮胡国闯崔艳磊李亮王世光王亚楠
申请(专利权)人: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