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换插头式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019455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2 04:43
一种可换插头式连接器,包括:插头端组件和线材端组件,插头端组件的一端与设备接口电性连接,线材端组件的一端与线材电性连接;插头端组件的另一端与线材端组件的另一端相互配合实现可插拔式电性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的一种可换插头式连接器,插头端组件与线材端组件为插拔式电性连接,缩短了整体的长度,提高耐用性,且使用方便;插头端组件与整体外壳可拆卸,便于更换不同规格的插头,以适用于不同的设备接口;插头端组件通过PCB板将插头与第一连接端电性连接,提高了连接的稳定性,便于插拔而不影响电性连接效果,同时能够进一步缩短整体长度。

Replaceable plug connec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换插头式连接器
本技术属于连接器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可换插头式连接器。
技术介绍
随着手机电脑直播设备等智能设备的普及和推广,耳机或麦克作为配件,技术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插头式音频连接器,因为日常使用插拔频率大,且长度过长,容易损坏,使用体验受到影响,而且外部可以看到连接结构、体积偏大、比例不协调、整体不够美观。并且随着设备研发技术的发展,不同的设备播放器的接口存在不同,普通的插头式音频连接器难以适应不同的接口。因此,需要研发一种长度较短、使用寿命长的可换的插头式音频连接器,能够适用于不同接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换插头式连接器,能够适用于不同接口,且长度较短、使用寿命长。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可换插头式连接器,包括:插头端组件和线材端组件,插头端组件的一端与设备接口电性连接,线材端组件的一端与线材电性连接;插头端组件的另一端与线材端组件的另一端相互配合实现可插拔式电性连接。优选地,所述插头端组件包括:插头端外壳和设于所述插头端外壳内依次电性连接的插头、PCB板和第一连接端;所述插头的一端伸出所述插头外壳外,用于插接设备接口。优选地,所述线材组件包括: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二连接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配合连接,另一端与线材电性连接。优选地,还包括整体外壳,所述插头端组件和所述线材端组件均设于整体外壳内。优选地,所述整体外壳的一端设有内螺纹,另一端设有线材通孔;所述插头端外壳设有外螺纹,所述插头端外壳插接于所述整体外壳内,且与所述整体外壳螺纹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通过插接针和插接口配合的插接方式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端设有多个插接口;所述第二连接端上设有多个插接针,每个所述插接针插接于一个插接口内。优选地,每个所述插接口内设有一个母针,所述插头和所述母针分别电性连接于所述PCB板的两端,每个所述插接针电性插接于一个所述母针。优选地,所述插头外壳通过挤压一体成型于所述插头、所述PCB板和所述第一连接端的外表面。优选地,还包括线材端外壳,所述线材端外壳上设有线材孔,所述第二连接端设置在所述线材端外壳内;线材依次穿过所述线材通孔和所述线材孔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端。优选地,还包括垫圈,所述垫圈设于所述整体外壳的线材通孔端和所述线材端外壳之间。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端设有外螺纹,所述线材端外壳的一端设有内螺纹,所述第二连接端插接于所述线材端外壳内,且与所述线材端外壳螺纹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上分别设有定位孔和定位针,所述定位针能够插接于所述定位孔内。优选地,所述插头的规格为3.5mmTRS、2.5mmTRRS或4.4mmTRRRS。优选地,所述插接针的数量为2-8个。优选地,所述连接器为音频连接器。本技术涉及的一种可换插头式连接器,其有益效果在于:插头端组件与线材端组件为插拔式电性连接,缩短了整体的长度,提高耐用性,且使用方便;插头端组件与整体外壳可拆卸,便于更换不同规格的插头,以适用于不同的设备接口;插头端组件通过PCB板将插头与第一连接端电性连接,提高了连接的稳定性,便于插拔而不影响电性连接效果,同时能够进一步缩短整体长度。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通过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本技术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其中,在本技术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相同的参考标号通常代表相同部件。图1示出了本技术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可换插头式连接器的一个角度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技术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可换插头式连接器的另一个角度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本技术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可换插头式连接器中第二连接端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插头,2、PCB板,3、第一连接端,4、插头外壳,5、第二连接端,6、线材端外壳,7、整体外壳,8、插接针,9、母针,10、垫圈,11、定位针。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更详细地描述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虽然以下描述了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然而应该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技术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本技术更加透彻和完整,并且能够将本技术的范围完整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换插头式连接器,包括:插头端组件和线材端组件,插头端组件的一端与设备接口电性连接,线材端组件的一端与线材电性连接;插头端组件的另一端与线材端组件的另一端相互配合实现可插拔式电性连接。本技术涉及的可换插头式连接器,插头端组件与线材端组件为插拔式电性连接,缩短了整体的长度,提高耐用性,且使用方便。优选地,插头端组件包括:插头端外壳和设于插头端外壳内依次通过焊接电性连接的插头、PCB板和第一连接端;插头的一端伸出插头外壳外,用于插接设备接口。插头端组件通过PCB板将插头与第一连接端电性连接,提高了连接的稳定性,便于插拔而不影响电性连接效果,同时能够进一步缩短整体长度。优选地,插头与PCB板的连接端为平口,便于焊接,且能够减少连接处的长度。优选地,插头外壳的材质为黄铜,第一连接端的主体材质为塑胶。优选地,插头外壳通过挤压一体成型于插头、PCB板和第一连接端的外表面。插头的一端伸出插头外壳外部,另一端位于插头外壳内且通过焊接电性连接于PCB板,插头外壳紧固于焊接后的插头、PCB板和第一连接端外部,便于插拔而不影响电性连接效果。优选地,线材组件包括:第二连接端,第二连接端的一端与第一连接端配合连接,另一端与线材电性连接。优选地,第二连接端的主体材质为塑胶。优选地,还包括整体外壳,插头端组件和线材端组件均设于整体外壳内。整体外壳用于保护插头端组件和线材端组件的连接结构,避免影响插拔的电性连接效果。优选地,整体外壳的一端设有内螺纹,另一端设有线材通孔;插头端外壳设有外螺纹,插头端外壳插接于整体外壳内,且与整体外壳螺纹连接。通过螺纹连接的插头端组件与整体外壳能够拆卸,便于插拔和更换不同规格的插头,以适用于不同的设备接口。插头外壳的外螺纹设于靠近插头的一端,当插头外壳插接于整体外壳时,插头外壳和插头外壳内的一部分插头、PCB板和第一连接端均位于整体外壳内。优选地,整体外壳的材质为黄铜或塑胶。优选地,第二连接端与第一连接端通过插接针和插接口配合的插接方式连接,便于插拔和更换不同的插头。当插头端组件与线材端组件进行插接时,插接针与插接口互相配合,并将整体外壳与插头外壳相连接,使插头端组件可靠的插接于整体外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换插头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n插头端组件和线材端组件,插头端组件的一端与设备接口电性连接,线材端组件的一端与线材电性连接;/n插头端组件的另一端与线材端组件的另一端相互配合实现可插拔式电性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换插头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插头端组件和线材端组件,插头端组件的一端与设备接口电性连接,线材端组件的一端与线材电性连接;
插头端组件的另一端与线材端组件的另一端相互配合实现可插拔式电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换插头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端组件包括:
插头端外壳(4)和设于所述插头端外壳(4)内依次电性连接的插头(1)、PCB板(2)和第一连接端(3);
所述插头(1)的一端伸出所述插头端外壳(4)外,用于插接设备接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换插头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材组件包括:
第二连接端(5),所述第二连接端(5)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3)配合连接,另一端与线材电性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换插头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整体外壳(7),所述插头端组件和所述线材端组件均设于整体外壳(7)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换插头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整体外壳(7)的一端设有内螺纹,另一端设有线材通孔;
所述插头端外壳(4)设有外螺纹,所述插头端外壳(4)插接于所述整体外壳(7)内,且与所述整体外壳(7)螺纹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换插头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端(5)与所述第一连接端(3)通过插接针和插接口配合的插接方式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换插头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端(3)设有多个插接口;所述第二连接端(5)上设有多个插接针(8),每个所述插接针(8)插接于一个插接口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换插头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插接口内设有一个母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春阳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二次元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