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便携式胸腔引流瓶,包括引流瓶本体以及活动安装在引流瓶本体下底面的升降装置,所述引流瓶本体左右两侧面均固定安装有收纳盒,所述收纳盒内依次安装有第一连接带和夹管器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第一连接带的设置,方便手持引流瓶,通过夹管器机构的设置,便于在手持引流瓶本体的过程中,使用夹管器对引流管进行夹持,放置管道弯折产生的管道堵塞,影响引流效果,通过收纳盒的设置,可对第一连接带和夹管器机构进行收纳;通过升降装置的设置,可根据实际情况,调节引流瓶本体的高度,调节方便,适于实际使用,而且,通过紧固机构的设置,可对放置后引流瓶本体进行固定,防止由于外力对引流瓶本体产生的晃动。
A portable thoracic drainage bott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携式胸腔引流瓶
本技术属于生物医学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携式胸腔引流瓶。
技术介绍
胸腔闭式引流是将引流管一端放入胸腔内,而另一端接入比其位置更低的水封瓶,以便排出气体或收集胸腔内的液体,使得肺组织重新张开而恢复功能。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由于水封瓶液面应低于引流管胸腔出口,因此,在实际诊疗中,常将引流瓶放置在地面,未设置相应固定装置,易使瓶身产生晃动或因外力倾倒,易产生医疗事故;在患者需要外出时,需要手持引流瓶,由于引流瓶上未设有手持带,为患者或医护人员手持引流瓶造成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以上问题,提供一种便携式胸腔引流瓶,通过第一连接带的设置,方便手持引流瓶,通过夹管器机构的设置,便于在手持引流瓶本体的过程中,使用夹管器对引流管进行夹持,放置管道弯折产生的管道堵塞,影响引流效果,通过收纳盒的设置,可对第一连接带和夹管器机构进行收纳;通过升降装置的设置,可根据实际情况,调节引流瓶本体的高度,调节方便,适于实际使用,而且,通过紧固机构的设置,可对放置后引流瓶本体进行固定,防止由于外力对引流瓶本体产生的晃动。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便携式胸腔引流瓶,包括引流瓶本体以及活动安装在引流瓶本体下底面的升降装置,所述引流瓶本体左右两侧面均固定安装有收纳盒,所述收纳盒内依次安装有第一连接带和夹管器机构;所述升降装置包括连接底板,所述连接底板顶面四周均配合安装有L型转角板,四个所述L型转角板内形成连接空腔,所述连接空腔内配合安装有调节装置;所述调节装置包括相平行设立的顶部调节框架和底部调节框架,所述底部调节框架下底面四周均固定安装有升降液压杆,所述顶部调节框架和所述底部调节框架之间形成放置空腔,所述放置空腔四周依次配合安装有第一L型拐角件、第二L型拐角件、第三L型拐角件和第四L型拐角件,所述第二L型拐角件与所述第四L型拐角件结构对称;所述第一L型拐角件和所述第三L型拐角件之间固定安装有拐角支撑板;所述拐角支撑板前后两侧面均开有支撑凹槽,所述支撑凹槽内滑动安装有紧固机构;所述紧固机构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杆、紧固柱和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紧固柱转动连接,所述紧固柱靠近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开有与所述引流瓶本体相配合的卡槽;所述第二L型拐角件的转角处开有与所述第二连接杆相配合的滑动通孔,所述第二连接杆穿过所述滑动通孔的一端与所述L型转角板滑动连接,所述L型转角板的转角处开有与第二连接杆相配合的滑动通槽。进一步地,所述夹管器机构包括绕线柱以及绕于绕线柱外表面的第二连接带,所述第二连接带一端与所述收纳盒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带另一端固定安装有夹管器。进一步地,所述收纳盒右侧面转动安装有连接盖。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杆下底面靠近所述支撑凹槽的一端垂直安装有拉动柱。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第一连接带的设置,方便手持引流瓶,通过夹管器机构的设置,便于在手持引流瓶本体的过程中,使用夹管器对引流管进行夹持,放置管道弯折产生的管道堵塞,影响引流效果,通过收纳盒的设置,可对第一连接带和夹管器机构进行收纳;通过升降装置的设置,可根据实际情况,调节引流瓶本体的高度,调节方便,适于实际使用,而且,通过紧固机构的设置,可对放置后引流瓶本体进行固定,防止由于外力对引流瓶本体产生的晃动。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的局部结构爆炸图;图8是本技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开孔”、“上”、“下”、“厚度”、“顶”、“中”、“长度”、“内”、“四周”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如图1所示的一种便携式胸腔引流瓶,包括引流瓶本体1以及活动安装在引流瓶本体1下底面的升降装置2,引流瓶本体1左右两侧面均固定安装有收纳盒3,收纳盒3内依次安装有第一连接带4和夹管器机构5。如图2所示,升降装置2包括连接底板21,连接底板21顶面四周均配合安装有L型转角板22,四个L型转角板22内形成连接空腔23,连接空腔23内配合安装有调节装置24。如图3所示,调节装置24包括相平行设立的顶部调节框架241和底部调节框架242,底部调节框架242下底面四周均固定安装有升降液压杆243,顶部调节框架241和底部调节框架242之间形成放置空腔244,放置空腔244四周依次配合安装有第一L型拐角件2441、第二L型拐角件2442、第三L型拐角件2443和第四L型拐角件2444,第二L型拐角件2442与第四L型拐角件2444结构对称;第一L型拐角件2441和第三L型拐角件2443之间固定安装有拐角支撑板245;拐角支撑板245前后两侧面均开有支撑凹槽2451,支撑凹槽2451内滑动安装有紧固机构246。如图4至图6所示,紧固机构246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杆2461、紧固柱2462和第二连接杆2463,第一连接杆2461与紧固柱2462转动连接,紧固柱2462靠近第一连接杆2461的一端开有与引流瓶本体1相配合的卡槽2464;第二L型拐角件2442的转角处开有与第二连接杆2463相配合的滑动通孔2445,第二连接杆2463穿过滑动通孔2445的一端与L型转角板22滑动连接,L型转角板22的转角处开有与第二连接杆2463相配合的滑动通槽221。如图7所示,夹管器机构5包括绕线柱51以及绕于绕线柱51外表面的第二连接带52,第二连接带52一端与收纳盒3固定连接,第二连接带52另一端固定安装有夹管器53;收纳盒3右侧面转动安装有连接盖31。如图8所示,第一连接杆2461下底面靠近支撑凹槽2451的一端垂直安装有拉动柱2465。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通过第一连接带4的设置,方便手持引流瓶本体1,通过夹管器机构5的设置,便于在手持引流瓶本体1的过程中,使用夹管器53对引流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携式胸腔引流瓶,其特征在于:包括引流瓶本体(1)以及活动安装在引流瓶本体(1)下底面的升降装置(2),所述引流瓶本体(1)左右两侧面均固定安装有收纳盒(3),所述收纳盒(3)内依次安装有第一连接带(4)和夹管器机构(5);/n所述升降装置(2)包括连接底板(21),所述连接底板(21)顶面四周均配合安装有L型转角板(22),四个所述L型转角板(22)内形成连接空腔(23),所述连接空腔(23)内配合安装有调节装置(24);/n所述调节装置(24)包括相平行设立的顶部调节框架(241)和底部调节框架(242),所述底部调节框架(242)下底面四周均固定安装有升降液压杆(243),所述顶部调节框架(241)和所述底部调节框架(242)之间形成放置空腔(244),所述放置空腔(244)四周依次配合安装有第一L型拐角件(2441)、第二L型拐角件(2442)、第三L型拐角件(2443)和第四L型拐角件(2444),所述第二L型拐角件(2442)与所述第四L型拐角件(2444)结构对称;/n所述第一L型拐角件(2441)和所述第三L型拐角件(2443)之间固定安装有拐角支撑板(245);/n所述拐角支撑板(245)前后两侧面均开有支撑凹槽(2451),所述支撑凹槽(2451)内滑动安装有紧固机构(246);/n所述紧固机构(246)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杆(2461)、紧固柱(2462)和第二连接杆(2463),所述第一连接杆(2461)与所述紧固柱(2462)转动连接,所述紧固柱(2462)靠近所述第一连接杆(2461)的一端开有与所述引流瓶本体(1)相配合的卡槽(2464);/n所述第二L型拐角件(2442)的转角处开有与所述第二连接杆(2463)相配合的滑动通孔(2445),所述第二连接杆(2463)穿过所述滑动通孔(2445)的一端与所述L型转角板(22)滑动连接,所述L型转角板(22)的转角处开有与第二连接杆(2463)相配合的滑动通槽(22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携式胸腔引流瓶,其特征在于:包括引流瓶本体(1)以及活动安装在引流瓶本体(1)下底面的升降装置(2),所述引流瓶本体(1)左右两侧面均固定安装有收纳盒(3),所述收纳盒(3)内依次安装有第一连接带(4)和夹管器机构(5);
所述升降装置(2)包括连接底板(21),所述连接底板(21)顶面四周均配合安装有L型转角板(22),四个所述L型转角板(22)内形成连接空腔(23),所述连接空腔(23)内配合安装有调节装置(24);
所述调节装置(24)包括相平行设立的顶部调节框架(241)和底部调节框架(242),所述底部调节框架(242)下底面四周均固定安装有升降液压杆(243),所述顶部调节框架(241)和所述底部调节框架(242)之间形成放置空腔(244),所述放置空腔(244)四周依次配合安装有第一L型拐角件(2441)、第二L型拐角件(2442)、第三L型拐角件(2443)和第四L型拐角件(2444),所述第二L型拐角件(2442)与所述第四L型拐角件(2444)结构对称;
所述第一L型拐角件(2441)和所述第三L型拐角件(2443)之间固定安装有拐角支撑板(245);
所述拐角支撑板(245)前后两侧面均开有支撑凹槽(2451),所述支撑凹槽(2451)内滑动安装有紧固机构(246);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付孝梅,陈志,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