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温育装置及具有其的样本分析仪。温育装置包括恒温体,恒温体上开设有温育槽;加热组件,加热组件与恒温体的底部相接触并连接;隔热件,隔热件与恒温体相连接;支撑件,恒温体通过支撑件与安装基础相连接。通过将加热组件设置于恒温体的底部,能够保证恒温体受热均匀,在恒温体与支撑件之间设置隔热件,避免了恒温体上的热量传递至支撑件上造成恒温体温度不均匀,继而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的问题,采用该结构的温育装置结构简单,容易加工,有效地节约了生产成本。
Temperature education device and sample analyzer with 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温育装置及具有其的样本分析仪
本技术涉及样本分析设备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温育装置及具有其的样本分析仪。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一般是将温育装置设置成转动的盘体结构,采用该种结构的温育装置的结构复杂,加工难度大,制造成本高。现有技术中也有将温育装置直接安装在机架上的设置方式,但这种设置方式,容易造成温育装置的温度与机架发生接触使得温育装置的热量与机架发生热传递,而且,机架的温度往往都是低于温育装置的温度的,容易导致温育装置的温度流失,造成实验结果不准确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温育装置及具有其的样本分析仪,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温育装置结构复杂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温育装置,包括:恒温体,恒温体上开设有温育槽;加热组件,加热组件与恒温体的底部相接触并连接;隔热件,隔热件与恒温体相连接;支撑件,恒温体通过支撑件与安装基础相连接。进一步地,加热组件包括:加热带,加热带与恒温体的底部相接触;加热带压板,加热带压板通过连接件与恒温体相连接并将加热带压紧。进一步地,温育装置还包括:温度传感器,加热带压板和加热带上开设有供温度传感器穿过的避让孔,温度传感器通过避让孔与恒温体相接触。进一步地,温度传感器为多个,多个温度传感器均匀地设置于恒温体的底部。进一步地,温育装置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与温度传感器电连接,控制器可根据温度传感器监测恒温体的温度,和/或,控制器用于控制加热带的工作状态。进一步地,隔热件包括:隔热块,隔热块与恒温体的外表面相连接,支撑件的一端与隔热块相连接,支撑件的另一端与安装基础相连接。进一步地,隔热块为两个,两个隔热块相对地设置,各隔热块对应地设置有一个支撑件。进一步地,支撑件为支撑块,支撑块凸出地固定设置于安装基础的表面上,以使加热组件的底部与安装基础具有距离地设置。进一步地,温育槽的横截面呈长方形,温育槽为多个,多个温育槽均匀地设置。进一步地,温育装置还包括:抓取机构,抓取机构与恒温体相邻地设置,抓取机构用于抓取放置于温育槽内的反应容器,或者抓取机构用于将反应容器放置于温育槽内;其中,抓取机构在滑动过程中,抓取机构的行进方向可与温育槽的长边相平行地设置,或者,抓取机构的行进方向可与温育槽的宽边相平行地设置。进一步地,温育装置还包括:保温棉,保温棉均匀地设置于恒温体的外表面和加热带压板的外表面上;其中,支撑件位于保温棉的外侧。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样本分析仪,包括温育装置,温育装置为上述的温育装置。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通过将加热组件设置于恒温体的底部,能够保证恒温体受热均匀,在恒温体与支撑件之间设置隔热件,避免了恒温体上的热量传递至支撑件上造成恒温体温度不均匀,继而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的问题,采用该结构的温育装置结构简单,容易加工,有效地节约了生产成本。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温育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温育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温育装置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加热带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温育装置的实施例的控制流程示意图;图6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温育装置的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7示出了图6中的温育装置的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0、恒温体;11、温育槽;20、加热组件;21、加热带;22、加热带压板;23、避让孔;30、隔热件;31、隔热块;40、支撑件;50、连接件;60、温度传感器;70、保温棉。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术语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现在,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可以由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施,并且不应当被解释为只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方式。应当理解的是,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得本申请的公开彻底且完整,并且将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构思充分传达给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附图中,为了清楚起见,有可能扩大了层和区域的厚度,并且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器件,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描述。结合图1至图7所示,根据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温育装置。具体地,如图1所示,该温育装置包括恒温体10、加热组件20、隔热件30和支撑件40。恒温体10上开设有温育槽11。加热组件20与恒温体10的底部相接触并连接。隔热件30与恒温体10相连接。恒温体10通过支撑件40与安装基础相连接。通过将加热组件20设置于恒温体10的底部,能够保证恒温体10受热均匀,在恒温体10与支撑件40之间设置隔热件30,这样设置最大程度减少恒温体10热量散失,提高加热效率与保温效果。避免了恒温体10上的热量传递至支撑件40上造成恒温体10温度不均匀,继而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的问题,采用该结构的温育装置结构简单,容易加工,有效地节约了生产成本。其中,加热组件20与恒温体10的底部直接接触进行导热,导热效率高于空气导热,该温育组件为固定式的温育方式,该温育组件结构简单。具体地,加热组件20包括加热带21和加热带压板22。加热带21与恒温体10的底部相接触。加热带21与恒温体10的底部直接接触进行导热,导热效率高于空气导热,导热效率高,且加热带21是铺满了恒温体下表面,加热均匀。加热带压板22通过连接件50与恒温体10相连接并将加热带21压紧。这样设置能够提高加热带21安装稳定性,以及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温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恒温体(10),所述恒温体(10)上开设有温育槽(11);/n加热组件(20),所述加热组件(20)与所述恒温体(10)的底部相接触并连接;/n隔热件(30),所述隔热件(30)与所述恒温体(10)相连接;/n支撑件(40),所述恒温体(10)通过所述支撑件(40)与安装基础相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温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恒温体(10),所述恒温体(10)上开设有温育槽(11);
加热组件(20),所述加热组件(20)与所述恒温体(10)的底部相接触并连接;
隔热件(30),所述隔热件(30)与所述恒温体(10)相连接;
支撑件(40),所述恒温体(10)通过所述支撑件(40)与安装基础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20)包括:
加热带(21),所述加热带(21)与所述恒温体(10)的底部相接触;
加热带压板(22),所述加热带压板(22)通过连接件(50)与所述恒温体(10)相连接并将所述加热带(21)压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温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育装置还包括:
温度传感器(60),所述加热带压板(22)和所述加热带(21)上开设有供所述温度传感器(60)穿过的避让孔(23),所述温度传感器(60)通过所述避让孔(23)与所述恒温体(10)相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温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传感器(60)为多个,多个所述温度传感器(60)均匀地设置于所述恒温体(10)的底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温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育装置还包括: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温度传感器(60)电连接,所述控制器可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60)监测所述恒温体(10)的温度,和/或,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加热带(21)的工作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件(30)包括:
隔热块(31),所述隔热块(31)与所述恒温体(10)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左继洲,冯世明,班定平,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新产业生物医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