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电子火苗打火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031960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7 00: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电子打火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便携式电子火苗打火装置,包括壳体、供电装置,所述壳体内还装设有将供电装置的直流电转变为交流电的交变振荡电路、用于调整及用于对电能进行升压的升压电路,升压电路包括次级线圈L3和与次级线圈L3的一极电连接的放电针,经过交变振荡电路和升压电路调整后在放电针上产生的交流电频率为12至16MHz。利用放电针尖端产生高温等离子明火火焰快速的将目标可燃物点燃,进而实现快速点燃目标物的功能,点火速度更快,且经本专利方案优化后的电子火苗打火装置,其体积更小,重量更强,方便携带,无需存储可燃性压缩气体,安全性得到有效提高,可靠性高。

Portable electronic fire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便携式电子火苗打火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子打火装置
,尤其是指一种便携式电子火苗打火装置。
技术介绍
电弧型打火机,大气污染小,充电方便、安全可靠,深受广大用户喜爱。但目前市场上的电弧打火机普遍存在可靠性差、噪声大的缺点,究其原因有三点:(1)电弧型打火机公共总电流较大,而现有电弧型打火机的电源总开关均为小型的机械开关,在大电流下通断易损坏;(2)高压产生的安全问题,在高压放电距离变大的状态下,易使引弧电路中高压三极管过压损坏和升压变压器过压击穿;(3)体积过大,能耗高不方便携带,以上这些问题严重阻碍电子打火机普及应用。此外,市面上现有的电子打火装置均不能产生火苗,只能实现电弧打火,且温度不高,对燃点较高的目标物难以轻松点燃,使用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体积小,方便携带,点火温度高并能利用单电极放电针产生高温等离子火焰的便携式电子火苗打火装置。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携式电子火苗打火装置,包括壳体、装设于壳体内的供电装置,所述壳体内还装设有将供电装置的直流电转变为交流电的交变振荡电路、用于调整及用于对电能进行升压的升压电路,升压电路包括次级线圈L3和与次级线圈L3的一极电连接的放电针,经过交变振荡电路和升压电路调整后的交流电频率为12至16MHz。优选的,经过交变振荡电路和升压电路调整后在放电针上产生的交流电电压为2KV至3.5KV。优选的,所述交变振荡电路包括MOS管、初级线圈L2及第一电容组C1和第二电容组C2,所述交变电路为一极与供电装置的输出正极电连接的交变线圈L1,该交变线圈L1的另一端与MOS管的D极电连接,MOS管的D极串接初级线圈L2后与次级线圈L3的另一极电连接,MOS管的G极串接第一电容组C1后与次级线圈L3的另一极电连接,MOS管的S极与供电装置的输出负极电连接。优选的,所述MOS管的G极串接第二电容组C2后与供电装置的输出负极电连接。优选的,从供电装置的输出正极到MOS管的G极一次串联有电阻R2和电阻R3,电阻R2和电阻R3之间连接电阻R4的一极,该电阻R4的另一极与供电装置的输出负极电连接。优选的,所述初级线圈L2的匝数是5至12圈,初级线圈L2的线材直径为0.3至0.8毫米,初级线圈L2的骨架直径为10至18毫米。优选的,所述次级线圈L3的匝数是100至150圈,次级线圈L3的线材直径为0.06至0.18毫米,,该次级线圈L3的骨架直径为8至16毫米。优选的,所述MOS管的型号为IRFP460。优选的,所述第一电容组C1电容值为90至130pf。优选的,所述第二电容组C2电容值为5至8nf。优选的,所述供电装置的电压为12至24伏。优选的,所述交变线圈L1的电感量为0.8至2.2uH。优选的,所述初级线圈L2的电感量为1至1.5uH。优选的,所述次级线圈L3的电感量为120至160uH。优选的,所述电阻R2的阻值为5.5至7.5千欧。优选的,所述电阻R3的阻值为8至12千欧。优选的,所述电阻R4的阻值为2.8至3.5千欧。优选的,所述供电装置的输出正极到输出负极串联有发光二极管和限流电阻R1,该限流电阻R1的阻值为0.8至1.2千欧。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便携式电子火苗打火装置,当需要点燃目标可燃物时,只需要将放电针的末端靠近目标可燃物,即可利用放电针尖端产生高温等离子明火火焰快速的将目标可燃物点燃,进而实现快速点燃目标物的功能,点火速度更快,且经本专利方案优化后的电子火苗打火装置,其体积更小,重量更强,方便携带,无需存储可燃性压缩气体,安全性得到有效提高,可靠性高。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便携式电子火苗打火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便携式电子火苗打火装置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便携式电子火苗打火装置的电路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壳体,2——供电装置,3——放电针,4——MOS管,5——第一电容组C1,6——第二电容组C2,7——交变线圈L1,8——初级线圈L2,9——次级线圈L3。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如图1至3所示,一种便携式电子火苗打火装置,包括壳体1、装设于壳体1内的供电装置2,所述壳体1内还装设有将供电装置2的直流电转变为交流电的交变振荡电路、用于调整及用于对电能进行升压的升压电路,升压电路包括次级线圈L3和与次级线圈L3的一极电连接的放电针3,经过交变振荡电路和升压电路调整后在放电针3上产生的交流电频率为12至16MHz,优选的实施方式是放电针3上产生的交流电频率为13.08-13.5MHz,放电针3上产生的交流电电压为2KV至3.5KV。实际应用中打火时,在放电针3末端产生的高频高压电突破顶端放电极尖部形成高频高压电弧,当电弧达到12MHz以上时,电弧形状集中,再连续放电时候电弧不会引高频交流电的过零而断开,因为再前一个放电周期时候空气已经被高压电弧加热到等离子状态,频率足够高的时候空气离子状态还没来得及消失就被下一个电弧放电周期而加热,周而复始,电弧连续起来就成了肉眼看到的火焰状态,伴随电弧带来的高温不断加热空气,使热空气上升产生气流将热态空气等离子向上飘动,高频高压放电电弧也就跟随离子通道向上爬升,进而产生火焰和火苗,所述便携式电子火苗打火装置为单电极火焰打火装置。当需要点燃目标可燃物时,只需要将放电针3的末端靠近目标可燃物,即可利用放电针尖端产生高温等离子明火火焰快速的将目标可燃物点燃,进而实现快速点燃目标物的功能,点火速度更快,且经本专利方案优化后的电子火苗打火装置,其体积更小,重量更强,方便携带,无需存储可燃性压缩气体,安全性得到有效提高,可靠性高。本实施例中,所述升压电路包括MOS管4、初级线圈L2及第一电容组C1和第二电容组C2,所述交变电路为一极与供电装置2的输出正极电连接的交变线圈L1,该交变线圈L1的另一端与MOS管4的D极电连接,MOS管4的D极串接初级线圈L2后与次级线圈L3的另一极电连接,MOS管4的G极串接第一电容组C1后与次级线圈L3的另一极电连接,MOS管4的S极与供电装置2的输出负极电连接。具体的,所述MOS管4的G极串接第二电容组C2后与供电装置2的输出负极电连接。从供电装置2的输出正极到MOS管4的G极一次串联有电阻R2和电阻R3,电阻R2和电阻R3之间连接电阻R4的一极,该电阻R4的另一极与供电装置2的输出负极电连接。其中,所述电阻R2的阻值为6.8千欧,所述电阻R3的阻值为10千欧,所述电阻R4的阻值,3.3千欧。优选的实施方式是:所述初级线圈L2的匝数是8圈,初级线圈L2的线材直径为0.6毫米,初级线圈L2的骨架直径为17毫米,与谐振电容构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便携式电子火苗打火装置,包括壳体(1)、装设于壳体(1)内的供电装置(2),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内还装设有将供电装置(2)的直流电转变为交流电的交变振荡电路、用于调整及用于对电能进行升压的升压电路,升压电路包括次级线圈L3和与次级线圈L3的一极电连接的放电针(3),经过交变振荡电路和升压电路调整后在放电针(3)上产生的交流电频率为12至16MHz。/n

【技术特征摘要】
1.便携式电子火苗打火装置,包括壳体(1)、装设于壳体(1)内的供电装置(2),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内还装设有将供电装置(2)的直流电转变为交流电的交变振荡电路、用于调整及用于对电能进行升压的升压电路,升压电路包括次级线圈L3和与次级线圈L3的一极电连接的放电针(3),经过交变振荡电路和升压电路调整后在放电针(3)上产生的交流电频率为12至16MHz。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电子火苗打火装置,其特征在于:经过交变振荡电路和升压电路调整后在放电针(3)上产生的交流电电压为2KV至3.5KV。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电子火苗打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交变振荡电路包括MOS管、初级线圈L2及第一电容组C1和第二电容组C2,所述交变电路为一极与供电装置(2)的输出正极电连接的交变线圈L1,该交变线圈L1的另一端与MOS管的D极电连接,MOS管的D极串接初级线圈L2后与次级线圈L3的另一极电连接,MOS管的G极串接第一电容组C1后与次级线圈L3的另一极电连接,MOS管的S极与供电装置(2)的输出负极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携式电子火苗打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MOS管的G极串接第二电容组C2后与供电装置(2)的输出负极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携式电子火苗打火装置,其特征在于:从供电装置(2)的输出正极到MOS管的G极一次串联有电阻R2和电阻R3,电阻R2和电阻R3之间连接电阻R4的一极,该电阻R4的另一极与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天胜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未雨绸缪技术合作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