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变电站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模块化组装式智能变电站,包括若干个相互卡合设置的箱体,箱体包括底座呈正方形设置,该底座的上端面靠近四个侧边位置均设置有第一卡槽和卡合组件,箱体上的卡合组件与相邻的箱体上的第一卡槽配合设置;支撑架组设置于底座的顶角处,顶板与底座对称平行设置,其位于支撑架组的上部;侧板可拆卸设置于箱体的四个侧面位置;以及柜门,柜门可转动设置于底座和顶板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卡合组件与第一卡槽之间的卡合来固定相邻的两个箱体,同时由若干个箱体组合形成小型变电站框架,其组合形成的中体形状可根据实际占用面积和需要电力设备的多少来随意拆卸更改,形状多变,减轻了人工劳动力。
A modular and assembled intelligent subst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模块化组装式智能变电站
本技术涉及变电站
,具体为一种模块化组装式智能变电站。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我国的土地资源越发的紧张,变电站的建设如何能够更节约占地空间,如何能有更灵活更方便的建设形式及如何能适应各种复杂的地理运输环境和条件,这些问题在不断的考验着企业,传统的短期使用变电站均为长条形结构,在建筑过程中需要相应的占用面积,不能根据实际情况改变总体结构。在申请号为CN201520616849.1的技术专利中公开了一种模块化组装式变电站,变电站包括:基座、钢制机座、变压器和机房,钢制机座与基座之间通过固定地脚螺栓固定连接且钢制机座的一端设有维护工作踏板,基座上设有固定锚杆穿孔和电缆穿孔,来自地下的电缆穿过电缆穿孔和钢制机座与安装在机房内的变压器及其相关设备连接;机房是由顶盖和箱体组成,箱体由多块钢板通过螺栓连接构成,顶盖固定安装在箱体的顶端;基座上设有固定锚杆穿孔,锚杆穿过锚杆穿孔将钢制机座固定在工作地面上。但是,该技术增加了还是采用传统的长条形结构,在建筑过程中还需要寻找相应的地理位置,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占用面积固定,不可更改,当变电站需要电力设备少时,就需要相应的小型框架结构,增加了设备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以上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模块化组装式智能变电站,其通过卡合组件与第一卡槽之间的卡合来固定两个箱体,同时由若干个箱体组合形成小型变电站框架,其组合形成的中体形状可根据实际占用面积和需要电力设备的多少来随意拆卸更改,解决了传统的框架结构占用面积大的技术问题,形状多变,减轻了人工劳动力。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模块化组装式智能变电站,包括若干个相互卡合设置的箱体,所述箱体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呈正方形设置,该底座的上端面靠近四个侧边位置均设置有第一卡槽和卡合组件,所述箱体上的所述卡合组件与相邻的所述箱体上的第一卡槽配合设置;支撑架组,所述支撑架组设置于所述底座的顶角处,该支撑架组包括第一支撑架、第二支撑架、第三支撑架和第四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架、所述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三支撑架和所述第四支撑架均为中空设置,且所述第一支撑架、所述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三支撑架和所述第四支撑架的相邻两侧面中部均设置有定位块和定位孔,所述第一支撑架上的定位块与所述第二支撑架上的定位块同侧设置;所述第三支撑架上的定位块与所述第四支撑架上的定位块同侧设置;所述第一支撑架上的定位孔与所述第四支撑架上的定位孔同侧设置;所述第二支撑架上的定位孔与所述第三支撑架上的定位孔同侧设置;且一个所述箱体上一侧的所述定位块与另一个所述箱体上一侧的定位孔配合设置;顶板,所述顶板与所述底座对称平行设置,其位于所述支撑架组的上部;侧板,所述侧板可拆卸设置于所述箱体的四个侧面位置;以及柜门,所述柜门可转动设置于所述底座和所述顶板之间。作为改进,所述底座的上端面上开设有容纳所述卡合组件的第一凹槽。作为改进,所述卡合组件包括:固定轴,所述固定轴沿所述第一凹槽的宽度方向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内;以及卡合块,所述卡合块转动设置于所述固定轴上,且其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该卡合块转动可置于相邻的所述箱体内的第一卡槽内。作为改进,所述第一凹槽上部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第二凹槽,挡板可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二凹槽内。作为改进,所述底座的上端面靠近四个侧边位置还均设置有第二卡槽,所述侧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卡槽配合设置的凸块。作为改进,所述底座底部的四个顶角处开设有通孔,该通孔与所述支撑架组的内部连通设置,该通孔内可滑动设置有撑杆。作为改进,所述撑杆沿其圆周阵列设置有贯穿孔,所述贯穿孔内容纳有插销;所述插销与所述底座的下端面抵触设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技术通过卡合组件与第一卡槽之间的卡合来固定相邻的两个箱体,同时由若干个箱体组合形成小型变电站框架,其组合形成的中体形状可根据实际占用面积和需要电力设备的多少来随意拆卸更改,形状多变,减轻了人工劳动力;(2)本技术通过分别设置在相邻两个箱体上定位孔和定位块之间的配合来讲两个箱体定位,再由卡盒组件与第一卡槽之间的卡槽来连接两个箱体,使得两个箱体组合之后的稳定性增加,防止产生晃动从而对电力设备产生影响,提高了稳定性;(3)本技术通过可滑动设置在底座底部四个顶角处的撑杆在支撑整个箱体,同时通过插销可以调节撑杆伸出的长度,使得箱体在凹凸不平的建筑地面上也能保持稳定性,防止箱体晃动;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结构简单、降低了设备成本,增加稳定性等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箱体爆炸视图;图3为本技术底座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卡合组件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定位孔和定位块配合剖视图;图6为本技术侧板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撑杆与底座配合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卡合组件配合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实施例:如图1、2、3、5和6所示,一种模块化组装式智能变电站,包括若干个相互卡合设置的箱体1,所述箱体1包括:底座11,所述底座11呈正方形设置,该底座11的上端面靠近四个侧边位置均设置有第一卡槽111和卡合组件112,所述箱体1上的所述卡合组件112与相邻的所述箱体1上的第一卡槽111配合设置;支撑架组12,所述支撑架组12设置于所述底座11的顶角处,该支撑架组12包括第一支撑架121、第二支撑架122、第三支撑架123和第四支撑架124,所述第一支撑架121、所述第二支撑架122、所述第三支撑架123和所述第四支撑架124均为中空设置,且所述第一支撑架121、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模块化组装式智能变电站,包括若干个相互卡合设置的箱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包括:/n底座(11),所述底座(11)呈正方形设置,该底座(11)的上端面靠近四个侧边位置均设置有第一卡槽(111)和卡合组件(112),所述箱体(1)上的所述卡合组件(112)与相邻的所述箱体(1)上的第一卡槽(111)配合设置;/n支撑架组(12),所述支撑架组(12)设置于所述底座(11)的顶角处,该支撑架组(12)包括第一支撑架(121)、第二支撑架(122)、第三支撑架(123)和第四支撑架(124),所述第一支撑架(121)、所述第二支撑架(122)、所述第三支撑架(123)和所述第四支撑架(124)均为中空设置,且所述第一支撑架(121)、所述第二支撑架(122)、所述第三支撑架(123)和所述第四支撑架(124)的相邻两侧面中部均设置有定位块(125)和定位孔(126),所述第一支撑架(121)上的定位块(125)与所述第二支撑架(122)上的定位块(125)同侧设置;所述第三支撑架(123)上的定位块(125)与所述第四支撑架(124)上的定位块(125)同侧设置;所述第一支撑架(121)上的定位孔(126)与所述第四支撑架(124)上的定位孔(126)同侧设置;所述第二支撑架(122)上的定位孔(126)与所述第三支撑架(123)上的定位孔(126)同侧设置;且一个所述箱体(1)上一侧的所述定位块(125)与另一个所述箱体(1)上一侧的定位孔(126)配合设置;/n顶板(13),所述顶板(13)与所述底座(11)对称平行设置,其位于所述支撑架组(12)的上部;/n侧板(14),所述侧板(14)可拆卸设置于所述箱体(1)的四个侧面位置;以及/n柜门(15),所述柜门(15)可转动设置于所述底座(11)和所述顶板(13)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块化组装式智能变电站,包括若干个相互卡合设置的箱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包括:
底座(11),所述底座(11)呈正方形设置,该底座(11)的上端面靠近四个侧边位置均设置有第一卡槽(111)和卡合组件(112),所述箱体(1)上的所述卡合组件(112)与相邻的所述箱体(1)上的第一卡槽(111)配合设置;
支撑架组(12),所述支撑架组(12)设置于所述底座(11)的顶角处,该支撑架组(12)包括第一支撑架(121)、第二支撑架(122)、第三支撑架(123)和第四支撑架(124),所述第一支撑架(121)、所述第二支撑架(122)、所述第三支撑架(123)和所述第四支撑架(124)均为中空设置,且所述第一支撑架(121)、所述第二支撑架(122)、所述第三支撑架(123)和所述第四支撑架(124)的相邻两侧面中部均设置有定位块(125)和定位孔(126),所述第一支撑架(121)上的定位块(125)与所述第二支撑架(122)上的定位块(125)同侧设置;所述第三支撑架(123)上的定位块(125)与所述第四支撑架(124)上的定位块(125)同侧设置;所述第一支撑架(121)上的定位孔(126)与所述第四支撑架(124)上的定位孔(126)同侧设置;所述第二支撑架(122)上的定位孔(126)与所述第三支撑架(123)上的定位孔(126)同侧设置;且一个所述箱体(1)上一侧的所述定位块(125)与另一个所述箱体(1)上一侧的定位孔(126)配合设置;
顶板(13),所述顶板(13)与所述底座(11)对称平行设置,其位于所述支撑架组(12)的上部;
侧板(14),所述侧板(14)可拆卸设置于所述箱体(1)的四个侧面位置;以及
柜门(15),所述柜门(15)可转动设置于所述底座(11)和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屠金东,黄忠羽,郑华玉,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东宇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