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电泳流痕的导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006716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2 00: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防电泳流痕的导流结构,属于汽车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车身烘干后外表面产生电泳流痕的问题。本防电泳流痕的导流结构包括具有第一导流孔的外板和穿过第一导流孔的紧固件,第一导流孔与紧固件之间形成有储液腔,导流结构还包括位于外板内侧且供液体排出的导流通道,导流通道与储液腔连通。本防电泳流痕的导流结构具有避免车身外表面产生电泳流痕的优点。

A kind of flow guide structure against electrophoresis flow mark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电泳流痕的导流结构
本技术属于汽车
,涉及一种防电泳流痕的导流结构。
技术介绍
涂装电泳是汽车行业普遍采用的防锈手段,涂装电泳是以水溶性或水分散性的涂料为主要原料,白车身浸在涂料中作为阴极或者阳极,再加入导电性对应电极,通以直流电而在白车身表面形成涂料层的技术。电泳流痕又称二次流痕、二次流挂,是指在电泳湿膜状态下表面完全正常,但经烘干后在车身上产生的电泳流痕。现有技术中为避免电泳流痕,人们做出各式各样的改进,有的还申请了专利,例如中国专利文献资料公开了一种防止行李箱盖搭接部位电泳流痕的结构[专利号:201120025647.1;申请公布号:CN202029907U],吻合搭接的行李箱盖上板和行李箱盖下板,行李箱盖上板和下板的搭接部设有若干搭接分离口,搭接分离口处的行李箱盖上下板之间互不吻合,电泳液可从搭接分离口快速排出,并带动周边部位电泳液加速汇集和流出。该结构能够防止行李箱搭接部位的流痕,但是不适用于防止车身半封闭间隙处的流痕。因车身外板上需连接各种部件,故在外板内侧对应的钣金件上通常焊接有螺母,紧固件穿过外板与螺母配合以固定部件。电泳时为了避免螺母的螺纹孔变小而影响安装,通常在电泳前将螺栓与螺母螺接。但螺杆与焊接螺母之间存在半封闭间隙,即螺栓杆部与外板之间的缝隙,因此电泳液会存留在缝隙处。但是缝隙处的电泳液在电泳烘烤前无法彻底排除,在电泳液烘干过程中,液体表面张力受到破坏甚至沸腾,缝隙处的电泳液流出而在车身表面产生流痕。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防电泳流痕的导流结构,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避免车身外表面产生电泳流痕。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防电泳流痕的导流结构,包括具有第一导流孔的外板和穿过第一导流孔的紧固件,所述第一导流孔与紧固件之间形成有储液腔,导流结构还包括位于外板内侧且供液体排出的导流通道,所述导流通道与储液腔连通。导流通道可以是开设在外板内侧面上的结构或者是外板在外板内侧的结构。因导流通道位于外板内侧,故排出储液腔的电泳液流至车身外部不可见区域,以避免在车身外表面产生电泳流痕。实际应用中,当车身烘干过程中,储液腔内的电泳液受热膨胀,此时储液腔内压力增大,因导流通道连通储液腔,使超出储液腔存储上限的电泳液从导流通道排出,以降低储液腔内的压力,避免电泳液在压力作用下挤压紧固件与外板之间的缝隙而流出车身外表面,由此避免车身外表面产生电泳流痕。在上述的防电泳流痕的导流结构中,导流结构还包括通过紧固件连于外板内侧的加强板,所述加强板具有贴靠外板内侧面的第一贴合部,所述第一贴合部上开设有连通储液腔的第二导流孔,所述第二导流孔连通导流通道。储液腔内滞留的电泳液可流动至第二导流孔,流至第二导流孔的电泳液通过导流通道排出,避免电泳液滞留在储液腔内,由此避免车身外表面产生电泳流痕。第一贴合部贴靠外板,使得外板强度提高。在上述的防电泳流痕的导流结构中,导流结构还包括通过紧固件连于加强板内侧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具有与第一贴合部贴靠的第二贴合部,所述导流通道位于第二贴合部与外板之间。第二贴合部一方面进一步提高外板的强度,另一方面对电泳液的流动起导向作用。在上述的防电泳流痕的导流结构中,所述导流通道包括开设于第二导流孔孔壁上且贯穿加强板两侧的导流槽,所述第二贴合部部分遮挡导流槽,所述导流槽槽底与固定板之间具有间隙。当电泳液自第二导流孔流出后,由第二贴合部对电泳液的流动进行导向,使得电泳液在导流槽内流动,流动过程中可对第二导流部的侧面进行涂覆,使得第二导流部具有防锈性能。因导流槽槽底与固定板之间具有间隙,使得电泳液从该间隙处排出。在上述的防电泳流痕的导流结构中,所述固定板还具有连接第二贴合部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与第二贴合部圆弧过渡且延伸部朝远离加强板的方向延伸。通过合理设置固定板的结构,一方面使得第二贴合部涂覆有电泳液,另一方面使得延伸部引导电泳液顺利排出导流槽,避免电泳液滞留在导流槽内,即储液腔内的电泳液顺利导出,由此避免车身外表面产生电泳流痕。在上述的防电泳流痕的导流结构中,所述导流槽呈U形且两侧槽壁之间的距离为4-6mm。U形槽使得导流槽结构规整,以便于加工。合理使得导流槽的宽度,保证加强板的自身强度。在上述的防电泳流痕的导流结构中,所述第二贴合部远离第一贴合部的一侧固连有螺母,所述第二贴合部上开设有连通第二导流孔的第三导流孔,所述紧固件为螺栓,所述紧固件的杆部依次穿过第一导流孔、第二导流孔以及第三导流孔且与螺母螺接。通过螺栓与螺母螺接使得外板、加强板以及固定板三者固连且相互贴靠。由于储液腔是由第一导流孔与紧固件杆部之间形成,因紧固件还穿过第二导流孔和第三导流孔,该结构使得储液腔内的电泳液顺利流动至第二导流孔和第三导流孔,进而电泳液经导流槽排出,由此避免车身外表面产生电泳流痕。在上述的防电泳流痕的导流结构中,所述第二导流孔的孔径大于第三导流孔的孔径且小于第一导流孔的孔径,所述紧固件的杆部直径小于第三导流孔的孔径。该结构使得电泳液的流通面积变化,由此加快电泳液流至导流槽的速度,进一步避免电泳液滞留在储液腔内,由此避免车身外表面产生电泳流痕。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防电泳流痕的导流结构具有以下优点:1、当车身涂装电泳后,储液腔内大部分滞留的电泳液可经第二导流孔、导流槽排出。当车身烘干过程中,储液腔内的少部分电泳液受热膨胀,也由第二导流孔、导流槽排出,由此避免车身外表面产生电泳流痕。2、将导流通道设置在第二贴合部与外板内侧面之间,一方面使得电泳液在流动过程中涂覆在第二贴合部上,另一方面在现有外板内侧额外设置其他结构。3、合理设置导流槽的槽宽,避免导流槽的开设降低加强板的强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防电泳流痕导流结构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加强板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防电泳流痕导流结构的应用结构示意图。图中,1、外板;11、第一导流孔;2、紧固件;3、储液腔;4、导流通道;41、导流槽;5、加强板;51、第一贴合部;511、第二导流孔;6、固定板;61、第二贴合部;611、第三导流孔;62、延伸部;7、螺母;8、车门铰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防电泳流痕的导流结构包括外板1、加强板5以及固定板6。如图2所示,外板1具有第一导流孔11,第一导流孔11与紧固件2之间形成有储液腔3,加强板5具有贴靠外板1内侧面的第一贴合部51,第一贴合部51上开设有连通储液腔3的第二导流孔511,固定板6具有与第一贴合部51贴靠的第二贴合部61,第二贴合部61上开设有连通第二导流孔511的第三导流孔611。导流结构还包括紧固件2,紧固件2为螺栓,第二贴合部61远离第一贴合部51的一侧固连有螺母7,紧固件2的杆部依次穿过第一导流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电泳流痕的导流结构,包括具有第一导流孔(11)的外板(1)和穿过第一导流孔(11)的紧固件(2),所述第一导流孔(11)与紧固件(2)之间形成有储液腔(3),其特征在于,导流结构还包括位于外板(1)内侧且供液体排出的导流通道(4),所述导流通道(4)与储液腔(3)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电泳流痕的导流结构,包括具有第一导流孔(11)的外板(1)和穿过第一导流孔(11)的紧固件(2),所述第一导流孔(11)与紧固件(2)之间形成有储液腔(3),其特征在于,导流结构还包括位于外板(1)内侧且供液体排出的导流通道(4),所述导流通道(4)与储液腔(3)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电泳流痕的导流结构,其特征在于,导流结构还包括通过紧固件(2)连于外板(1)内侧的加强板(5),所述加强板(5)具有贴靠外板(1)内侧面的第一贴合部(51),所述第一贴合部(51)上开设有连通储液腔(3)的第二导流孔(511),所述第二导流孔(511)连通导流通道(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电泳流痕的导流结构,其特征在于,导流结构还包括通过紧固件(2)连于加强板(5)内侧的固定板(6),所述固定板(6)具有与第一贴合部(51)贴靠的第二贴合部(61),所述导流通道(4)位于第二贴合部(61)与外板(1)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电泳流痕的导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通道(4)包括开设于第二导流孔(511)孔壁上且贯穿加强板(5)两侧的导流槽(41),所述第二贴合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逢旭朱大旭
申请(专利权)人: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